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篇主要阐述作战中的虚实原则,特别是避实就虚,以实击虚的原则。这里所谓的“虚”主要是指兵力虚,防卫虚;而所谓的“实”则主要是指兵力实(兵力集中),攻击实(攻击有力)。全篇内容大体分为四部分:
1.总论实行虚实原则的一般前提。强调提出:实行虚实原则的关键是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使敌军受制于我,而我却不受制于敌。为此,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我军先于敌军进入战地,以形成以逸待劳的态势。二是善于运用“利”与“害”引诱,“调遣”敌军,使之受我牵制而由逸变劳,由饱变饥,由安变动,从而为我军避实就虚,以实击虚提供可乘之机。
2.提出并论述关于虚实原则的基本方法:(1)就一般军事行动来说,我军出兵、进击,乃至长途进军,都应避敌之实,就敌之虚,出敌所不意,即所谓“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2)就攻守的态势来说,应该是避实就虚,以实击虚。(3)就运用兵力来说,应是以我军相对集中的优势兵力,攻击兵力相对分散之敌。(4)以上这些,都必须以“形人而我无形”为基本方法。
3.论述战争中侦察敌方虚实情况的步骤与隐蔽我军行动的要诀。
4.结论:兵形像水。水之流,避高而就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在战场上,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虚实原则。要“因敌而制胜”,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模式是没有的。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1],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2]。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3]。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4];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5],饱能饥之,安能动之[6]。
【译文】
孙子说:用兵打仗的一般规律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敌人,就会显得安逸从容,后进入战地仓促应战,就会非常疲劳。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表现出的特点之一,便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致被敌人“调动”。他们之所以能使敌军自己到来,是因为诱之以利;之所以能使敌军不敢到来,是因为威之以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安逸的敌军可以使它变得很疲劳;饱食的敌军可能使它变得很饥饿;安守不动的敌军可以使它转而出战。
【原文】
出其所不趋[7],趋其所不意[8]。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9];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10],至于无形[11];神乎神乎[12],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13]。
【译文】
我军出击之处应是敌军无法救援的地方,我军发起奔袭应能出于敌方意料。行军千里而不致劳累,是因为行进在敌军没有设防的地区;我军进攻必能成功,是因为所攻打的是敌军防守空虚的区域;我军防守必能坚固,是因为所守的是敌军无力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人,能做到使敌军不知道该从哪里加强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做到使敌军不知道应从哪里组织进攻。微妙呀,微妙呀,微妙到敌人看不到一点形迹;神妙呀,神妙呀,神妙到敌军听不到一点声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敌军命运的主宰。
【原文】
进而不可御者[14],冲其虚也[15];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16],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17];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18],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19]。
【译文】
我军发起进攻,之所以不可抗御,是因为攻的是敌军防守空虚的地方;我军撤退之所以不会被追击,是因为行动迅速,敌军无法追赶到。所以说,我军想出战,敌军主力即便修筑了高垒深沟,也会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锋,这是因为我军进攻的是敌军必须救援的地方;如果我军不想战,哪怕是画了一块地方在那里防守,敌军也不会来进攻,这是因为我军诱使敌军搞错了进攻的方向。
【原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20],则我专而敌分[21]。我专为一[22],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23],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24]。
【译文】
所以,尽力设法使敌军暴露形迹而使我军的行迹隐蔽得很好,这样,我军便可以集中兵力而使敌军分散兵力。我军兵力集中为一处,敌军兵力分散为十处,是以十攻其一,从而形成我众敌寡的优势。既然是以众击寡,那么,被我军正面攻击的敌军数量就是很少的了。
【原文】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25],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26],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27]。故备前则后寡[28],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29]。寡者[30],备人者也[31];众者[32],使人备己者也[33]。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34];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译文】
要做到使敌军不知道我军会在哪里同他们作战,这样,敌军就会因多处设防而分散兵力,因而我军进攻所面临的敌军兵力便会减少。所以说,敌军使用兵力防御了前面,后面的兵力便会减少;使用兵力防御了后面,前面的兵力便会减少;使用兵力防御了左面,右面的兵力便会减少;使用兵力防御了右面,左面的兵力便会减少;无处不设防,便会无处兵力不减少。兵力少,是因为处处要被动地防备别人;兵力多,是因为主动地设法使得敌军处处要防备自己。所以说,只要能够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作战,应该在什么时候作战,哪怕是千里奔袭也无所畏惧;相反,如果既不知应该在什么地方作战,又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作战,就会陷入左军不能救援右军,右军无法救援左军,前军不能救援后军,后军无法救援前军的被动局面;更何况在远则几十里、近则几里的地方,又怎能主动自如地运用兵力呢?
【原文】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35],亦奚益于胜败哉[36]?故曰胜可为也[37]。敌虽众,可使无斗[38]。
【译文】
按照我的分析,越国军队数量虽然多,但对于作战取胜又能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努力争取的。敌军虽然很多,却可以使得他们没有机会与我军主力交锋。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39],作之而知动静之理[40],形之而知死生之地[41],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42]。
【译文】
所以,用兵打仗要通过认真的策度筹算来了解敌方计谋的得与失;要通过诈术挑动来了解敌军活动的规律;要通过示形于敌来了解敌军的优势及其致命的薄弱环节;要通过试探性的较量来了解敌军战斗力的强弱。
【原文】
故形兵之极[43],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44],智者不能谋[45]。因形而错胜于众[46],众不能知[47]。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48],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49]。故其战胜不复[50],而应形于无穷[51]。
【译文】
所以,我军伪装示形要达到不显露一点形迹的最佳状态,以至于深藏在我军内部的间谍也无法窥见底细,最精明的敌军将领也束手无策。我军根据敌情,灵活地采取对敌措施取得了成功,即便是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人们只知道我军克敌制胜的作战方法,却不能知道我军所以能取得胜利的奥妙。因为每一次作战取胜所采用的战法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适应不同的敌情灵活运用,变化无穷的。
【原文】
夫兵形像水[52],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53],兵因敌而制胜[54]。故兵无常势[55],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56]。故五行无常胜[57],四时无常位[58],日有短长[59],月有死生[60]。
【译文】
用兵打仗的规律就像水流的规律一样,水流的规律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则是避开敌军的坚实之处,攻击其空虚之处。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决定其流向,用兵打仗则是要根据敌情来决定取胜的方法。所以说,用兵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水流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采取措施夺取胜利,就是所谓的“神”。所以说,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行”永远占优势;四季更迭,没有哪一个季节是永驻不动的。一年之中的白天,有的长,有的短;一月之内,月亮也有盈有亏。
【战例】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
武侯弹琴退仲达
诸葛亮派马谡驻守街亭,由于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又盲目自信,以致蜀军大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闻知街亭失守后,赶紧布置了全军速退的计划。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前来攻击。当时,关兴、张苞、马岱等武将已全部分派出去,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了五千士兵,退到蜀军囤积粮草的西城县时,他又分出二千五百人搬运粮草,身边只留下二千五百人,根本无法抵挡来势汹汹的魏军。
诸葛亮身边只有一帮文官,众人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墙远远望去,只见烟尘冲天,魏兵分两路向西城县杀来。诸葛亮明白此时不能慌乱,否则全军难以保全。因此,他若无其事地走下城,传令将旌旗都从城上拔下收起,诸军各守营寨,禁止擅自出入和大声说话。他又命令:四面的城门全部打开,每个城门口都派出二十名士兵装扮成老百姓,洒水、扫街;当魏兵来到时,不要惊慌,不要逃跑。一切安排妥当,诸葛亮又披上鹤氅,围好丝制的头巾,带着两个小书僮,搬来一架琴,登上了城头。诸葛亮在城楼上从容镇定地坐下,不慌不忙地弹起琴来。
司马懿得到情报后,命令军队停止前进,亲自到阵前观看,只见西城城楼之上,诸葛亮笑容可掬,焚香弹琴,旁若无人。两个童子,一个在左,手捧宝剑;一个在右,手挥拂尘。幽雅的琴声,在突然静下来的战场上空悠扬地回荡着。城门口有大约二十名百姓,低着头,认真地洒水扫地,旁若无人,没有丝毫敌兵压境的惊慌气氛。司马懿越看越怀疑、越害怕,急忙命令军队向北山山路撤退。
城头的诸葛亮,脸上泰然无事,实际上也很紧张。他看司马懿撤退了,不由得拍手笑了起来。城里的文官们看到这种情况,无不又惊又喜。诸葛亮对众人解释说,司马懿了解他生平从来不肯冒险行事,今天见他稳坐城头,城门洞开,担心城中有埋伏,于是撤兵。诸葛亮之所以冒险一搏是因为自己只有二千五百人,敌人是十五万大军,如果弃城而逃,走不了多远就会被敌兵追赶上,而那样大家都会被捉。之后诸葛亮马上下令:向汉中全速撤退!
于是,便有了一段诸葛亮空城智退司马懿的佳话。
“草人借箭”突进敌营
张巡
唐朝末年,安禄山起兵反唐,派叛将令狐潮率重兵包围了雍丘。守将张巡留一千人守城,自己带领一千精兵,打开城门,分数队冲出。张巡身先士卒,冲进敌阵猛砍,兵士个个奋勇。叛军做梦也没想到张巡敢冲出城,措手不及,连连后退。第二天令狐潮架起云梯,指挥士兵登城。张巡又率领士兵把用油浸过的草捆点着后抛下城,登城的士兵烧得焦头烂额,非死即伤,惨叫之声不断。
此后六十多天里,只要一有机会,张巡就突然出兵攻击,或是夜里从城上放下一队勇士杀入敌营,敌军日夜惊慌。张巡还用计夺取了叛军的大批粮食和盐。粮盐虽足,但城中箭矢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张巡又想出一条妙计,让兵士扎了许多草人,给它们穿上黑衣。一夜,月色朦胧,张巡命令兵士用绳子把草人陆陆续续地放下城去,城外叛军见这么多人下城,纷纷射箭,一时间箭如飞蝗。射了半天,叛军发觉不对劲,因为他们始终没听到喊叫声,而且又发现这一批刚被拉上城去,那一批又坠下来,方知中计,所射的都是草人。这一夜,张巡得箭十万支。
当天深夜,张巡把外罩黑衣、内穿甲胄的士兵从城上放下去。叛军见了,以为又是草人。以后数夜,张巡都是如此,城外叛军全不在意。
一切准备就绪,张巡决定发起总攻。这一日,张巡又将五百名勇士趁夜色放下城去。勇士们奋勇突进敌营。叛军一点准备也没有,立刻大乱。接着,叛军的营房四处起火,混乱中,敌人也不知来了多少人,一个个抱头鼠窜。最后,张巡率军追杀出十余里,大获全胜。
徐敬业兵败高邮
武则天罢免当朝皇帝中宗,自己正式独揽大权,引来唐室旧人的起兵讨伐,徐敬业就是其中一支。
徐敬业在起兵后,势力不断壮大,魏思温劝他直攻洛阳。徐敬业拥护皇帝复位,如果直攻洛阳,可获各方响应支持;如果窝在江南,无法造势用势,军事力量将难以增强。
但是薛仲璋却认为金陵有王气,而且长江形成的天险,足以巩固霸业,因此应先拿下常、润两州,作为霸业的基础。然后北上,图谋中原,如此进可攻,退可守,是上上之策。
徐敬业没有采纳魏思温的建议,而是听从了薛仲璋的话,另外派人防守江都大本营,自己则率兵渡过淮河攻打润州,虽然很快就攻下了润州,但李孝逸率领的政府军随后也直逼徐军的大本营而来。徐敬业立即回师准备迎敌,把所有兵力分守三大据点,分别是韦超、尉迟昭进驻都梁山,徐敬猷守淮阴,他自己则进驻高邮。
李孝逸出兵后,不知道先攻打哪一个据点,几乎所有的将领都主张分出一部分兵力包围据守险要地形的韦超,主力部队直扑徐敬业的大本营江都。补给官薛克杨却认为韦超虽然据守险要,但兵力不强。如果派出一部分兵力包围他们,派得多,主力部队相对就变弱,派少了,又不见得能长久守得住。应全力进攻,击败都梁山的韦超后,再对付防守淮阴的徐敬猷和高邮的徐敬业。
李孝逸的部下大部分认为,应该直接攻打徐敬业,徐敬业一败,实力较弱的徐敬猷不战自败。反之,若先打徐敬猷,徐敬业率兵救援,唐军势必腹背受敌。大将魏元忠却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认为由徐敬业亲自领军镇守在高邮的军队,是精锐之师,一次决定性的会战,对敌军有利,但己方万一失利,大势就难以挽回;至于徐敬猷,是个赌徒,不熟悉战事,军队最弱,军心容易动摇,很容易攻破,徐敬业也来不及救援,自己一方乘胜追击,即使韩信、吴起再世,也抵挡不了。不先攻弱者(徐敬猷),却贸然攻打强者(徐敬业),这是相当不明智的。(www.xing528.com)
李孝逸最后接受了薛克杨和魏元忠的意见,率军进攻韦超,韦超乘夜逃走,再攻打徐敬猷,大获全胜,只剩下徐敬业的主力部队了。
李孝逸多次出击,攻打徐敬业,都没有成功,就打算退兵。此时魏元忠等人发现气候干燥,适合火攻,而徐敬业大军布阵已久,疲态尽现,军心涣散。李孝逸因此采取火攻,大败徐敬业的军队,杀死七千多人,又淹死很多人,徐敬业战败逃跑时被杀。
【注释】
[1] 待:等待。佚:安逸、从容。
[2] 趋战:趋,快步而行。趋战:仓促应战。
[3] 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人,这里是指“敌人”。致人,招致敌人,可引申为调动敌人。致于人,被敌人所调动。致人而不致于人:这里的意思是说,能调动敌人而自己却不被敌人所调动。
[4] 利之也:对之有利。这里是说对敌人有利。
[5] 敌佚能劳之:劳,辛劳、疲劳。敌佚能劳之:这里的意思是说,敌人本来安逸却能使其变得疲劳。
[6] 安能动之:安,安稳。这里是指敌军安守营寨。动,行动。这里可引申为出战。安能动之:这里的意思是说,敌军本来安守营寨,却能使他们转而出战。
[7] 出其所不趋:出,这里是指出兵、出击。趋,趋向,疾趋。出其所不趋: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军所出击的地方是敌军无法救援的地方。
[8] 趋其所不意:趋,疾走。这里引申为奔袭。意,意料。趋其所不意: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军所奔袭之处,出乎敌方意料。
[9] 不知其所守:守,防守。不知其所守:这里是指敌军不知道应在哪里防守。
[10] 微乎:微,微妙。乎,语气词。
[11] 无形:形,行踪。无形,不留行踪。
[12] 神:神,神奇。
[13] 为敌之司命:司命,命运的主宰。为敌之司命:这里的意思是说,能主宰敌军,指挥敌军。
[14] 进而不可御:进,进攻。御,防御、抵挡。进而不可御:我军进攻而敌军无法抵挡。
[15] 冲其虚:冲,冲击。虚,空虚。这里是指防守薄弱。冲其虚:冲击敌军防守空虚、薄弱之处。
[16] 高垒深沟:垒,壁垒。沟,壕沟。高垒深沟:很高的壁垒和很深的壕沟。
[17] 攻其所必救:救,救援。攻其所必救:我军进攻的地方正是敌方必定要救援的地方。
[18] 画地而守:画,界线。画地,画出界线。画地而守:据地而守。
[19] 乖其所之:乖,背离。之,往、去到。乖其所之:把敌军引到别的方向,与它预定的企图相反。
[20] 形人而我无形:形,形迹,意思是使敌人现形迹。人,指敌人、敌军。形人而我无形:使敌军暴露形迹而我军却不暴露形迹。
[21] 我专而敌分:专,集中。分,分散。我专而敌分:我军兵力集中而敌军兵力分散。
[22] 我专为一:一,这里指一起,一处、一个地方。我专为一:我军集中到一处。
[23] 以十攻其一:以十攻一。
[24] 约:很少。
[25]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所与战,所与之作战。指我军将要与敌军作战。不可知,指敌方不可知。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敌方不知道我军将会在什么地方与他们作战。
[26] 敌所备者多:备,准备、防备。指兵力防备。多,这里是指多处、多方面。敌所备者多:敌方为防备我军进攻,所用的兵力分布在多处。
[27] 吾所与战:所与战,所与之作战。
[28] 备前则后寡:用兵力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便少了。
[29] 无所不寡:没有哪个地方兵力不会少。
[30] 寡者:之所以寡,指兵力少的原因。
[31] 备人者也:备人,防备别人。备人者也:被动地防备敌人。
[32] 众者:众,众多。众者:指兵力众多。
[33] 使人备己:使别人防备自己,使敌军防备我军。
[34] 千里而会战:奔赴千里与敌交战。
[35] 越人之兵虽多:越人之兵,指越国的军队。孙武曾被吴王阖闾任命为将,当时吴国与越国正在争雄,所以他说越人之兵虽多。
[36] 奚益于胜败:奚,为何、何有。益,益处。奚益于胜败:对作战的胜败没有什么帮助。
[37] 胜可为:可为,可以有所作为,也就是可以努力争取到。胜可为:打胜仗是可以努力争取的。
[38] 可使无斗:斗,战斗、较量。无斗,无法参加战斗较量。可使无斗:可以设法使得敌军没有机会与我军作战。
[39]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策度、策算。得失之计,指敌方计谋的得与失。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经过策度、策算,了解到敌方计谋的得失优劣。
[40]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动作,这里是指挑动。理,规律。作之而知动静之理:用一些诈术挑动,以了解敌军活动的规律。
[41]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这里作动词用,示形于敌。形之而知死生之地:通过示形于敌,以了解敌军的优势和致命的薄弱环节。
[42]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较量。有余不足,指敌方兵力的有余或不足,也就是兵力的强弱。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通过试探性的较量来了解敌方兵力的强弱。
[43] 形兵之极:形兵,伪装示形于敌之兵。极,极点。形兵之极:我军伪装示形于敌达到了最佳状态。
[44]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深间,深藏的间谍。窥,窥见。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我军伪装到了不露任何形迹的最佳状态,以至于深藏在我军内部的敌方间谍也无法窥见我军的行止。
[45] 智者不能谋:智者,聪明的人。这里是指精明能干的将领。谋,计谋。智者不能谋:最精明能干的将领也会束手无策。
[46] 因形而错胜于众:因,依据。形,形势、情况。措,措施。因形而错胜于众:依据敌方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措施,取得了胜利,并使这胜利呈现在众人面前。
[47] 众不能知:众人不能明白。
[48] 皆知我所以胜之形:形、形态、形状,这里指外在的作战方法。皆知我所以胜之形:都知道我军取得胜利的作战方法。
[49] 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制胜,取得胜利。形,这里是隐形,也就是内在的奥妙。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这里的意思是指,不知道我军所以能够克敌制胜的奥妙。
[50] 战胜不复:战胜,这里作名词用,指战胜敌人的手段。战胜不复:不重复使用克敌制胜的手段。
[51] 应形于无穷:应,适应。形,形势,这里可作“敌情”解。应形于无穷:战术应适应敌情的变化无穷。
[52] 兵形像水:兵,用兵打仗。形,形式,引申为规律。兵形象水:用兵的规律就如同水流的规律一样。
[53] 水因地而制流:因,依。地,地势。制,决定,形成。流,流向。水因地而制流:水依地势的高低而形成不同的流向。
[54] 兵因敌而制胜:敌,敌情。兵因敌而制胜:用兵打仗因敌情的变化而决定夺取胜利的方法。
[55] 兵无常势:常势,恒常之势、一成不变的态势。兵无常势:用兵打仗,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
[56] 神:神奇。
[57] 五行无常胜: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无常胜:意思是说,金、木、水、火、土没有哪一样是永恒占优势的。
[58] 四时无常位:四时,指春、夏、秋、冬。四时无常位:春、夏、秋、冬四季总是不停更迭,没有哪一季是常驻不动的。
[59] 日有短长:日,这里是指白天。日有短长:一年之中的白天有的长,有的短。
[60] 月有死生:死生,这里指月亮的盈亏。月有死生:月亮在一月之中也有盈有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