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恢复中共宁波组织的领导机构。同年10月,5名失去组织关系的宁波籍中共党员几经周折,经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与上级党组织接上关系,成立中共浙东临时特别委员会,使中断5年之久的宁波党组织重新建立起来。至1938年4月,成立了鄞东、鄞南2个区委和城区、奉化、镇海、宁海等地支部9个,有党员130余人。5月,改建为中共宁绍特别委员会,并先后建立鄞县、慈溪、余姚3个县委,奉化、镇海、定海3个县工委。
重建后的中共宁波组织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以中华民族利益为己任,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广泛动员和组织宁波的各界民众,创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成立抗日游击组织飞鹰团。并在各地组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抗日救亡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及战时政治工作队、战时任务大队和其他各种合法救亡团体,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中共宁波组织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相继建立了地、县、区、支部四级组织。1939年3月,中共鄞县县委撤销,建立中共宁波中心县委,辖慈溪县委,奉化、镇海、定海3个县工委,鄞县3个区委。9月,余姚县委扩建为中共余姚中心县委。至10月,宁波各地有党员640人。1940年1月,省委决定将宁绍特委分成宁属、绍属2个特委。3月,中共宁属特别委员会成立,宁波中心县委撤销,余姚中心县委归绍属特委。
1941年4月,宁绍地区沦陷后,中共宁波组织团结领导人民在镇海、慈东、姚北、鄞西等地先后组建各种形式的地方武装,开展抗日武装斗争。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开辟浙东战略基地的新决策。按照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部署,自1941年5月起,中共领导的浦东部队约900余人分批南渡杭州湾,到达浙东三北敌后。第二年上半年又先后几次增派干部到达浙东。1942年7月,在慈溪宓家埭召开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谭启龙传达中共中央、华中局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随后,中共浙东区委成立,书记为谭启龙。
浙东区党委制定了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总方针和基本政策,将宁波沦陷区划分为三北、四明、三东3个工作区域,并分别建立党的地方委员会(工委)。从此,宁波党组织及其地方武装在中共浙东区委的统一领导下,配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开展了4年多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清乡”,同时进行了3次反顽自卫战,创建和发展了三北、四明抗日根据地。(www.xing528.com)
1942年10月,上千日军进攻三北地区。成立不久的三北游击司令部率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先后参与激战,最终粉碎了日军“扫荡”。11月,国民党顽固派调集3000左右兵力进犯慈北、镇北,第四支队、南进支队、第五支队、新国民兵团等部队被迫自卫,歼灭顽固派军队大部,至12月中旬,取得第一次反顽自卫战胜利。1943年春,日、伪军再次实施“清乡”,第五支队主动出击,在姚北的黄沙湖等地连战连捷。第三支队等乘胜挺进四明山区,袭击日、伪军,4月23日攻克姚南重镇梁弄,成立南山总办事处。8月,浙东区党委、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进驻梁弄横坎头。至1943年秋,以四明山区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初步建成,梁弄亦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1943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调集2万余兵力,进攻浙东抗日根据地。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三次通电,呼吁制止内战、团结抗日,均遭拒绝,“三五支队”再次进行反顽自卫战,经过大小91次艰苦战斗,历时9个月,坚持原有阵地。四明地委书记陈洪及党的区乡干部李敏(女)、徐婴、陈晓云(女)等被顽固派杀害。其间,三北、四明根据地军民还多次粉碎日、伪“扫荡”、“蚕食”和抢粮阴谋。斗争中,抗日武装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电令浙东抗日武装正式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任命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委,刘亨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
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从1941年6月部队设总办事处部分行使政权机关职权开始。1942年8月19日,经华中局批准成立了浙东军政委员会,何克希任书记。1944年1月,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在余姚菱湖村成立,主席连柏生。1945年1月下旬,在梁弄召开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谭启龙为议长的浙东临时参议会,选举产生以连柏生为主任的浙东行政公署委员会。会后,成立浙东行政公署,主任连柏生。随后成立四明分区行政专员公署和浙东行政公署驻三北分区特派员办公处。7月,合并三北、四明两个行政机构,成立新的四明分区行政专员公署。浙东党政机关在四明地区建立浙东银行,发行“抗币,建立修械所、被服厂、印刷厂和后方医院;创办党员干部训练班、浙东鲁迅学院、《新浙东报》和韬奋书店等。所属各县普遍建立农会、工会、妇女会和儿童团,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二五减租”,废除苛捐杂税等。同时,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立参议会、抗建工作推进会等,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发展农业、工商业、文化教育事业。
抗战时期党的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至1944年4月,宁波地区建立县委或县工委10余个,共有党员2173人。1945年4月,三东特派员制撤销,所属鄞东南、奉化、镇海、定海等县特派员,直属浙东区党委杭甬沿线城市工作委员会。5月,三北地委、四明地委合并,建立新的中共四明地委,书记王仲良。至8月,辖慈(溪)镇(海)、嵊(县)新(昌)奉(化)、余姚3个中心县委,南山、那县、上虞3个县委、有党员4000人左右。8月,撤销四明地委,所属各县党委直属浙东区党委。8月底,成立中共四明工作委员会,北撤时结束。至抗战胜利时,三北、四明抗日根据地管辖7个县、1个特区,200万人口,成为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