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门捉贼:孙子兵法中的第廿二计

关门捉贼:孙子兵法中的第廿二计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门捉贼是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其意不言自明。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在真正的战场上,轻易就中了敌军“关门捉贼”之计,损失四十万大军,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袁绍“关门”捉公孙瓒199年,冀州袁绍包围了幽州的公孙瓒。公孙瓒袁绍磐河战公孙黄巢“关门捉贼”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克唐朝都城长安。黄巢用“关门捉贼”之计,重新占据长安。关门捉贼,是对弱小敌军采取的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

关门捉贼:孙子兵法中的第廿二计

【计名由来】

关门捉贼是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其意不言自明。它与另一民间俗语“关门打狗”的意思相近。后来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小智谋移用于战争,便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在军事实践中,它与军事家常用的围歼战、口袋阵等大体上是一回事。古今中外军事史上使用此计的战争,比比皆是。就我国古代战争史来说,使用此计的著名战例,较早的有战国时孙(膑)庞(涓)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汉初的楚汉垓下之战等。此后使用此计而消灭对手的战例就更多了。

【原文】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1]

【译文】

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如果纵其逃走而又穷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这是从剥卦卦辞“剥,不利有攸往”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前人批语】

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2],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3],恐其诱也。贼者[4],奇兵[5]也、游兵[6]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7]:“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8]。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一人投命[9],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译文】

捉贼所以必须关门,不是怕贼逃走,而是怕贼逃走后反而被别人利用。况且,逃走的贼不可以再追,以免中了他的诱兵之计。所谓贼,(从军事上说,)是指突然来袭、出没无常、诡计多端的敌人,他们要使我方疲劳,以便实现他们的企图。兵书《吴子》中写道:“现在让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到广大的原野里,纵然派出一千人去追捕他,人们也会视而不见,顾虑重重。这是为什么呢?是怕遭遇突然袭击而受伤。因此只要有一个人不怕死,他就可使一千个人恐惧。”追赶盗贼这样的事,如果盗贼发现还有逃脱的机会,必然拼死格斗;如果截断他的去路,盗贼就非被擒住不可。所以,对付弱小的敌人,必须包围、歼灭;如果办不到,暂时任他逃走也未尝不可。

【战例】

秦赵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赵国。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长平守将廉颇见秦军实力强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两军相持两年多,秦军仍拿不下长平。公元前260年,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用离间法让赵王怀疑廉颇。赵王中计,调回廉颇,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赵括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决战。秦将白起起初有意让赵括尝到一点甜头,使他的军队取得几次小胜。赵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这下正中白起的圈套。开战前,他分兵几路,抄赵括的后路,隐秘地形成对赵军的包围。第二天,赵括亲率四十万大军与秦兵决战。赵括因秦军几次交战都打输了,志得意满,哪里知道敌人用的是诱敌之计?他率领大军追赶假败的秦军,一直追到秦壁。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这时他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也被秦军截断。秦军派精骑五千突入赵营,将赵军分割为两部分,分别全部包围起来。一连四十六天,赵军绝粮,士兵杀人相食,赵括只得拼命突围,白起部署严密,多次击退企图突围的赵军。最后,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大乱,可叹四十万大军都被秦军杀戮。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在真正的战场上,轻易就中了敌军“关门捉贼”之计,损失四十万大军,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袁绍“关门”捉公孙瓒

199年,冀州袁绍包围了幽州的公孙瓒。公孙瓒几次交战下来都遭失败,便退回城中。他在城周围挖了十条壕堑,壕堑里也筑起城墙,高达十丈。公孙瓒又积聚了三百万斛粮食,心想,这样足以防御袁绍的攻势了,果然,袁绍连续几年攻城,都未能攻破。

愤怒之下,袁绍动用全部兵力四面围攻。公孙瓒看到敌兵太多,心生怯意:重兵之下岂有安城?死守孤城,无异于坐以待毙。他派儿子杀出重围去搬救兵。

后来,他的儿子搬的救兵到了,公孙瓒知道后,遣人送信,相约举火为号,内外夹攻袁绍。没想到送信人被袁绍的手下抓住。袁绍将计就计,按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认为是救兵到了,出城来接,却被袁绍伏下的奇兵大败。公孙瓒只好回守孤城。

此时,袁绍又出奇计,派人暗挖地道,直达城的中央。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对公孙瓒发起突击。公孙瓒的防御便瓦解了,自知必败无疑,遂杀死妻子女儿后自尽,瓒军也全军覆灭。

公孙瓒

袁绍磐河战公孙(www.xing528.com)

黄巢“关门捉贼”

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克唐朝都城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纠集残部,并请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黄巢的起义军。第二年,唐军部署完毕,试图出兵收复长安。凤翔一战,义军将领尚让中敌埋伏之计,被唐军击败。这时,唐军声势浩大,乘胜进兵,直逼长安。

黄巢见形势危急,召众将商议对策。众将分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认为不宜硬拼。黄巢当即决定,让部队全部退出长安,往东开拔。

唐朝大军抵达长安,不见黄巢迎战,非常奇怪。先锋程宗楚下令攻城,气势汹汹杀进长安城内,才发现黄巢的部队已全部撤走。唐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众将欣喜若狂,纵容士兵抢劫百姓财物。唐军士兵们见起义军败退,纪律松弛,成天三五成群骚扰百姓,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成天饮酒作乐,欢庆胜利。

黄巢派人打听到城中情况,高兴地说:“敌人已入瓮中。”当天半夜时分,他急令部队迅速回师长安。唐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长安城内,杀得毫无戒备的唐军尸横遍野。程宗楚从梦中醒来,只见起义军已冲杀进城,唐军大乱,无法指挥,最后他在乱军中被杀。

黄巢用“关门捉贼”之计,重新占据长安。

【精评】

关门捉贼,是对弱小敌军采取的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得以逃脱,情况就会变得十分复杂。穷追不舍,一怕它拼命反扑,再者又怕中了诱兵之计。所以对于“贼”,决不能让其逃跑,而是要截断其后路,聚而歼之。当然,如果此计运用得好,还可以围歼敌军的主力部队,古今都不乏这方面的经典战例。

【注释】

[1] 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剥卦为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岳,故卦名曰“剥”。“剥”,落也。剥卦的卦辞说:“剥,不利有攸往。”其意思是说:当万物呈现剥落之象时,如有所往,则不利。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不利于急追或者远袭。

[2] 逸:逃亡,隐藏。

[3] 逸者不可复追:逃走的敌人不可再追。《李卫公问对·卷上》:“法曰:佯北勿追。”又:“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这里仅从避免中敌人的埋伏而言,实际上,古代兵家都是主张跟踪追击的。如《吴子·料敌》:“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此其势也。”

[4] 贼者:这里是指诡计多端的盗贼。《通俗常言疏证·盗贼》:“贼有贼智。”《通俗编》:“盗虽小人,智过君子。”

[5] 奇兵:使用偷袭战术的部队。《百战奇法·奇战》:“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6] 游兵:机动灵活的游击队。见《草庐经略·游兵》:“游兵者,谓其兵无定在也。必士果锐而骑超捷,将勇悍而善应变。时而东,复时而西;时而出,复时而入。敌怒而迎,我引而退;敌倦而息,我临而扰。击其左,击其右,击其前,复击其后。击其懈弛而无备,仓卒难救。抄其谷食,焚其积聚,劫其辎重,袭其要城,取其别营,绝其便道;或朝或暮,伺敌之隙,乘间取利。飘忽迅速,莫可踪迹;于我为军之声援,于敌为彼之后患。夫使贼腹背均患,进退维谷,则不难于翦除。”

[7] 《吴子》:古代兵书名。战国吴起所著。吴起是战国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卫国人。曾经做过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实行变法,使楚国逐渐富强,后被贵族杀害。他的兵书《吴子》四十八篇已经散失,据传现有的《吴子》是后人所作的。引文见《吴子·励士》。

[8] 枭视:猫头鹰白天看物,视而不见,眼大无神的样子。这里解作视而不见。狼顾:狼行走时,四下张望,以防袭击,比喻有后顾之虑。这里解作顾虑重重。见《史记·苏秦列传》:“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

[9] 投命:豁出命去,不怕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