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名篇佳作。全诗长达三百七十多句、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叙事性抒情长诗。这首长诗语言奇美,想象奇特,构思奇绝,融历史、神话、传说于一体,塑造了主人公高大伟岸的形象,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色彩。刘勰评价《离骚》乃“金相玉质,百世无匹”,“惊采绝艳,难与并能”(《文心雕龙·辨骚》)。鲁迅称赞《离骚》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篇杰出诗章,《离骚》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心灵之歌,是诗人心声的绝唱。它以深邃的内涵、丰富的想象、惊人的辞采、炽热的心怀,向世人和后代展示了一位伟大哲人的胸怀、智慧、理想和追求。《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离骚》这首长诗中最具代表性和传播力的千古名句之一,历来为中国文人所推崇,在各类著作和文章中引用率相当高,意在表达一种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不息,或是为实现某个目标而不畏艰难、不懈努力的精神。在各种公开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中,这句话常常被用在标题位置或是文章结尾,从而表达写作者的一种精神状态或内心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等。
但笔者在日常编辑工作和阅读中发现,这句最具代表性的《离骚》名句竟然有两种写法:“路曼曼其修远兮”和“路漫漫其修远兮”。以笔者的认知和积累,一直认为“路漫漫其修远兮”用例更多,而且不乏权威文本佐证,应该确定无疑是正确的。比如在“学习强国”平台用“路曼曼其修远兮”检索,竟未找到1条记录,但用“路漫漫其修远兮”检索,则有139条记录。试举两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8期。
之所以取得成功,我的一个体会就是走了自主创新之路。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就要有这么一股劲儿,正像屈原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你们既定的目标奋勇直前。——习近平:《国企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新华社,2018-6-13。
这两个例子均出自较权威的文本,也反映了目前新闻出版界就使用这句引文的一种态度;但在阅读两本专门讲述出版物编校差错案例的图书时,笔者注意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比如,李明清、李红彦两位老师在《出版物常见编校差错实例分析》一书第六章“常见引文错误”别字致误部分,辨析给出的错例时认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漫漫”应为“曼曼”,理由是此句出自屈原《离骚》,而原文是“曼曼”。[1]张遵融、张菁两位老师在《常见语文差错辨释手册》第五部分“引语别字”中,亦对“路曼曼其修远兮”设置条目进行辨析,并括注了“曼曼”二字常对应出现的别字“漫漫”。理由也是这条引语出自屈原《离骚》,而原文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
无论是编写者还是出版社,出版发行类似上述两种专门指误的编校案例类图书应该是极为慎重的,如果没有确定无疑的理由的话,编写者不会草率而为。那么,从出版物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来讲,“路曼曼其修远兮”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到底孰对孰错呢?
为了解这句《离骚》诗文的语用情况,笔者又查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BBC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得到的结果如下。
通过中国知网以全文检索方式查询得知:“路漫漫其修远兮”有85065条使用记录,而“路曼曼其修远兮”仅有2060条记录。通过查询BBC语料库得知:“路漫漫其修远兮”有276条使用记录,其中报刊领域亦多有《人民日报》的用例;“路曼曼其修远兮”检索到12条记录,其中《人民日报》《文汇报》的用例也较多。
由此可见,在各种公开出版物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均有引用,且“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引用频次远高于“路曼曼其修远兮”。
为解答这一疑问,笔者根据《出版物常见编校差错实例分析》《常见语文差错辨释手册》两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辨析理据,即都属引文引用错误,查询了《古代汉语名言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得到的结果是:屈原《离骚》原句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代汉语名言词典》毕竟是名言截取性质的词典,为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原典,了解作品全貌,笔者又分别查询了两种较权威的《楚辞》版本: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楚辞校释》[3]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学典藏·楚辞》[4],从而最终确认《离骚》原文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且两书对“路曼曼”的解释是一致的,都指路途的长远。《国学典藏·楚辞》是以汲古阁本为底本点校整理的,由汉刘向辑、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在释文中,原书对“曼”字作了注释:《释文》“曼”作“漫”。五臣云:“漫漫,远貌。”《集韵》:“漫漫,长也。”由此可以看出,“曼曼”和“漫漫”在词义上是相通的,这可能就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和“路漫漫其修远兮”纠缠不分的主要原因吧。但词义相通是否就可以互为替换呢?笔者又分别查询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公司,2021年版)、《汉语大词典》、《辞海》和《辞源》中关于这两个叠音词的解释。
《古代汉语词典》对“曼曼”“漫漫”均出条解释。“曼曼”形容长远的样子,列举的书证是《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漫”有两个义项,与“曼曼”释义接近的义项是无边际的样子,形容时间、距离、面积等。(www.xing528.com)
《汉语大词典》对“曼曼”“漫漫”也有出条。“曼曼”只有一个义项:形容距离远或时间长,列举的书证是《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漫”则有十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为广远无际貌,这是与“曼曼”含义最为接近的,但列举的书证中无《楚辞·离骚》句。
《辞海》对“曼曼”“漫漫”都有出条。“曼曼”的释义是:同“漫漫①”。长远貌。多形容距离远或时间长。列举的书证也是《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漫”则有两个释义,第一个义项是:亦作“曼曼”。无涯际貌。形容时间长、距离远或面积广。列举的书证中无《楚辞·离骚》句。
《辞源》“曼曼”“漫漫”均收。“曼曼”的释义是:长远貌。列举的书证也是《离骚》:“路曼曼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选》六臣注本作“漫漫”。“漫漫”的释义最接近“曼曼”的是第二个义项:长远,无际貌。列举的书证中亦无《楚辞·离骚》句。
由上可知,虽然《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均认为“曼曼”“漫漫”在形容时空的长远貌上有着相同的义项,但四种权威辞书在列举书证方面非常严谨,均坚持引用《离骚》原文。
为进一步证实“路曼曼其修远兮”的正确性,笔者又通过中国知网工具书库,以“曼曼”“漫漫”为词条进行检索,发现以“曼曼”查询时,收录的辞书有《楚辞语言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汉语常用词词典》(崇文书局)、《古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楚辞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等,且释义相同,列举的书证均有《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这一诗句;但以“漫漫”查询时,未发现有辞书举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例证。笔者又以“曼”字为例查询《康熙字典》,在“曼”字(辰集上·日字部)的释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博雅》:“曼曼,长也。”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注】“曼,或作漫。”
从上述多种辞书的查询结果可知,“路曼曼其修远兮”是正确无误的,列举的书证也说明了这一点。《出版物常见编校差错实例分析》《常见语文差错辨释手册》两书作者对“路漫漫其修远兮”错例的认识是一致的,辨析是合理的,即应严格遵从原文引用原则。需要指出的是,“曼”“漫”二字均是古已有之的传承字,在表示“长”的义项时,二者互为通假,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在原文中互换。至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实际语用中的“积非成是”,甚至语频远多于“路曼曼其修远兮”,导致很多人只知“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不识“路曼曼其修远兮”,这确实很遗憾,但也说明了语言文字使用的复杂性。
“路曼曼其修远兮”“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语用中的纠缠不清,应该是“曼曼”与“漫漫”同义影响所致。但从忠实于原文来说,尤其是引用《离骚》这样的千古名章,写作者还是应找到最权威的版本核查,切忌凭经验和固有的印象以讹传讹,更不可盲目迷信大报大刊或各种网络用例,如此才不至于犯下引文失范的编校差错。需要提醒编校人员注意的是,本着规范汉语言文字应用的目的,我们在核查相关引文时还是要特别注意,以权威版本为据,遵从古人、遵从原文。
【注释】
[1]李明清,李红彦.出版物常见编校差错实例分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6:203.
[2]张遵融,张菁.常见语文差错辨释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39-340.
[3]王泗原.楚辞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4:45-46.
[4]刘向.楚辞[M].王逸注,洪兴祖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