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准备期(1994—2001年),文创产业初步形成期(2002—2007年),文创产业成熟和新发展时期(2008年至今)。早在1994年,为了应对国内工业化转型所导致的城乡失衡,台湾地区“文建会”提出“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政策和发展理念。进入21世纪后,为了突破长期形成的出口产品单一化、新产业空洞化、经济边缘化的发展困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局将原属于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设计等相关产业统筹于文化创意产业之下,在政策导向上实现了从“文化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跨越。[78]台湾地区与其他国家发展文创产业的路径选择和发展诉求不同,并不过度强调规模化,而是专注文化创意对生活品质的改善,关注内心的思考和追求,富有浓厚的文化意蕴,真正将创意融入普通居民的生活实践中。如台湾的夜市十分引人入胜,最吸引人的,并非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或灯红酒绿的环境,而是让人身心愉悦的整体氛围。[79]
(一)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机制
21世纪初,台湾当局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规范和引导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一阶段的规划释放了潜在的创意活力,肯定了创意产业的价值,保障了公司和个体的创意成果,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2009年,当局又提出“创意台湾:文化创意发展方案”,在总结前一阶段创意产业探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通过产业实践,文创产业发展日渐成熟;当局审时度势,整合原有的管理体制,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由原来的规划、计划引导发展转变为具体管理,参与发展。小组下设“文建会”“新闻局”“经济部”三个分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政策和指导相关工作;同时,为保证三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小组还设立办公室,负责重大产业规划的制订和审议,促进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80]
(二)政企互动优化发展环境
台湾行政部门积极为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人才、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等,通过各种产业、机构、学校等的交流与互动,形成生产、营销、研发等不同网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为促进产业跨界合作,建立咨询辅导制度,打造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编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等,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服务,助推企业发展;建立了多重资金保障机制,根据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资金帮扶方案,通过评比,直接对优秀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资金补助;“文建会”启动优惠贷款计划,根据部门发展特色,贷款领域拓宽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提高对人才和技术的扶持力度。此外,在确定授信额度的评估机制上创新既往对固定资产等传统项目的考察,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创意企业的特点,建立符合实际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这一创意使得资金利用更为高效,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资助。[81]
(三)着力凸显地方文化元素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材料支撑,也保护和发展了地方文化。其中,以文化创意为基础的“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从区域环境构造的角度重新设计,让都市再现活力。此外,将传统的产业元素注入文化特色与创意设计中,提升产品附加值,凸显地方文化特色,使其在同类产品中显示出竞争优势。如台湾新竹通过举办“米粉拉长活动,挑战世界纪录”,“提出‘孝敬父母,就给他们买贡丸’概念”,“举办国际玻璃艺术节”等创意[82],发展米粉、贡丸和玻璃三大传统产业,将文化艺术巧妙地融入产业中,赋予特色的精神意义,形成特色品牌,使传统行业得到新发展。(www.xing528.com)
(四)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台湾地区为培养创意型人才,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鼓励大专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2003年,教育主管部门于北、中、南成立5所教学资源中心,分别由台北科技大学、台北艺术大学、云林科技大学、成功大学和台南艺术学院担任主板学校,建立人才、媒介、产学合作整合平台。除了内部整合和培养之外,台湾地区还借“他山之石”,谋求高效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推动国际交流,制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国际进修交流与延揽来台计划作业要点》,遴选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精英,资助其出国学习。[83]
台湾“九赞头”社区的创意营造
台湾社区营造运动中最为著名的成功例证就是“九赞头”社区的成功。“九赞头”仅是台湾成百上千个小聚落里极为普通的一个,既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产业支撑,如何谋求发展、依托什么发展,这些对于“九赞头”而言,都是难点所在。社区营造活动开始后,当地特色而浓厚的乡情引起民众注意,积淀在传统民俗中的文化创意也逐渐凸显价值。“九赞头文化协会”的成立,开始有针对性地发展地区文化,通过借鉴其他社区的发展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适合“九赞头”社区文创产业发展的特色模式。
“九赞头”社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路径是文化铺垫,活动渲染,产业跟随。《九赞头月刊》和“九赞头文化工作队”先后创刊成立,搜集整理文化特色,为之后的活动提供文化支撑。从1996年开始,文化工作队开始举办环保童玩节、创设客家布偶剧团等,并且参加社区博览会,这些活动能够迅速扩大影响力,获得较高的关注度。随后开始研发九娃娃创意文化作品,打造文化创意生活教室等。“九赞头”社区的营造活动突出了地方乡情,通过文化搜集、活动推广等激发传统文化活力,最终促使“九赞头”从一个无人知晓的老旧社区转变为社区营造中的标杆社区。
资料来源:张梅青、张蕾:《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交融互动模式研究——借鉴台湾社区营造案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