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子兵法地形篇:利用地形,克敌制胜!

孙子兵法地形篇:利用地形,克敌制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主要论述为将者如何利用地形之利,以克敌制胜的问题。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提出用兵打仗经常会遇到“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地形。为将者应审慎判明各种不同地形并采用不同的战法加以利用。可以前往却难以返回的地形叫作“挂形”。我军出击不会得利,敌军出击也不会得利的地形叫作“支形”。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法则,是为将者最重大的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的。

孙子兵法地形篇:利用地形,克敌制胜!

【提要】

本篇主要论述为将者如何利用地形之利,以克敌制胜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即“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为将者必须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按“战道”即战争规律办事,“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以克敌制胜。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

1.提出用兵打仗经常会遇到“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地形。为将者应审慎判明各种不同地形并采用不同的战法加以利用。比如,对敌军能来、我军能往的“通形”,应“先居高阳,利粮道”,以迎战敌人。又如,对可以去、难以回的“挂形”,应是“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则“出而不胜”;如此等等。

2.提出在战争中出现“走兵”“弛兵”“陷兵”“崩兵”“北兵”等六种情况,主要不应归咎于地形不利,而应归咎于主将领兵失误。比如:以一击十,以寡敌众,就会形成士卒逃走的“走兵”;由于兵强而官弱,导致纪律松懈,士气不振,就会形成“弛兵”;由于官强兵弱,导致士卒临阵退缩,如同“地陷”,就会形成“陷兵”,如此等等。

3.指出在作战过程中,要克敌制胜,处于有利地形只是辅助条件,关键是为将者要会带兵,会打仗,具备应有的主观素质:一是能准确地判明敌情,了解地形的险要程度,并能从战胜敌人、保护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按战争规律办事,“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二是亲爱士卒,使其甘心情愿赴汤蹈火,与主将同生死。三是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对天时、地利情况都非常了解。即所谓“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1],利粮道,以战[2]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3];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4],我无出也,引而去之[5],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6],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7];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8],不盈而从之[9]。险形者[10],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11],势均难以挑战[12],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13],将之至任[14],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地形有通形、有挂形、有支形、有隘形、有险形、有远形。我军可以往,敌军也可以来的叫作“通形”。遇到“通形”,先占据地势高而向阳,且又有利粮道畅通的阵地,就会对作战有利。可以前往却难以返回的地形叫作“挂形”。遇到“挂形”,如果敌方没有准备,我军可以出击取胜;如果敌方有准备,我军出击将不能取胜,而且还难以返回原来的阵地。我军出击不会得利,敌军出击也不会得利的地形叫作“支形”。遇到“支形”,敌军虽然以利饵引诱我军,我军也不应出击;而要佯装撤退,引诱敌军出击一半而后回击之,这样才有利。遇到两山之间峡谷地带的“隘形”,如果我军先占领了有利阵地,一定要以充足的兵力把守隘口,等待敌军前来进攻;若是敌军先占据了有利阵地,则当他们以充足的兵力把守隘口时,我军不可以进攻;如若敌军未用充足的兵力把守隘口,我军便可以发起攻击。遇到涧壑坑坎、崎岖不平的“险形”,如果我军先期到达,必定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阵地以等待敌军到来;如果是敌军先期到达,我军则应主动撤离而不可进攻。如果遇到双方营寨相距较远的“远形”,在双方实力相当且不便于挑战的情况下,如果硬要出战,就会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法则,是为将者最重大的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的。

【原文】

故兵有走者[15],有弛者[16],有陷者[17],有崩者[18],有乱者[19],有北者[20]。凡此六者,非天之灾[21],将之过也[22]。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23];卒强吏弱,曰“弛”[24];吏强卒弱,曰“陷”[25];大吏怒而不服[26],遇敌怼而自战[27],将不知其能[28],曰“崩”;将弱不严[29],教道不明,吏卒无常[30]陈兵纵横[31],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32],以弱击强,兵无选锋[33],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译文】

所以,用兵有“走兵”,有“弛兵”,有“陷兵”,有“崩兵”,有“乱兵”,有“北兵”。造成这六种情况的原因,都不是天灾,而是为将者用兵的过错。敌我双方各方面条件相当,势均力敌,却要去以一击十,以致临敌败逃的叫作“走兵”;士卒强悍而将官懦弱,以致与敌作战,士气不振,指挥不灵的,叫作“弛兵”;将官强勇而士卒怯弱,只靠为将者孤身对敌,以致全军陷没的叫作“陷兵”;部队高级将官怨怒而不服指挥,只凭一腔对敌愤怒而擅自出战,且主将又不知其用兵才能,以致临阵之时,势不能敌,士卒溃逃如土崩瓦解的,叫作“崩兵”;为将者懦弱无能,号令不严,教导不明,以致官兵关系很不正常,布阵混乱,不堪一击的叫作“乱兵”;为将者不能判明敌情,以寡敌众,以弱敌强,又无精锐的前锋部队,以致败北的,叫作“北兵”。以上六种情况,都是导致打败仗的原因所在,也是主将最重大的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以不仔细考察的。

【原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34],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35],上将之道也[36]。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译文】

有利的地形,只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能够正确判明敌情而制胜,能够仔细考察地形的险要程度和路途的远近而用兵,才是精明能干的将领的用兵方法。懂得以这种方法用兵打仗,就必定会取得胜利;不懂得以这种方法用兵打仗,就必定会失败。

【原文】

故战道必胜[37],主曰无战[38],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39],退不避罪[40],唯人是保[41],而利合于主[42],国之宝也[43]

【译文】

所以说,按照战争规律行事必定会取得胜利的,即便是君主说不能战,也必定要出战;相反,如果按照战争规律不能取得胜利,哪怕是君主说要战,也不能出战。所以,作为三军主帅,用兵打仗,进攻不是为了求取个人名声,退却也绝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护广大民众的利益,而这也会符合君主的根本利益。这样的主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啊!

【原文】

视卒如婴儿[44],故可与之赴深谿[45];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46],爱而不能令[47],乱而不能治。譬若娇子,不可用也。

【译文】

为将者,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那样关心他们,他们便会甘愿与你共患难;对待士卒就像对待爱子那样疼爱他们,他们便会甘愿与你同生死。厚待士卒却不能使用他们,爱护士卒却不能命令他们,士卒们扰乱军纪却不能管治他们,这样的士卒就像娇生惯养的儿子,那是没有什么用的。

【原文】

知吾卒之可以击[48],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49],举而不穷[50]。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51]

【译文】

了解自己的军队可以打仗,而不了解敌军不可以进攻,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性;了解敌军可以进攻,也了解自己军队有力量向敌军进攻,但却不了解所处的地形不宜于向敌军发起进攻,这样也只有一半取胜的可能性。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人,他的每一个军事行动都是非常清楚而不是迷惑的,他的举措也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所以说:既了解我军一方,也了解敌军一方,就能获胜而不会失败;再加上既知天象,又知地形,那就能不断取得胜利了。

【战例】

曹操奇袭塞北

官渡大战之后,袁绍病倒,曹操决定对付袁绍的三个儿子,铲草除根。他先杀死了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剩下的两兄弟袁熙、袁尚,无力抵抗曹操,便逃到北方,请求雄据当地的异族乌桓庇护。曹操打算北讨乌桓,这样既可以斩草除根,又可以安定边境。

大多数将领都反对这次出兵行动。他们认为,乌桓为人贪而无信,不一定会帮助亡命天涯的袁氏兄弟。而且,如果出兵的话,南方的刘表可能会联合刘备的势力,攻击首都许昌,威胁到曹操的大本营

足智多谋的郭嘉却颇不以为然。他有三点理由:

1.乌桓处在偏远地区,对曹操一定不加防范。曹操发动奇袭可彻底歼灭他们。

2. 袁绍原来统治的青、冀、幽、并四州人民,对曹操没有完全顺服,如果联合乌桓的力量,发动四州的死忠之士,对曹操十分不利。

3.刘表只会高谈阔论,才干不足,不足为虑。由于刘表自知无法驾驭刘备,肯定不会重用他。这就免除了曹操远征的后顾之忧。

曹操十分赞同郭嘉的分析,远征计划就此定下来。

曹操的大军在夏天出发,抵达塞北后,才发现当地地理条件实在太恶劣了。唯一的干道被滂沱大雨淹没,车马不通,又不能行船,再加上乌桓军队扼守在险要之处,曹军一时难以出击。

地形不熟,环境险恶,曹操打算退兵。幸好中有一名叫田畴的人,他隐居当地多年,他向曹操提供了一条道路,虽然走起来非常吃力,又是小路,又是山路、险道,但是距离短,而且这种行军路线完全大出乌桓军的意料,能使军队奇袭乌桓,克敌制胜。

曹操几经考虑,决定采用田畴之计,以迂回作战方式,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为达到欺敌目的,曹操假装退兵,并竖起通告表示:“炎夏多雨,道路不通,等到秋天再行进攻。”

乌桓的部队以为曹操真的退兵了,没有料到曹操大军在田畴的引导下,翻山越岭长驱五百余里,直逼乌桓的大本营——柳城,两军在离城二百里不到的地方相遇。

当时曹军刚登上白狼山,形势对曹军相当不利。曹军兵力不及乌桓姑且不说,辎重还在后头。曹操所率领的轻骑兵,都显得害怕,但曹操观敌阵时发现,乌桓部队阵式不整,不如想象的厉害。曹操命张辽为前锋,不费吹灰之力,大败乌桓军,乌桓首领被杀,二十余万人投降。

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太守公孙康。曹操却不急着追击,他确信过不了多久,袁尚、袁熙就会被公孙康砍头。

果然如此,几天后袁氏兄弟的头颅高挂在曹操营中。众人不解请曹操说明他是用什么方法,不动一兵一卒就使公孙康主动把袁氏兄弟的首级送来。曹操说,因为公孙康戒备心很重,如果曹操出兵他就会和袁氏兄弟同仇敌忾,但如果曹操不出兵,他就会和袁氏自相残杀。

利用地形 克敌制胜

五代时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率三十万大军包围了晋国北方军事重镇幽州。晋王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统率七万人马增援幽州,解幽州之围。

李嗣源与诸将商议进军之计,说:“敌人多是骑兵,人数多,又已先处战地,外出游骑没有辎重之忧,而我军多是步兵,数量又少,还必须有粮草随军而行。如果在平原上与敌人相遇,敌军只需把我军粮草截走,我军就会不战自溃,更不用说用骑兵来冲击我们了!”

针对这种不利情况,李嗣源从易州出发,不是走东北直奔幽州,而是先向正北,越过大房,然后沿着山涧向东走。

李嗣源率大军餐风饮露,日夜兼程,一直行进到距幽州只剩下六十里远的地方,突然与一支契丹骑兵遭遇。契丹人这才发现晋军派来了救兵。契丹兵大吃一惊,慌忙向后撤退,李嗣源与养子李从珂率领三千骑兵紧随契丹人的身后,晋军大部队则紧紧跟随在李嗣源的骑兵后面。不同的是,契丹骑兵行走在山上,晋军行走在山涧中。

行至山口,契丹万余骑兵挡住了去路。李嗣源知道成败在此一举,他摘掉头盔,用契丹语向敌人喊道:“你们无故侵犯我国,晋王命我率百万之众,将你们全部消灭!”说完,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斩杀契丹酋长一名。众将士见主帅身先士卒,群情激奋,斗志倍增,纷纷杀入敌阵。契丹骑兵被迫向后退却,晋军的大部队乘机走出山口。

出山之后即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由于失去山地的保护,极易遭受骑兵攻击,李嗣源命令步兵砍伐树枝作为鹿砦,人手一枝;每当部队停下来或遭到契丹骑兵攻击时,即用树枝筑成寨子,契丹骑兵只能环寨而行,而晋军乘机放箭,契丹人马死伤惨重。

逼近幽州时,晋军拖后的步兵拖着草把、树枝行进,一时间,烟尘滚滚。契丹兵不知虚实,以为晋军援兵甚多,未战先怯。等到决战来临,李嗣源率骑兵在前、步兵随后,有组织地掩杀过来。契丹兵斗志皆无,丢弃了大量的车帐、牧畜,狼狈逃去。至此,幽州重镇得以保全。

东晋南燕之战

刘裕

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为姚苌、姚举建立的后秦所取代。北方原在前秦控制下的各族上层又建立起十几个割据政权,出现了再度分裂的局面。它们互相争夺,战乱不已。这些割据政权主要有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大夏、西秦、北魏、南凉、后凉、西凉、北凉等。南燕慕容德原是后燕的范阳王,久镇邺城。396年北魏军南下,后燕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南部的慕容德屡被魏军所困,于398年迁往滑台建立南燕,又因滑台四面受敌,于次年将都址迁往广固。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比较强大的政权是北魏,与东晋接壤的是南燕和后秦。东晋在淝水之战后收复了保、兖、青、司、豫、梁六州,但不久因东晋内部争权夺利,这些地方得而复失,为南燕、后秦占领。在不久后爆发的孙恩起义、桓玄叛乱中,平民出身的刘裕因镇压起义和平息叛乱而官至车骑将军,掌握了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

刘裕当权后,在政治上实行排除异己、强化自己势力的措施;经济上,他迫于农民起义的压力,实行了减轻征调徭役、田租的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军事上以恢复中原为号召,训练军队,积极准备北进。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刘裕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得到巩固,东晋的经济实力也逐渐增强。这时,刘裕开始酝酿北伐的战略。刘裕将南燕列为北伐战争的第一个目标,欲一举消灭南燕,收复失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声望。在灭南燕之战中,刘裕准确地判断敌情,慎重选择了北伐的路线,灵活地变换战术,取得了北伐的胜利。

晋义熙五年(409年),南燕主慕容超派将军慕容兴宗率骑兵攻陷东晋的宿豫,俘宿豫的阳平太守和济阴太守而去。不久他又派兵攻陷济南,俘太守及百姓男女千余人而去。彭城以南的广大民众纷纷筑坞堡自卫,抗击南燕军。刘裕为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提高自己的威望,决定北伐南燕,收复故地。(www.xing528.com)

刘裕进攻南燕的主张,除得到左仆射孟昶、本骑司马谢裕等少数人的支持外,多数朝臣对灭燕的信心不足。刘裕分析了南燕国土面积较小,政治腐败及国君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等弱点,决心北伐灭燕。刘裕制定了沿途筑城,分兵留守,巩固后方,主力长趋北进的作战方针。同年四月十一日,刘裕率兵十余万从建康出发,由水路过长江,由淮水至泗水前进。五月,刘裕抵达下邳,留下船只辎重,率步骑向琅琊进发。刘裕在所过之处沿途筑建城堡,分兵留守,以防南燕骑兵的袭击。不久,晋军到达南燕境内的琅琊。晋军到达时,南燕已得知晋国北伐军将至,急忙将营城、梁父的守军撤走。晋军继续向前开进,欲从琅琊至广固直捣南燕都城。当时,自琅琊至广固有三条路:一是由琅琊经莒城,越大岘山直趋临朐、广固。这是条捷径,水路运输比较方便。但大岘山很险峻,山高七十丈,周围二十里,其上关口仅能通一车,号称“齐南天险”。二是向东北经营城、东武入潍水北上,再转而西趋广固。这条路比较迂回,劳师费时。三是向北越泗水经梁父,转而向东北达广固。这条路山路过长,不利行军,运输困难。刘裕根据南燕鲜卑人战前曾利用其骑兵优势二次攻入东晋,仅仅掠掳而去而不攻城占地的事实,判断南燕首领定是没有远见的贪婪之徒,又从南燕弃守莒城、梁父等要地的情况,判断燕军不准备在大岘山以南作战,而意在让晋军主力深入南燕腹地,以便依托临朐、广固等坚城,在平坦地区同晋作战,以发挥他们的骑兵优势。刘裕通过对南燕的分析,决定走第一条线路。刘裕手下的部将有些疑虑,提出:“如果南燕军恃大岘山之险伏击我军,或坚壁清野绝我粮资,我军孤军深入,恐怕不仅无法灭燕,还将败无归路。”刘裕向他们解释道:“我已经谨慎考虑过了。鲜卑人贪得无厌,不知深谋远虑,进则专思抢掠,退则吝惜禾苗,他们一定以为我孤军深入,不能持久;他们进不会过临朐,退不会守广固,我敢断定,他们绝不会守险清野。”刘裕的解释,坚定了部将北越大岘山、直捣南燕腹地同燕军作战的决心。

在南燕,慕容超听说东晋军北上,便召群臣商议与晋作战的对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向慕容超提出上、中、下三策。他认为,晋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我军不要与之争锋,宜扼守大岘,阻其深入,旷日持久,挫其锐气;然后选精骑沿海南下,绝其粮道,另命兖州之兵缘山东下,腹背夹击。这是上策。命令各地郡守依险固守,坚壁清野,毁掉田里的庄稼,使晋军无粮可掠,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即可获胜。这是中策。纵敌入岘,然后出城拒战,此为下策。公孙五楼的上策是比较可取的。如采取这一方略,燕军可凭险固守,阻晋军进入南燕腹地,即使退却,也有利于发挥燕军骑兵的作用。这一计策可谓是可攻可守,可以坚持较长时间,但是,慕容超没有采纳。他认为东晋远道而来,一定疲惫,势不能久。而自己据五州(南燕设并、幽、徐、兖、青五州)之地,拥富庶之民,铁骑万群,麦禾布野,为何先除苗徙民,使自己受损失呢?慕容超采纳了公孙五楼的下策,不听手下将领的谏阻,调回莒城梁父的守军,修筑广固城池,整顿兵马以待晋军。

六月十二日,晋军到达东莒,接着兵过大岘山。刘裕见晋军已过险地,高兴地对左右说:“现在我们已顺利过了危险地带,士卒深入敌军腹地;原野上到处是成熟的庄稼,我军无缺粮之忧,可以说,胜利离我们不远了。”不久,晋军临近临朐。南燕、东晋争夺水源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晋军以死力争,夺取了水源。晋军夺得水源后,刘裕布置军队准备与南燕军争夺临朐。六月十八日,晋军主力到达临朐城南附近。慕容超出主力骑兵夹击晋军。刘裕针对南燕骑兵在平川作战时所具有的优势,布置晋军以车兵四千名在步兵的两翼,以骑兵在车后机动,组成一个步、骑、车兵相互配合的阵势。这种阵势有效地抵御了燕军骑兵对晋军步兵主力的冲击,兵车上的长矛还阻碍了骑兵的进攻。双方激战半日,未见胜负。参军胡潘建议刘裕出奇兵走偏僻的小道去袭击临朐城。刘裕接受他的建议,派兵奇袭临朐。临朐守城兵力薄弱,被晋军一举攻下。慕容超惊慌失措,率领余部逃到了广固城中,晋军首战告捷。

晋军在临朐取胜后,连夜乘胜发起追击,直逼广固城下。广固城四周绝涧,一时难以攻取。刘裕命晋军修筑长墙围困敌军,同时就地取粮,停止了从后方运送粮草。慕容超不是积极防御,而是一心指望后秦的援兵到来,消极地等待援兵。晋军一方面对敌展开了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瓦解敌军;另一方面利用敌军降将张纲善于制造攻城器具的特长,让他设计出新的攻城器具。义熙六年(410年)二月初,晋军四面攻城,尚书悦寿开门投降。慕容超率数十名骑兵突围逃走,后被晋军追获,送建康城斩杀。至此,东晋灭南燕之战以晋胜燕亡而告结束。

东晋灭南燕之战,刘裕能够取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了解敌人、了解自己,同时也了解地形对于己方的利弊。他正确地分析了南燕知近利而无远虑的特点,料定目标短浅的慕容超不会凭险固守大岘山,果断地选择了一条捷径直入敌国腹地。刘裕在这次战争中,不仅“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而且做到了孙子所说的“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他善于根据敌情制定相应的作战措施,采取灵活的战术、战法来战胜敌人。刘裕根据南燕骑兵善于在平川地形作战,而晋军步兵在平川作战又容易被骑兵击溃的情况,将车阵这一古老的作战队形与战法运用到作战中,组成了一个步、骑、车兵相结合的阵势,在作战中有效地抑制了燕军之所长。在两军相持时,刘裕及时运用奇兵袭击敌人薄弱的后方,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为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反观燕军之所以失败,除了慕容超目光短浅与骄横自负外,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慕容超不懂得如何利用地形的便利克敌制胜。《孙子兵法·地形篇》中说:“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而待敌”,慕容超违背了孙子所说的这些原则,弃大岘山之险不守,放弃了能有力地阻击敌人进攻的地形而过早与敌军决战,结果首战失败,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军队的士气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因而导致了最终失败。这一历史教训,值得后人认真总结。

【注释】

[1] 先居高阳:先,抢先。高阳:这里是指地势高而朝阳的地方。

[2] 利粮道,以战:利粮道,有利于粮道,即保持粮道畅通。利粮道,以战:意思是说选择有利于保持粮道畅通的地方作战。

[3] 出而胜之:出,出战、出击。出而胜之:这里的意思是指出战可以取得胜利。

[4] 敌虽利我:利,这里是指利饵,以利引诱。敌虽利我:这里的意思是说敌军以利为饵引诱我军。

[5] 引而去:引,这里是指引军、带领军队。引而去:这里的意思是指带领军队佯装撤走。

[6] 隘形:隘,狭窄。隘形:这里是指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

[7] 盈之以待敌:盈,充盈、充满。盈之以待敌:这里是指,在山间峡谷的“隘形”地带,我军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必须用充盈的兵力堵住隘口,以等待敌军前来进攻。

[8] 盈而勿从:这里的“盈”是指敌军兵力充盈。从,跟从,这里可作“进攻”解。盈而勿从:这里的意思是说,当敌军已用充足的兵力把守住山隘口时,我军就不能进行攻击。

[9] 不盈而从之:这里是指敌军没有用足够的兵力把守山隘口,便可以进行攻击。

[10] 险形:险,险恶。险形:这里是指一种涧壑坑坎、崎岖不平的地形。

[11] 〔11〕远形:这里是指敌军营寨距离我军营寨较远的地形。

[12] 〔12〕势均难以挑战:势均,形势相当。势均难以挑战:这里的意思是说,敌我双方力量和所处的地形都差不多,不便于挑战。

[13] 地之道:道,道路、方法、原则。地之道:这里是指用兵打仗,利用地形的原则。

[14] 将之至任:至任,最重大的责任。将之至任:为将者最大的责任。

[15] 兵有走者:兵,这里是指的败兵。走,这里是指的逃走。兵有走者:这里是指临敌败逃之兵。

[16] 有弛者:弛,松弛。有弛者:这里是指兵有弛者,即士气不高、纪律涣散、难以约制的军队。

[17] 有陷者:陷,陷没。有陷者:这里是指兵有陷者,即士卒毫无斗志,只靠为将者孤身对敌,以致全军陷没的军队。

[18] 有崩者:这里是指兵有崩者。崩,崩溃。有崩者:这里是指崩溃四散的军队。

[19] 有乱者:这里是指兵有乱者。乱,混乱。有乱者:这里是指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队布阵杂乱无章的军队。

[20] 有北者:北,败北。有北者:这里是指兵有北者,即一遇战斗,便必打败仗的军队。

[21] 天之灾:天,这里是指天然、自然,可引申为自然条件。天之灾:自然界的灾害。

[22] 将之过:过,过失、过错。将之过:为将者的过失。

[23]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势均,指势均力敌。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这里的意思是说,在双方指挥水平、战斗力乃至所处地形都相当的情况下,却以我方一成兵力去对付敌方十倍于我军的兵力,必然会寡不敌众,见敌就跑,这就叫作“走兵”。

[24] 〔10〕卒强吏弱,曰“弛”:士卒强悍,将帅懦弱,与敌作战,士气不振,指挥不灵,难以制约,这就叫“弛兵”。

[25] 〔11〕吏强卒弱,曰“陷”:将吏勇敢,但士卒怯弱,没有战斗力,对敌作战,终将陷没。这就叫作“陷兵”。

[26] 大吏怒而不服:大吏,这里是指部队高级军官。怒,怨怒。服,服从。大吏怒而不服:这里的意思是说,部队的高级军官心怀怨怒,不服从调遣。

[27] 遇敌怼而自战:怼:怨恨。遇敌怼而自战:这里的意思是说,对敌人满怀怨恨而擅自出战。

[28] 将不知其能:将,这里是指主将。其,代词,指大吏,即部队的高级军官。将不知其能:意思是说,统帅部队的主将不了解下面高级军官的才能。

[29] 将弱不严:将,主将。弱,懦弱。严,指号令严明。将弱不严:部队主将懦弱无能,号令不严。

[30] 吏卒无常:无常,指没有法纪、规矩。吏卒无常:这里的意思是说,长官与士卒都没有规矩约束,相互关系也失去常态。

[31] 陈兵纵横:陈兵,布兵列阵。纵横,指纵横交错,杂乱无章。陈兵纵横:布兵列阵杂敌无章。

[32] 以少合众:合,即交战。以少合众:这里的意思是说,以少数兵力来对抗人数众多的敌军。

[33] 兵无选锋:选,挑选。锋,先锋,这里是指先头部队。兵无选锋:打仗时,没有经过挑选的精锐先头部队。

[34] 兵之助:兵,这里是指用兵作战。兵之助:这里的意思是,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

[35] 计险厄远近:计,算计。险厄,险要。计险厄远近:算计地形的险要和路途的远近。

[36] 上将之道:上,上等,这里是指智慧才能都很高。道,这里是指用兵之道。上将之道:智慧才能很高的将领的用兵之道。

[37] 战道必胜:战道,战争的规律。战道必胜:按照战争自身的规律行事,必然会取胜。

[38] 主曰无战:主,君主。主曰无战:君主说不能战。

[39] 进不求名:进,这里是指进攻。进不求名:向敌人发起进攻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声。

[40] 退不避罪:退,这里是指退却。退不避罪:撤退军队也不回避违命的罪责。

[41] 唯人是保:唯,唯一,只有。人,这里是指广大民众的利益。保,保护。唯人是保:唯一的目的就是保护广大民众的利益。

[42] 利合于主:利,利益。合,符合。主,君主。利合于主:对君主有利。

[43] 国之宝:宝,宝贵财富。国之宝:国家的宝贵财富。

[44] 视卒如婴儿:视,对待。视卒如婴儿: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关心。

[45] 可与之赴深谿:深谿,很深的溪谷。可与之赴深谿:意思是说,可以与人共患难。

[46] 厚而不能使:厚,这里指厚待。使,使用,使唤。厚而不能使:意思是说,虽然厚待他们,却又不能使用他们。

[47] 爱而不能令:令,命令。爱而不能令:意思是说,虽然很疼爱他们却又不能命令他们。

[48] 知吾卒之可以击:知,知道,了解。吾,这里是指自己的军队。击,打仗。知吾卒之可以击:知道自己的军队可以作战。

[49] 动而不迷:动,行动。这里是指军事行动。迷,迷误。动而不迷:采取某种军事行动却不致发生迷误。

[50] 举而不穷:举,举动、举措。穷,穷尽。举而不穷:举措千变万化,没有穷尽。

[51] 胜乃不穷:穷,穷尽。胜乃不穷:可以不断取得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