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社会保障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保障学科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确切地说,社会保障学科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德国。当时德国战乱不断,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落后而且非常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大规模的劳资纠纷问题频发,基于此种状况,德国新历史学派和社会政策学者为政府治理社会发展乱象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加强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险建设即是其中之一。德国社会政策学者认为,实行社会保险,改善劳动者的社会福利,就是增强劳动者的社会安全感和维护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为劳动者解除后顾之忧,进而可以缓解劳资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这一建言得到了俾斯麦政府的采纳,之后推出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即对于安分劳动、温顺服从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对于不服管理,罢工挑衅者采取暴力镇压措施,该做法对平抑社会动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在整个19世纪末期乃至20世纪初期,很多国家纷纷效仿,相继建立了适应本国的社会保险政策。在各国对社会保障政策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甚至纠纷,为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领域的官方机构或者人员首先进入了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如澳大利亚在20世纪初期推出老年医嘱残障保险时,问题不断,进而促使律师和统计部门的工作者展开了对养老金问题的研究。纵观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均是先由实际部门的工作者基于现实需要展开对具体的制度及其相关参数进行研究,继而逐渐演变为学术界基于问题认识、政策分析以及制度变迁等对社会保障展开宏观问题研究,之后随着社会保障政策效应及其功能被社会各界所公认,社会保障才真正作为社会政策,进而上升到公共政策进入政府公共管理范畴。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将社会保障学科归之于政治学学科或者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学科。
二、我国社会保障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更是实践推动发展的结果。我国社会保障学科起步较晚,学科理论不够成熟,其对社会保障实践的指导作用相对较弱。按照我国社会保障实践过程,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催生社会保障学科的诞生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与这一改革相配套的是对我国原有的劳动保险制度进行社会化改革。为此,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一方面,在国内个别地方开始了试点及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不少学者开始对国外,尤其社会保障发展比较早的西方国家进行经验研究。可以说,我国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最早起步于调查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在这之后,随着社会保障改革的必然趋势,加之如何改、怎么改等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给予突破。在这一情势下,国内不少高校一方面展开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在学科建设方面增加了社会保障教学内容,或者开设社会保障课程,也有不少高校在劳动经济学科中设置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
(二)社会保障实践推动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关于统账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点的推进和逐渐完善,我国陆续开启了企业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的试点、工伤保险条例的出台、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失业保险机制的确立等,而这些针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每向前推进一步,都会牵动学术界对之进行热烈讨论,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相互促进过程中,使得社会保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从最初的设立课程、设置专业,以至到成立系和所等教学和研究机构,将社会保障学科建设纳入整个学科体系中。与此同时,全国各级科研院所也十分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问题,并纷纷成立和组建有关社会保障研究所、中心等专门的学术机构。可以说,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是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发展最快的阶段,这一阶段正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践最需要理论指导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很多相关教材,产生了很多科研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如200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及其研究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该研究中心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级别最高、也最有权威性的学术与培训机构,对我国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1年该中心出版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学科主干课程教材,如《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这些教材在社会保障学界至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促进学科深入发展
随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的初步建立,社会不仅仅需要精细的社会保障理论指导,也需要更多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因此,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在向纵深的方向发展的同时,社会保障学科也在不断地壮大,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型的社会保障人才。
在社会保障学界,关于社会保障研究的内容几乎覆盖了所有社会保障项目和所有社会保障环节,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专业性,开始促使社会保障学科逐渐壮大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社会保障作为政府主导的公共政策与管理,被列入到公共管理本科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与行政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等四个学科一起,成为五个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不少具有硕、博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在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基础上,还设置了社会保障硕士专业、社会保障博士专业,甚至有些博士后流动站也设置有社会保障专业博士后。虽然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发展起步较晚,但是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发展的规模和势头几乎超越了不少发达国家。
当前社会保障实践和建设受到热切关注,受此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学术领域几乎成为一个热门领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人员很多,而且都热情高涨,每年全国各地有很多的社会保障学术会议,成为社会保障学界公开交流的平台,使整个社会保障学术领域处于非常活跃和多产状态。200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委员郑功成教授领衔的全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成立。自论坛成立以来,短短几年内成为国内社会保障学术界最有影响、最有话语权的民间学术组织。该组织几乎集结了国内社会保障领域所有的著名专家。2009年12月份该论坛首次提出并论证设立社会保障一级学科问题,虽然尚未得到国务院学位办的获批,但是其对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三、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发展特点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践的需要催生社会保障学科的繁荣
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更多的是受实践需要的推动而发展,而社会保障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又催生了我国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是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与学科发展的繁荣时期。以1986—2007年间国内人文社科领域较有影响的刊物《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经济研究》等刊发的有关社会保障文章为例,从其时间分布上看,形成了两个明显的阶段:一是1990—1999年间。这期间四大刊物发表有关社会保障的问题数量较多,尤其1997年发表数量达到了历年的顶峰。1997年,《管理世界》刊发7篇、《经济研究》刊发3篇,《社会学研究》高达11篇,几乎是平均每期发表1篇。而这一阶段是我国深化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攻坚阶段,同时也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大力试点的阶段,正是这种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的发展。二是2000—2007年间。四大刊物发表论文相对趋缓,其中2003—2004年形成了第二个小高峰。而这一阶段正是我国十六大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发展目标相继提出、各级政府积极践行有关精神以及全面落实的阶段,其中许多有待于解决和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引发我国学界对社会保障制度及有关政策的新一轮讨论。
(二)从专题研究走向综合研究
从研究内容方面看,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经历了“综合——专题——综合”的转变过程,总体上看是从专题研究走向综合研究。在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的初期,由于缺乏现成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实践中只好一边摸索,一边向他国寻求经验和启示。在此背景下,学界和实践部门的有关专家通过考察和文献研究,展开了对国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该研究大都着眼于国外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制度体系和制度框架,以及社会保障理论和制度设计的理念等,有总体研究,也有专题探讨。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后,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适应性问题,学界曾一度将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城乡社会保障的各个项目建设上。如城市社会保障中的企业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尤其是养老和医疗讨论得非常多,仍以上文的四大刊物为例,在1986—2007年间,研究养老保险问题26篇,医疗保险问题11篇,而研究工伤保险问题仅有1篇;目前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问题;在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与扶贫等问题一直是大家热衷于讨论的问题。在新旧世纪承接之际,农民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学界和社会各界的注意点,目前关于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大家讨论得很多。但是国家多次强调社会保障要城乡统筹,要构建和谐社会保障,要在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在这样的目标任务和背景下,社会保障城乡衔接、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框架、将各个群体纳入统一制度框架等研究开始多了起来。
(三)从定性分析向实证分析和数量分析转变
从研究方法上看,改革开放初期直至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国内有关社会保障的研究大都是以定性方法、比较方法及规范分析方法为主,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试点开始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逐渐出现了一些以调查研究为主的实证性分析文章,这些研究大都基于对问题的描述、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从国外回来的学者及国内一些从事保险精算、统计分析、经济计量的学者逐渐转入社会保障领域,才使得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从定性分析向实证分析和数量分析转变。目前,有关社会保障的精算和数量研究逐渐多了起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方法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近年来,一些工科方法如系统动力学、神经网络技术、灰色系统等逐渐引入到社会保障研究领域。
(四)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发展
从研究视角上看,改革开放初期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大都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有学者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政治学、人口学等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经过30年的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拓展与演变,到目前为止,不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研究和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从而使社会保障学科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以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与批准立项的情况来看,当年指南受理22个学科,其中哲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中国历史、人口学等8个学科指南中涉及社会保障的题目共计27个。根据2007年批准立项通知统计,有25项获得立项,其中,理论经济2项;应用经济5项;政治学3项;社会学7项;法学2项;中国历史1项;人口学5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目前已经突破以往以社会学研究为主的单一学科研究情况,正在向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