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德,一个对我来说非常熟悉的名字。熟悉,是因为我与他同为灵武人,从小我的耳畔总会不时地响起大人们各种讲述中提起的他的名字,他的外号“王大鼻子”,以及他的治沙事业;提起的白芨滩防沙林场(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起的他奋斗开始的北沙窝。只是很可惜,因为多年在外求学、工作,加之对林业的陌生,我对他领导的防沙林场以及他的详细事迹并不是非常关注。
小时候,印象中的灵武一年四季总会频繁地出现沙尘天气,伴随而来的就是漫漫黄沙包裹城市、乡村,以及上学路上顶风慢行、灰头土脸的我们兄弟姊妹。尤其是春秋季节,沙尘天气说来就来,每当此时,整个县城都被灰蒙蒙的扬沙天气笼盖,空气中满是尘土。从我上学记事起,每年一次的植树节都无比隆重,从上到下,几乎全城出动,大家都要在学校和单位的组织下开展春季植树造林活动。而离我们最近的植树点就是北沙窝。
对于灵武人来说,北沙窝是一个既让灵武人喜爱又让灵武人憎恶的地方。喜爱,是因为这里有成片的果园,以苹果树为主,每年9—10月,这里果香四溢;憎恶,是因为这里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成片的沙窝子,也是风沙肆虐最严重的地方。每年植树造林时节,我们学生成群结队地来到这里,等待林场职工或是老师分配植树任务。印象中的北沙窝,既有挺拔的白杨围起的大片苹果园,也有低矮的一排排林场职工生活住宿的平房。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时候,父亲在这里买了一块宅基地,准备给大哥建房。在围建地基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这里密集的成片的低矮平房,而是依稀可见的裸露移动的沙窝子。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北沙窝。
不过,我对北沙窝的记忆并不都是这里环境艰苦、林场职工生活苦涩,实际上这里也还有让人感到温馨愉悦的一面,而这份温馨愉悦离不开王有德,还有他带领下的防沙林场职工们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那就是在瓜果飘香的时节,走进北沙窝,那大片大片北方夏日里难得一见的浓重绿荫,到处郁郁葱葱,让人难得享受到夏日清凉的惬意。当然,还有那一筐筐颜色各异、香气扑鼻的苹果。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灵武苹果一直名声在外,我以为这首诗描写的果园就是历史上的灵州之地。黄元帅、红元帅、国光、富士……这些品种的苹果满足了我的口腹之欲,一直陪伴我成长。虽然后来吃过很多种苹果,但我至今依然认为,最好吃的苹果还是灵武苹果,脆甜爽口,汁水四溢,咬在口中,甜在心里。
一次回乡,路过东山脚下的大泉林场,开车穿行在林荫道上,路两旁成片的果园掠过,我非常诧异。因为印象中这里应该是光秃秃的东山脚下,原本应是大片干旱贫瘠的荒滩。我似乎穿越了,恍惚觉得自己是在绿树成荫的南国。这是我的家乡灵武吗?我感叹不已。同行的姐夫告诉我,这是王有德的另一片战场!
“灵州大道”街景
灵武是个小城,市内道路少而窄,而灵州大道建好后,一下子提升了灵武的城市档次。宽阔的分向而设的六车道,路中间和两旁的绿化带,让这条大道分外清秀与美丽。搭配上路南规模很大的枣博园,一下子让灵武城鲜活了起来,俨然一座花园般的塞北小城。而这些绿化也有王有德的功劳。
王有德的名字,在我成长的不同时间段,不断在不同的时候被人提起。后来,关于王有德的报道和荣誉纷至沓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号召下,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王有德这个名字更是被频繁提起:“全国治沙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改革先锋”“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亲授荣誉勋章……
我的所有这些有关王有德的认知都是零散的,随机的,而2019年10月有幸参与编辑出版反映王有德一生贡献与事迹的图书——《人民楷模王有德》,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并了解了我的老乡——王有德。以往零散的信息通过编辑这本书全部串了起来,从小到大我经历的上述这些关于王有德的认知和细节全部清晰了起来,我对这些细节背后的故事、意义与价值的认识也越发深入。(www.xing528.com)
王有德和林场职工一起在沙区劳动
王有德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让沙漠变绿洲,另一件是让职工变富。”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这是一位治沙英雄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奋斗宣言,是一位以场为家,视林场职工为兄弟姊妹,肩负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林场当家人的责任担当。每当看到书稿中那幅伸向漫漫毛乌素沙地的草方格网,看到草方格后方那渐渐逼近的绿色,我总会心潮澎湃。仿佛我身在现场,看到了王有德带领着他的兄弟姊妹奋战在沙海中的身影,看到了白芨滩人几十年如一日与风沙搏斗,负重拼搏、吃苦耐劳的身影。这就是白芨滩人的精神——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我突然理解了一点,小时候我所期盼的那份北沙窝夏日里绿荫密布的清凉,背后原来是由以王有德为首的林场职工经年累月的汗水浇灌而成,进而理解了今天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以往春秋季节常见的沙尘暴和大风扬沙天气已极为少见的原因。原来,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在艰苦恶劣的治沙前线,有一群林业人在默默地付出和劳作。
《人民楷模王有德》
王有德一生获得的荣誉很多,刚参与编辑《人民楷模王有德》时,面对白芨滩防沙林场宣传科发来的关于王有德的24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而当编辑完《人民楷模王有德》一书,脑中浮现的这个满脸沟壑纵横,饱经风沙磨砺,一辈子吃过大苦、受过大累的老人,我真正理解了“人民楷模”这四个字背后的重量。治沙是这个老人一辈子的事业,而带领林场职工脱贫才是这个老人一生最大的追求与梦想。
林场职工的日子苦,王有德身为当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急切地在寻找出路。带领大家从事多种经营,建砖厂,发展柳编业,建果园,建苗圃,争取承包绿化工程……一切只为职工增收,也为反哺治沙。这些《人民楷模王有德》书中提到的事迹,均与我不多的关于王有德的认知相印证,我突然在过去印象中的王有德与现在书本里呈现的王有德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似乎找到了答案——为什么我的耳边总会有人不断地提起“王有德”这个名字!
我理解了书中提到的王有德一直倡导的多种经营的理念,理解了他“一生只做两件事”背后的意义,不只要治沙,还要治贫。他大力发展果园经济,不是我印象中的仅仅为了让灵武苹果盛名在外,而是考虑到苹果树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增加林场职工的收入,让大家脱贫致富;他大力发展柳编业,不是我理解的仅仅是为了解决林场果品的盛装和运输问题,而更多考虑的是林场职工们编制果筐可以卖钱创收,补贴家用;他到处承揽绿化工程,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林场自有苗圃的生产和销售问题,而是希望能够将林场苗圃建成治沙事业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以多元经营反哺治沙事业……
如今的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绿色正在向毛乌素沙地腹地延伸,人进沙退,一幅世界治沙史上的奇景正在展现;如今的白芨滩防沙林场职工,早已过上了人人艳羡的生活,拥有成片的果园,住上了环境优美的别墅,日子已今非昔比。而这些,离不开科学治沙的探路人王有德——一生只做两件事的王有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