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李振民在《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一文中,针对延安“窑洞对”这一历史掌故,认为黄炎培使用的“周期率”应作“周期律”,理由是“律”指的是规律、法则,而“率”则指比值。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周而复始的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历史规律。[3]赵登庆亦持相同观点,认为“率”是两个相关量之比值,而毛泽东与黄炎培延安“窑洞对”的精彩谈话探讨、总结的是一个规律,所以,“政权兴亡周期率”的“率”应该更正为“律”。[4]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历史周期律”更容易被人理解,也影响到了一些学者,这一点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就可以发现,部分学术论文作者直接在题名中使用“跳出历史周期律”说法。
2009年底,有“语文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公布了《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第九条是:“兴亡周期律”误为“兴亡周期率”。该文刊发后,中央党校党建部张荣臣教授在当年12月29日《文汇报》上质疑,认为“‘兴亡周期律’一词反映不出当年毛泽东与黄炎培谈话的深层次含意”。为此,《咬文嚼字》杂志专门召开座谈会,邀请杨宏雨、殷之俊、邓伟志、金文明、袁诹、陈必祥等专家发言,并以《“兴亡周期率”,还是“兴亡周期律”?——来自专家们的说法》为题,在2010年第3期杂志上刊登了专家们的发言摘要。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仍一致认为应该是“周期律”而不应该是“周期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殷之俊、邓伟志两位专家都提到黄炎培的秘书认为“率”为“律”之误。“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为尚丁(黄炎培秘书——笔者注)的副手。因为我早就对‘周期率’的‘率’字有疑问,曾向尚老请教过。他说:可能是搞错了。”“黄文中的‘周期率’,记得当时黄任老(编者按:黄炎培,字任之)的秘书曾回忆整理的情况,‘率’应是‘律’之误。”[5]
同时,笔者看到的资料显示,据黄炎培之子黄方毅回忆:黄在延安“与毛泽东进行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促膝谈话,返回重庆后由夫人姚维钧整理和执笔,发表了《延安归来》一书,记述下了至今被人们不时提起或被称作‘黄氏周期率’的黄、毛对话”[6]。“周期率”就出现在第二部分“延安五日记”中。日记非黄炎培亲笔书写,而是由其夫人姚维钧整理、笔录,这就留下了历史谜案,也为持“黄炎培误用说”者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www.xing528.com)
《咬文嚼字》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之九“兴亡周期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