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第七版)以“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出条,查《辞海》App,详细的解释是:
“细颗粒物”亦称PM2.5。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粒子。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易于富集空气中的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成分,且粒径较小,可以进入人体肺部,诱发氧化性损伤,影响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遗传系统,但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很多影响和机制尚不清楚。细颗粒物增加还使得大气能见度降低和出现霾。按来源,分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前者包括森林大火产生的黑碳、有机碳,地表排放的含硫气体在大气中氧化形成的硫酸盐等;后者主要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所致。
“可吸入颗粒物”英语缩写IP(inhalable particles),亦称PM10,曾称“可吸入尘”“飘尘”。飘浮于空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包括固体、液体微粒,或固体吸附液体、气体形成的颗粒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空气中滞留时间较长,易被人体吸入呼吸道,不同粒径颗粒物滞留在呼吸道的部位也不同,故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切,能反映大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较多国家将此作为大气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辞海》是中国很有影响力的大型百科辞书,“对不对,查辞海”的广告语深入人心,由此可见其权威性。《辞海》使用PM2.5称“细颗粒物”、PM10称“可吸入颗粒物”,代表的就是一种态度和选择。(www.xing528.com)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内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它全面介绍人类各门学科知识,2009年第二版全部出齐。笔者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含一、二版)检索,发现第二版未对“细颗粒物”出条解释,但在“可吸入颗粒物”释文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使用了PM10表示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见下图)。目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正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希望能够补上“细颗粒物”(PM2.5)的词条。
由此可见,国内最具权威的两种大型百科辞书均认为PM2.5、PM10的写法是正确的。那么,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专门术语,“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在相关国家标准文件中采用的又是哪一种英文简称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