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篇论述在战争中如何运用间谍的问题:包括使用间谍的意义,间谍的种类和作用,对待间谍的态度和政策,以及为将者必须善于用间,等等。其中特别强调使用“反间”对于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全篇大体分为五部分:
1.从战略大局角度,阐述用间的意义,指出是否能不吝惜爵禄财物使用间谍,是一个对国家、对民众百姓、对战争胜败是否负责的重大问题,是衡量统军将领是否具有仁爱之心,是否懂得用人,是否配做国家辅佐,是否能成为战争胜利的主宰的重要尺度。
2.分析要克敌制胜,关键在于能预知敌情,而要预知敌情必须用间,一切依靠鬼神迷信,依靠类比推理和主观测度,都是不能了解真实敌情的。
3.提出间谍可分为“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等五种,分析各种间谍活动的特点和作用。
4.指出只有智慧高超的人才会善于用间,才能对间谍采取应有的亲密态度和厚赏政策,提出“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等一系列用间的重要原则。
5.突出强调“反间”的作用。认为“五间之事,主必知之”而“知之必在于反间”。进而认为,殷商代夏,西周代殷,在一定意义上是由于使用了伊尹、姜尚这样的“上智”之人作为“间者”。因此,用间便成为“兵之要”,也成为事实上一切军事行动的重要根据。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1],公家之奉[2],日费千金;内外骚动[3],怠于道路[4],不得操事者[5],七十万家[6]。相守数年[7],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8],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9],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10]。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11],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12]。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13],不可象于事[14],不可验于度[15],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译文】
孙子说:大凡兴兵十万,远征千里,民众百姓的耗费,国家开支的费用,每天平均需要花费千金之巨!全国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会因之而骚动不安;百姓们还要为长途辗转运输军用物资而疲劳不堪,以致不能正常操持农事的达七十余万家之多,如此两军对峙数年,为的是争求一朝的胜利。所以,那些吝惜爵禄钱财,不愿通过用间以掌握敌情,最终打了败仗的人,实在是太不仁了。这样的人是不懂得善于用人的人,他们不配做国家的辅佐者,也不配当军队的将领。英明的君主和贤能的主将,之所以能每战必胜,取得超乎常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能预先掌握敌情。而要预先掌握敌情,绝不能依靠迷信鬼神的启示,也不能依靠对某些相似事物的类比推想,更不可以用主观机械的判断去检验所获得的敌情是否准确,而必须依靠深知敌情的人。
【原文】
故用间有五[16]: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17],是谓“神纪”[18],人君之宝也[19]。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20]。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21]。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22]。死间者,为诳事于外[23],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24]。
【译文】
所以,使用间谍的方法有五种: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种间谍活动一起进行,敌人就不能知道,究竟是从哪里泄露了军事机密。这就是所谓“神纪”,是一种能令人感到神妙莫测的克敌制胜法则,也是人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因间”,是利用敌乡的人,包括老同事、老同乡做我方的间谍。所谓“内间”,是利用敌国的官吏(贪财好色的,特别是被罢黜的或受过刑罚的官吏以及他们的子孙)做我方的间谍。所谓“反间”,是利用敌方的间谍做我方的间谍。所谓“死间”,是指故意在外面散布谣言,并通过我方间谍使敌方间谍上当受骗,一旦真情败露,我方间谍就难免一死。所谓“生间”,是指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
【原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25],赏莫厚于间[26],事莫密于间[27]。非圣贤不能用间[28],非仁义不能使间[29],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30]。微哉微哉[31]!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32]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33]。
【译文】
所以,作为主将,在军队中最亲信的人莫过于间谍,最应得到丰厚奖赏的人也莫过于间谍,能够交代最机密事情的也莫过于间谍。不是具有极高的智慧与才能的人是不能运用间谍的,不是具有仁义之心的人也是不能使用间谍的,处事不是十分精细的人更是不能获得间谍的真实情报的。微妙呀!微妙呀!简直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使用间谍。如果用间谍的事还没有开始进行,就有人来告知这件事,就应将间谍和这个告发的人一同处死。
【原文】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34],令吾间必索知之。
【译文】
大凡我方想要攻击的敌军,想要攻取的城市,以及想要诛杀的敌方人员,都应事先了解敌军守将及其幕僚亲信、负责通报和传令的官吏、卫士乃至内室勤务人员的姓名,要命令我方间谍人员务必把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原文】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35],因而利之[36],导而舍之[37],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38],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39]。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40],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译文】
必须搜索出敌方派来的间谍,并且用金钱收买他们,还要对他们加以开导,然后交给他们任务,放他们回去,这样就可以利用“反间”了。依据“反间”提供的情报,便可以使用“乡间”和“内间”,同样根据“反间”提供的情报,也可以让“死间”制造虚假情报,以“反间”形式告诉敌方,使他们上当受骗。同样,根据“反间”提供的情况,也可以使“生间”能如期回来报告敌情。总之,五种间谍活动的情况,君主都应该知道,而关键又在于通过“反间”了解这些情况。因此,对于“反间”的赏赐便不能不更为优厚了。
【原文】
昔殷之兴也[41],伊挚在夏[42];周之兴也,吕牙在殷[43]。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44],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译文】
从前,殷商兴起,而殷商的相国伊尹本来在夏朝为官;西周兴起,而西周的太师姜尚本来是商朝的隐士(由于他们最了解情况,所以他们分别在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贤能的将领能够使用有很高智慧与才能的人为间谍,就必定会取得极大的成功。这是用兵的要领,也就是说,三军要依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战例】
石勒用间胜王浚
东汉以后,北方的各少数民族便逐渐向长城以内迁徙。到了西晋时期,这些少数民族贵族已与汉族人民生活在一起,许多少数民族贵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同程度地走上了封建化道路。西晋统治集团建立在剥削与压榨人民基础上的腐败统治,激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后来爆发的“八王之乱”,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西晋政权的统治。这一时期,四川爆发了流民暴动。流民起义的队伍在304年占领了成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这时也趁着西晋政权摇摇欲坠而起兵反晋。匈奴贵族刘渊便是在流民占领成都的同年起兵的。当时他已自立为汉王,集结军队,立志要创立如冒顿单于一般的事业。与他几乎同时起兵的还有汉人王弥、羯人石勒。他们共同推奉刘渊为主,给西晋统治者以有力的打击;同时,他们也各自拥有自己的割据势力,想在打败晋军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势力,以便有朝一日取代西晋王朝的统治。他们当中的石勒后来吞并了王弥,战胜了拥兵幽州的西晋大臣王浚,摆脱了刘氏集团,自立为赵王(历史上称为后赵),成为中国北方出现的十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即历史上的“十六国”之一)。石勒用间智取王浚发生在他自立为赵王之前。
石勒字世龙,羯族人,其家族世为部落小帅;到石勒这一代,部落小帅已无什么待遇可言。为了生活,石勒给商人与地主当过田客,后被西晋并州刺史司马腾捉住并被送到冀州卖到一个叫师欢的地主家里当耕奴。师欢见这个二十几岁的胡人相貌不俗,善于骑射,又勇敢有谋,怕他鼓动其他耕奴造反,就把他放了。石勒离开师欢家,投奔了晋朝廷养马地——马牧的小头目汲桑,并在荏平县一带组成“十八骑”。他们常常出入于专门繁殖名马赤龙、骐骥的场地,到远处抢掠珍宝,拿回来贿赂汲桑。
当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晋惠帝失败被废后,他的部将公师藩等起兵攻打赵、魏,要为司马颖报仇。石勒和汲桑就率人骑马场的马匹数百骑前往响应。公师藩攻打邺城失败被杀,石勒与汲桑逃回马牧。他们在马牧劫掠郡县,释放囚犯,集山泽亡命之徒,其势力得到扩充。石勒、汲桑在一次战斗中失败,汲桑被晋军杀死,于是石勒带领自己的队伍投奔已称汉王的刘渊。
石勒投奔刘渊后,在三四年时间内东征西讨,攻城夺地,立下汗马功劳,成为维护汉国统治的一支劲旅。石勒的势力也在征战中不断发展、扩大。311年,投奔刘渊的王弥在其势力得到扩大后,密谋要杀掉石勒,想吞并他的势力。石勒知道后,设计杀掉王弥,合并了他的全部人马。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加,石勒称王的野心渐起。但是他表面上仍然遵从汉主,同时在他的统治范围中实行优待汉族地主及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把一批富有统治经验的汉族地主及汉族知识分子吸收到自己麾下。他的军师张宾就是其中之一,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石勒消灭王弥后,将攻击目标转向了西晋幽州刺史王浚。王浚在与石勒交战失败后,曾求助于鲜卑、乌桓人,但鲜卑、乌桓人没有响应。这时,军师张宾分析了王浚兵势衰弱的情况,指出如果石勒现在表示归顺王浚,那么他一定会喜出望外。因此,张宾建议石勒智取王浚,而不要硬战。张宾要石勒写一封词语谦恭的信,表示与他和好的诚意,并愿意隶属于他,扶助他当皇帝。等到王浚对石勒疏于防备时,再趁其麻痹一举消灭他的势力。石勒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且马上开始依计行事。
石勒派他的门客王子春、董肇等人带书信和许多珍宝,去见王浚。石勒在信中推崇王浚为天子,称自己只是一无名小卒:“我所以投身于兴义兵除暴乱的事业,正是要为您扫除障碍。所以诚心希望您顺应天意民心,登基称帝。我石勒崇敬、拥戴您就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您也应明察我的诚意苦心,将我像儿子一样看待。”在给王浚上书献宝的同时,石勒还要王子春以重金笼络王浚的心腹枣高。王浚见石勒归顺于他十分高兴,把王子春等人封为列侯,并派使者以地方特产答谢他。王浚的司马游统阴谋叛变王浚,派使者骑马向石勒请降,石勒杀了使者,并送给王浚,以此表示自己的诚实无欺。王浚此时便更加信任石勒,不再存有什么疑心。
不久,王子春等人与王浚的使者一同回来,石勒下令隐藏起强壮的精兵和武器,显示出仓库空虚而军队软弱的样子,面向北拜见王浚的使者,接受王浚的书信。王浚送给石勒拂尘,石勒装作不敢拿,把它挂在墙上,每天早、晚都要敬拜这拂尘。石勒还派董肇向王浚上书,约定日期亲自到幽州去奉上皇帝的尊号。王浚的使者回到幽州,就其所见陈述了石勒将寡兵弱和对王浚诚心不二的情况。王浚大喜,认为他确是可信任的。
石勒见王浚已相信了自己,便开始准备袭击王浚。他先叫回王子春,打听幽州的情况。子春说:“幽州自从去年遭到了大水灾后,人民吃不到一粒粮食,而王浚却把百万粮食屯聚在仓里,不用来救济百姓。他的统治又极为残酷,对百姓征设纳赋十分频繁,残害贤臣良将,诛杀、排斥进谏的谋士,下属逃亡叛变的很多。鲜卑、乌丸在外与他离心离德,枣高、田矫在内贪婪横暴,人心忧惧而动摇,军队虚弱而疲惫,而王浚却还要高筑台阁,大言不惭地说汉高祖、魏武帝都不足与他并论。”石勒听了王子春所说的情况,决定发兵袭击幽州。但他又怕并州刺史刘琨从背后袭击他。于是他与张宾商量如何应付刘琨。张宾建议利用刘琨与王浚的矛盾,写信与刘琨讲和,请求刘琨允许他以讨伐王浚来将功补过。石勒按张宾所说,办妥了这件事,稳定了刘琨,解除了后患。
314年,石勒发兵袭击幽州。石勒率领轻骑兵日夜兼程向幽州进发。石勒军到达易水时,王浚的督护孙纬立即派人给王浚送消息,请求准备抵抗。王浚对他们说:“石公到这儿来,正是要拥戴我当皇帝的,谁再说抗击的话,立刻杀头!”于是王浚设宴等待石勒的到来。石勒在早晨赶到蓟县,喝令守城的人开门。石勒因怀疑城内有埋伏,就先驱赶几千头牛羊进去,声称是献给王浚的礼品,实际上是堵塞街巷,使王浚的军队不能出战。王浚这时才意识到大势不好,开始坐卧不宁。石勒派手下人抓住了王浚,将他送回襄国杀死。石勒占据了幽州,吞并了王浚的军队,为不久以后自立为赵王奠定了基础。
石勒吞并王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连续用间的过程。石勒的门客王子春作为间谍,被石勒派往王浚营中,一方面投书结好王浚,一方面侦察王浚在幽州的政治、军事情况;石勒还以重金笼络、收买了王浚的心腹枣高。枣高作为石勒的内间,巩固了王浚对石勒的信任,使王浚对石勒的归顺更加深信不疑;石勒在王浚使者来访时,制造了一些假象让使者回去报告王浚。由于石勒成功地连续用间,使得王浚完全陷入了错误的认识与判断之中。石勒则因用间而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敌军的情况。把握战机,为他最后的出奇制胜奠定了基础。从石勒战胜王浚的史实中可见,孙子所说的用间的重要性、要领以及方法,石勒都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于战争的实践之中。正因为如此,石勒才取得了幽州之战的胜利。
良将李牧之死
雁门纵牧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继老将廉颇之后的著名将领,因长期驻守赵国北方边防和拯救赵国于危难之中有功,受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和杨端分兵两路进攻赵国,赵王迁命李牧和将军司马尚领兵阻击秦军。秦将王翦久经沙场,智勇双全,李牧与王翦战了个平手,交战一年之久,双方各有胜负。
秦军作战,远离本土,时间长了,后勤供应发生了困难,而且士兵厌战情绪高涨。秦王嬴政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决心用离间计除掉李牧。
赵国的谋士王敖是受秦王嬴政的命令潜伏在赵国的间谍。王敖接到嬴政的密令后,借故来到王翦的军营对王翦说:“秦王让我们尽快除掉李牧,打败赵国,请老将军给李牧写封信,商议讲和,其余的事情由我来做。”王翦知道王敖是“自己人”,对王敖的话心领神会。王敖走后,王翦立即写好讲和的书信,派使者送给李牧。李牧不知是计,于是回了封信,派使者送给王翦。从此以后,双方的使者频繁往来,为和谈的条件“讨价还价”。
王敖回到赵国都城邯郸,拿出秦王派人送来的金银珠宝广交“朋友”,四处活动,王敖早就探知赵王最宠信大臣郭开,平日里经常出入郭开府中,这时更是无日不往。郭开贪得无厌,嫉贤妒能,王敖投其所好,奇珍异宝、黄金白银,无所不送。郭开每每设宴款待,酒酣之后,无所不谈。一天,王敖对郭开说:“李牧在与王翦秘密来往,据说,秦王答应李牧,破赵之后,封李牧为代王……”郭开得知这一消息,认为是向赵王邀宠的好时机,急忙报告给赵王。赵王半信半疑,派人去李牧处察访,果然发现了李牧与王翦来往的许多信件,王敖乘机对赵王说:“李牧驻守北疆,十几万匈奴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四年前一场恶战,把占优势的秦军打得大败而退。如今王翦只有几万人马,他却按兵不动,这不是心怀叵测是什么?”
赵王迁认为王敖的话有道理,派使者到李牧大营中传令:升赵葱为大将,接替李牧执掌兵权。赵葱有郭开作后盾,强行接管了李牧的兵权并将李牧杀害。王翦得知李牧已死,挥兵长驱直入。赵葱指挥不利,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秦军大获全胜。(www.xing528.com)
陈平施行反间计
公元前204年(汉高帝三年),楚霸王项羽领兵进逼荥阳城下,气势汹汹,锐不可当。汉王刘邦命令大小诸将闭城固守,不许出战,自己则在军营中静坐思考退兵之策。这时,正遇陈平前来禀报军情。汉王便问陈平道:“当今天下纷乱,究竟何时得了呀!”陈平回答说:“大王所虑,无非是为着项王吧!我料想项王麾下,不过范增、钟离昧等数人愿意忠心为他效力。大王如不惜用重金贿赂楚人进行流言反间,使他们君臣之间相互猜疑,然后再乘隙进攻,便不难破楚了。”汉王说:“金钱何足惜,只要能挫败楚军气焰,便一切都可安心了。”说罢命令左右取出大量黄金交与陈平处置。陈平领到这笔黄金后,从中提出数成交给自己的心腹小校,要他们装扮成楚军模样,混进楚营中,买通项王左右的人去四处散布谣言。俗话说:钱能通神。果然有了黄金,便没有什么事不能办到。大约过了两三天,楚军中便纷纷传出一则流言,说楚将钟离昧因功多赏少,不得分封,将要联汉灭楚。项王生性多疑,听到流言,便起了疑心,竟把钟离昧视为异己,不再信任,不过,这时对亚父范增的态度还依然如故。范增请求项羽速速攻下荥阳,休叫汉王逃走。项王便催将士将荥阳紧紧围住,四面猛攻,一点儿也不放松。
汉王刘邦唯恐荥阳难以守住,便暂且派遣使者向项王请和,说愿意以荥阳为界,东面属楚,西面属汉。项羽不愿答应,但也派了一名使者去汉营回话,同时也借此机会探听汉军虚实。谁知这下竟被陈平抓住机会,设下圈套。原来,楚使毫无提防,便贸然进入汉营,入营后,使者先向汉王陈述项王旨意,无非是表示不允和议,如此等等。
汉王则按照陈平安排,假装酒醉,只模模糊糊回答了楚使几句话便打起鼾来了。楚使见汉王醉酒,不便多言,便由陈平陪着回到馆舍,随即,陈平又吩咐馆舍人员准备午宴,款待使者,说完这些便走开了。楚使独自坐在那里,但见一帮仆役抬进牛羊鸡豚、美酒佳酿向厨房走去,他心想:莫非今日汉王格外优待,要待我以“太牢”之宴哩!想到这里,使者心里美滋滋的,很是高兴。不一会儿,只见陈平又进来了,并且主动与楚使攀谈起来。陈平问起亚父范增的起居情况,还问是否带来手书。楚使回答说:“我是奉项王为和议而来,并非是受亚父范增的派遣。”陈平听了故意吃惊道:“您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说着就走开了。不一会儿,使者见一人匆匆跑进厨房,指使仆役把原来准备做“太牢”之宴用的东西尽行撤去,还听到这个人私下对厨房的人说:这位使者不是亚父范增派来的,不配享受“太牢”之宴!楚使听到这话更是感到惊讶!他独自坐在那里,好久也不见一点儿动静,直到日影西斜,已经是饥肠辘辘了,才见有一两个人拿来酒饭放在桌上,楚使用眼瞄了一下,都是些蔬食菜羹,一点儿荤腥也没有。他本想拒绝不吃,却又实在饥饿难挨,只得将就吃了一点,谁料菜蔬中还带着一股臭气,酒也是酸的,饭也是烂的,他越看越恼,当即放下碗筷,便大步走出馆舍,只与门卫说了声告辞,就一口气跑回楚营,绘声绘色地把这一切禀报给项王,还特别提到亚父范增“私通”汉王的事,请项王小心提防。项王听到使者这番描述,禁不住怒形于色,骂道:“此事我早有所闻,只以为他为人忠厚,老成可靠,不便轻信人言,岂知他果有通敌之事!这老匹夫,想是活得不耐烦了!”说着便要把范增叫来当面诘问,身边的人再三劝阻,他才暂时忍耐住。
且说亚父范增对项王生疑动怒的事全然不知,一心想的只是如何劝项王设法灭汉。他看到项王为了和议又把攻城的事松懈下来,心里更是暗暗着急,于是又去拜见项王,请求督励将士,加紧攻下荥阳,说话间不无急责之意。范增对项羽说道:“古人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前次鸿门宴时,我曾劝大王除掉刘邦,您未能相信,以致养成今日的祸患。现在又是天赐良机,如再不作决断,再次纵虎归山,那时后果就很难设想了!” 项羽听到范增在指责他,忍不住气上心头,说道:“你要我攻荥阳,我并非不想,只怕是荥阳还未攻下,我的性命就要被你送掉了。”范增听了这话,一时摸不着头脑,只呆呆地望着项王。忽然他想到项王平日从没有讲过这样的重话,定是近来又听信了一些谣言,便连我这样忠心耿耿的人也怀疑起来了,真是令人寒心。范增忍无可忍便对项羽大声说道:“如今天下大势已定,愿大王好自为之,不要中了敌人的奸计,我已年老,请允许我引退吧!”说完这些话范增便头也不回地走了,又把项王授给他的历阳侯印绶派人送还给项王,自己则草草打点行装回了老家。项羽自从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失去了范增这样的智勇双全的重要谋臣,他的争霸事业便开始走了下坡路。
【注释】
[1] 百姓之费:百姓,民众百姓。费,耗费。百姓之费:民众百姓的耗费。
[2] 公家之奉:公家,国家、政府。奉,供奉。公家之奉:国家开支的费用。
[3] 内外骚动:内外,里里外外。骚动,骚动不安。内外骚动:这里是指全国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骚动不安。
[4] 怠于道路:怠,倦怠、疲劳。怠于道路:这里是指老百姓因长途辗转运输军用物资疲劳不堪。
[5] 操事:操,操持。操事:这里是指操持农事。
[6] 七十万家:按曹操、李筌注,古代的制度是,一家从军,需要七家负担运输军粮等各种劳役。因此,出兵十万,便有七十万家不能正常操持家事。
[7] 相守数年:相守,这里是指与敌军对峙。相守数年:这里是指与敌军对峙数年。
[8] 爱爵禄百金:爱,爱惜。这里是指吝惜。爵禄:官位与俸禄。百金,这里泛指钱财。爱爵禄百金:这里的意思是指,吝惜赏给人们以官位、俸禄和钱财。
[9] 非人之将也:人,这里是指用人。非人之将:这里是指不懂得用人的将领。
[10] 非胜之主:胜,战胜、打胜仗。主,主宰。非胜之主:不是能主宰打胜仗的人。
[11] 所以动而胜人:动,行动。这里是指打仗的军事行动。胜人,战胜敌人。所以动而胜人:之所以每次打仗都能战胜敌人。
[12] 先知:先,预先。先知:预先知道、预先掌握。
[13] 不可取于鬼神:取,取得、获取。鬼神,这里是指相信鬼神的迷信活动。不可取于鬼神:这里的意思是指,不能从相信鬼神的迷信活动中了解到敌情。
[14] 不可象于事:象,比推、类比。事,事情。不可象于事:这里的意思是指,不能用类比于相似事物的方法推想出敌情。
[15] 不可验于度:验,检验。不可验于度:这里的意思是指,不可以用主观机械的判断去检验所获得的敌情是否准确。
[16] 间:这里是指间谍。
[17] 莫知其道:其,指示代词。这里是指泄露军事机密的事情。道,道路、途径。莫知其道:这里的意思是说,不知道究竟是怎样泄露了军事机密的。
[18] 神纪:神,神妙莫测。纪,纲纪。神纪:神妙莫测的纲纪。这里的意思是指,一种能使人感到神妙莫测的法则或诀窍。
[19] 人君之宝:宝,法宝。人君之宝:这里的意思是指君主在战争中,用以克敌制胜的法宝。
[20] 因其乡人而用之:因,依靠、利用。乡人,这里是指敌乡之人,包括身居敌国的老同事,老同乡。因其乡人而用之:这里的意思是指,利用故乡的人做我方的间谍。
[21] 因其官人而用之:官人,按杜佑、李筌、杜牧等人的说法,是指敌方的官吏(诸如贪财好色的官吏,特别是那些失去职务、受过刑罚的官吏和他们的子孙)。因其官人而用之:意思是说,利用敌方为官者或他们的子孙做我方的间谍。
[22] 因其敌间而用之:敌间,敌方的间谍。因其敌间而用之:意思是说,收买利用敌方的间谍做我方的间谍。
[23] 为诳事于外:诳,欺骗、造谣。为诳事于外:在外面散布谣言或虚假情报。
[24] 反报:反,返回。反报:回来报告。这里是指回来报告敌情。
[25] 莫亲于间:亲,亲信。莫亲于间:没有比间谍更应成为亲信的了。
[26] 赏莫厚于间:赏,奖赏。厚,丰厚。赏莫厚于间:没有比间谍更应得到丰厚的奖赏了。
[27] 事莫密于间:密,机密、保密。事莫密于间:没有比使用间谍的事更应保守机密的了。
[28] 非圣贤不能用间:圣贤,这里是指具有极高的智慧的人。非圣贤不能用间:不是具有极高智慧的人是不能使用间谍的。
[29] 非仁义不能使间:仁义,这里是指仁义之心。非仁义不能使间:不是具有仁义之心是不能使用间谍的。
[30] 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妙,精微巧妙。这里是指处事精微巧妙。实,这里是指的实情。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处事不是非常精微巧妙,是不能从间谍那里获得真实敌情的。
[31] 微哉:微,微妙。微哉:微妙呀!
[32] 间事未发:间事,用间之事。发,出发,开始进行。间事未发:用间之事还没有开始进行。
[33] 间与所告者皆死:间,间谍。所告者,指告知间事的人。间与所告者皆死:间谍和告知用间之事的人都要处死。
[34] 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守将,这里是指主将。左右,指主将的幕僚、秘书、参谋等亲近人员。谒者,负责通报和传令的官吏。门者,卫士。舍人,室内勤务人员。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必须先探知敌方主将以及他的幕僚亲信、负责通报和传令的官吏、卫士以及勤务人员的姓名。
[35]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此句前一个“间”字是名词,指间谍。后一个“间”字是动词,是进行间谍活动。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意思是说,一定要搜索到敌方派到我方从事间谍活动的人。
[36] 因而利之:按杜佑注,因而利之是指给予重金收买。
[37] 导而舍之:导,开导。舍,同舍,引申为放走。导而舍之:这里的意思是说,对被我方搜索到的敌方间谍经进行开导后,交予任务,将其放走。
[38] 因是而知之:因,从。是,这里是指反间提供的情报。因是而知之:这里的意思是说,从反间提供的情报而知道。
[39] 生间可使如期:生间,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如期,按期。生间可使如期:生间可以使他们按期回来报告敌情。
[40] 知之必在于反间:知之,这里是指了解五种间谍活动的情况。反间,按李筌注,反间有两种:一种是收买敌方的间谍,一种则是对敌方派来探听虚实的人,假装不知,并散布假情报让其带回,使敌方上当。知之必在于反间:这里的意思是说,要掌握五种间谍活动的情况,都可依靠反间的作用。
[41] 殷之兴也:殷,指殷商。兴,兴起。殷之兴也:殷商的兴起。
[42] 伊挚在夏:伊挚,即伊尹,原为夏桀的大臣,后来归附商汤为相,在灭夏的过程中,伊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3] 吕牙在殷:吕牙,即姜尚,又名姜子牙,原是商纣时期的隐士,后归附周文王。武王尊姜尚为“师”。
[44] 以上智为间者:上智,高超的智慧。这里是指具有高超智慧的人。以上智为间:用智慧高超的人做间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