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定格在1998年,虽然经过了11年的发展,但是石嘴山城市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城信社”,石嘴山银行前身)依然处于步履蹒跚,艰难发展的境地,经营业绩一直在低谷中徘徊。1996年遭遇拆借风险,城信社经营困难,声誉下降,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1998年初,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全国经济形势严峻,地处西北落后地区的城信社更是困难重重,全年存款4000余万元,贷款3000万元,不良贷款接近60%,经营环境恶劣,经营状况岌岌可危,随时处于破产崩溃的边缘。
就是在这样艰险的状况下,城信社在新当家人、年仅38岁的李登芳的带领下,励精图治,披荆斩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李登芳和城信社人明白,要想企业生存下去,要想保住员工的饭碗,城信社不能迟疑,不能退缩。奋起直追,摆脱危机,群策群力,力行改革,这是城信社人唯一的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带来活路。城信社人在新管理层的带领下,逐步统一认识,从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营销模式、风险控制、产品创新、员工素质以及文化建设诸方面入手,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深,改革之彻底在城信社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首先,改革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一支锐意进取、富有开拓精神的管理团队对于改革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城信社意识到了这一点,很快,一批业务能力强,对事业热忱的员工被聘任为副总经理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紧接着,城信社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管理架构进行了彻底调整,一条条规范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细则被制定出来。面对企业当时人浮于事、员工素质低下的现实,管理层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次引入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在这种状况下,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激发出来,每位员工都信心饱满,由以前的要我干我就干、不要我干我就不干,变成了我要干、需要我的地方我都能干。
其次,找准城信社市场定位,探索适合城信社发展的营销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改革工作千头万绪,城信社新领导层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头脑冷静地分析自己,分析对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了城信社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即“根植石(石嘴山)市,抢占高点,适应市场,以变制变”。1998年的城信社,百废待兴,底子薄、规模小、服务差,与国有大银行相比,无论规模、实力,还是技术、产品、环境等均处于劣势,市场认可度低。但是,城信社不惧与大银行竞争,不惧对手的强大,而是充分发挥自己快速灵活的优势,以大无畏的精神搏击金融市场。城信社人坚信:市场是竞争出来的。存款和贷款是银行赖以生存的两极。存款是银行的根本,贷款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面对薄弱的存款规模,城信社管理层提出了“存款立社”的口号,并明确了吸储人人有责的全员营销理念。存款营销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深处,主动营销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城信社人又提出了“贷款兴社”的口号,主动营销贷款,扶植优质客户。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有着高风险性,如不对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和约束,稍有不慎,那么每天都有资金链条断裂的可能。面对接近60%的不良贷款率,城信社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风险控制,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www.xing528.com)
再次,加强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意识,塑造企业新形象。不断创新一直是城信社的发展理念,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城信社坚持向沿海发达城市的中小银行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努力开拓中间业务领域。在服务上,新管理层针对城信社员工服务意识普遍缺失的现状,大力强化服务是城信社生命线的理念,倡导以真诚服务留住和发展客户。为了重塑市场形象,城信社加大投入,改善软硬件环境,同时借助媒体,频出妙招,逐步塑造企业新形象,提升企业宣传力度。
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怀揣梦想、敢于创新、永不服输的城信社人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这一道理。
经过三年的奋勇拼搏,艰苦创业,城信社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业绩,至2001年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达24360万元,比1998年6月末增加19892万元,增长445%;各项贷款余额达16940万元,比1998年6月末增加13104万元,增长341%……城信社终于按照既定的目标,提前实现扭亏为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