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子兵法《始计篇》:用兵之道,谋划胜利之本

孙子兵法《始计篇》:用兵之道,谋划胜利之本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总揽全书的纲。君主或统帅经过权衡利害,听从我的计谋,将会形成有利的客观形势,这是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的外部条件。须知用兵是一种诡诈之道,需要运用种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靠着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在战争中取得优势,掌握主动权。战国时期的齐魏马陵之战,因齐军预先了解了战场和战机才一举击败了实力强大的魏国。齐军获胜的原因主要在于战前精心的谋划。

孙子兵法《始计篇》:用兵之道,谋划胜利之本

【提要】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总揽全书的纲。它所阐述的是军事领域最基本的问题和法则,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贯穿于全书各个篇章之中。

本篇内容大略可以分为四部分:

1.讲述军事对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它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

2.从整体、战略高度阐述君主(或统帅)用兵必须首先考察的五个基本主客观条件:(1)政治状况或政治路线。(2)天时。(3)地利。(4)将领。(5)军队的编制与法令、法规。强调君主(或统帅)必须对上述五个基本条件做深入的了解和衡量,才能赢得有利的客观形势,取得战争的胜利。

3.阐述用兵时必须掌握的特殊法则,指出用兵的特点是要“因利而制权”,要行“论道”。只有善于根据战争情势的变化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特别是善于运用种种计谋制造假象,欺骗敌人,才能克敌制胜。

4.最后,强调用兵之前在庙堂之上进行周密谋算(即从上述五个基本条件出发进行衡量与谋划)的重要性,指出这是预计战争胜负的关键

【原文】

孙子曰:兵者[1],国之大事,死生之地[2],存亡之道[3],不可不察也[4]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的领域,也是关系国家存亡的根本之道,因而是不可不深入加以考察的。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5],校之以计[6],而索其情[7]:一曰道[8],二曰天[9],三曰地[10],四曰将[11],五曰法[12]。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13],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14]。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15]。凡此五者,将莫不闻[16],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17]。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18]?士卒孰练[19]?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

所以,军事家们首先必须从五件事来进行比较和谋算,以求得对敌我双方真实情况的了解。

这五件事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是指能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的政治方针和政策,它能促使人民甘愿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害怕任何危难。所谓天,是指用兵时的时节和气候,是晴天还是雨天?是气候寒冷还是气候炎热?是春夏秋冬的哪个季节?所谓地,是指用兵时,距离敌人是远还是近?所处的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是宽阔地带,还是狭窄地带?是处于死地,还是处于生地?所谓将,是指统率军队的将领是否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的素质与能力。所谓法,是指军队的编制、法令、法规和对各级指挥官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后勤军需管理制度。所有以上五方面情况,作为军事将领虽然一般都会有所了解,但只有那些深入了解这些情况的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不能深入了解这些情况的人是不能取胜的。所以说,必须认真地对它加以比较、计议,才能求得对实情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说,要了解敌我双方,哪一方政治清明,政治方针正确?哪一方的将领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时与地利?哪一方军队编制合理,法令、法规得到很好的执行?哪一方军队体质健强,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军队管理得好,赏罚严明?我从这五方面加以比较、算计,便可以预知战争的结局是谁胜谁负了。

【原文】

将听吾计[20],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21],乃为之势[22],以佐其外[23]。势者,因利而制权也[24]。兵者,诡道也[25]。故能而示之不能[26],用而示之不用[27],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28],强而避之,怒而挠之[29],卑而骄之[30],佚而劳之[31],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32],不可先传也[33]

【译文】

如果君主听从我的上述计谋,并用它去指导战争,就会取得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我便应当留下来帮助他;相反,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而用另外的计谋去指导战争,将会招致失败,这时,我便应该离开他。君主或统帅经过权衡利害,听从我的计谋,将会形成有利的客观形势,这是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的外部条件。当然,有利的客观形势也是人们从有利的原则出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机动灵活的举措造成的。须知用兵是一种诡诈之道,需要运用种种欺骗敌人的方法。自己本来力量很强,却要向敌人伪装出似乎没有什么力量;本来准备用兵,却要伪装怯懦不敢用兵;本来已经接近敌方了,却要伪装距离敌方还很远;本来距离敌方还远,却要伪装出已经靠近敌人了。要用小的利饵引诱敌人,乘敌方混乱之时进行攻取。对实力雄厚的敌人要有充分的应战准备;对战斗力强的敌人要暂时避开他们的锋芒;对于容易冲动发怒的敌军将领,要设法挑逗他、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对于轻视我方的敌人,要设法使他更加骄傲起来,丧失对我方的警惕;对于有充分休整、精力充沛的敌人,要设法搞得他们劳累疲惫;对于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他们、分裂他们;要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攻击,使我方的进攻在敌方意料之外。凡此种种,都是军事家们用兵取胜之道,这些都只能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运用,它是无法事先传授的。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34],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用兵打仗之前,君主或统帅都要在庙堂之上进行策划谋算,谋算得多,非常周密,胜过了敌方,在战争中取胜的机会就会多一些;相反,谋算很少,很不周密,不能胜过敌方,取胜的可能性也就会很小,更不用说那些根本不进行谋算的了。我从战争双方事前谋算的比较中,便可以预知战争的结局将会是谁胜谁负。

【战例】

齐魏马陵之战

《孙子兵法》中很重视预先了解战场和战机的重要性。因为如果预先知道与敌作战的地点和时间,就能够做到准备充分、防守牢固。只有这样,才能靠着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在战争中取得优势,掌握主动权。

战国时期的齐魏马陵之战,因齐军预先了解了战场和战机才一举击败了实力强大的魏国。齐军获胜的原因主要在于战前精心的谋划。

公元前340年(周显王二十九年),魏国与赵国联合出兵,任命魏国大将庞涓为帅进攻韩国齐国响应韩国求助,派大将田忌领兵迎敌,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齐国这样做的用意是把魏赵军队引到凶险地点,然后一举歼灭。魏将庞涓听到都城情况有变,果然急忙调兵返回。齐国军师孙膑与庞涓都曾是鬼谷子的学生,跟从他学习兵法,后庞涓任魏国大将,因嫉妒孙膑的才能,陷害孙膑使他被处以膑刑。后孙膑被齐国使者淳于髡秘密救出,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孙膑对庞涓的为人与用兵比较了解,知道庞涓一向骄傲轻敌、急于求胜,让齐军在入魏国时建十万锅灶,接着在第二天把锅灶减为五万,第三天减为三万。庞涓看到齐军这样的情形,心中大喜,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怯了,来到我方国土刚刚三天,士兵就已经逃亡过半了。”于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庞涓便轻率地摒弃步兵,率领精锐骑兵挑近路追赶齐军。当然,庞涓的所作所为早在孙膑的意料与算计之中,他让齐军在马陵设好埋伏,等着庞涓前来送死。

马陵是一处易于设伏的军事重地,是魏兵必经之地。兵马一旦在此中伏,难逃一死。因此,选好了时间和地点,有了精密的部署,孙膑就已经预见到了这场战争的结果。他让士兵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写下“庞涓死此树下”几个大字。

庞涓按预料中来到树下,借着火光看见树上的字。这时,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士兵纷纷落马。庞涓自感才竭智穷,兵败名裂,于是一声长叹,拔剑自刎。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孙膑预先的精心计划和周密部署,齐军完全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在预定的地点和时间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马陵道万弩射庞涓

孙膑

越国灭吴国之战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为争夺霸权,在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73年的三十多年间发生过多次战争。在公元前494年的一次战争中,越国在会稽受挫,力量被大大削弱,几乎遭受了灭国之灾。

越王勾践在受挫后,一面卑身事吴,一面反省思过,制定了休养生息、抚慰人民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民众的支持。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复仇灭吴。越灭吴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弱国打败强国的一个范例,从许多方面印证了《孙子兵法·始计篇》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吴国和越国是春秋后期在长江下游崛起的两个国家。在此之前,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共同依附楚国,是楚国的盟国。春秋中期,吴国通过战争兼并了大量土地,疆域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在大国争霸的局势中逐渐崭露头角并开始叛楚、攻楚,以求中原争霸。这时弱小的越国,在吴楚战事频繁时常常策应楚国,牵制吴国,成为吴国心腹之患。吴国为了在中原争霸中除掉后患,在柏举之战击败了楚国之后,开始发动吴越之间的战争。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即位。吴王阖闾乘越国允常之丧,率军攻越。吴、越二军在檇李对阵时,越军两次用死士攻击吴军,均未能奏效。最后越王勾践驱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一起在吴军阵前自杀,使吴军军心涣散。越军突然发起攻击,大败吴军,阖闾受伤而死。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位。夫差按照其父“必毋忘越”的遗嘱,在伍子胥、伯嚭的辅助下,日夜加紧练兵,准备出兵攻越。越王勾践于即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494年)春得到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在准备还不充分,兵力还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派出精兵,迎战越军。由于吴军实力较强,越军战败。越军损失巨大,最后只剩下五千人,退守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把会稽包围得水泄不通。在这危急存亡关头,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决定忍辱求生。勾践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去向吴王夫差求和,以美女、财宝疏通吴国太宰伯嚭,要他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属国存在下来,那时,勾践愿做吴王的臣仆,忠心侍奉吴王;不然,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烧)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在伯嚭的劝说下,吴王夫差准许议和,吴军撤军回国。

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文种,自己和范蠡一道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越国的王后也做了吴王夫差的女奴。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他的夫人为吴王打扫宫室。他们住在囚室,秽衣恶食,极尽屈辱却从不反抗。由于勾践能卑事吴王,同时又贿赂伯嚭,最后,勾践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越王勾践回国后,首先下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自己与吴国结仇,使很多百姓在战场上送命的失误。他还亲自去慰问受伤的平民,抚养阵亡者的遗孤。他在坐卧的地方悬挂了苦胆,吃饭的时候要先尝尝苦胆的滋味。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勾践还针对越国战败,人口减少,财力耗尽的情况,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国家的元气。他明确规定:妇女怀孕临产时,要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去看护;生男孩奖给两壶酒和一条狗;生女孩奖给两壶酒和一只小猪。生三胞胎的由官府出钱请乳母,生双胞胎由官府补贴粮食。凡死了嫡子的人家,免除三年劳役;死了庶子的,免除三个月劳役。由于改革内政,减轻刑罚、赋税,提倡百姓开荒种地,越国百姓每家都有三年的粮食储备。由于勾践实行了一系列“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越国百姓亲近他的感情,如对父母一般。

勾践在改革内政的同时,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战。对吴国,他继续实行以退为进的战略,麻痹夫差。经常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助长其骄气;同时又破坏吴国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造成吴国粮食短缺;他用离间之计使夫差对伯嚭偏听偏信,对伍子胥逐渐疏远,挑起其内部争斗。这些措施的实施,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为灭吴奠定了基础。

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领土得到扩张,势力日益强大,夫差也因胜而骄,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看不到勾践决定灭吴的意图。公元前484年,夫差闻齐景公已死,便决定出兵北上伐齐。吴军击败齐军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约晋定公和各国诸侯七月七日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夫差为了炫耀武力,圆他称霸中原之梦,带去了吴国三万精锐部队,只留下一些老弱的军士同太子一起留守国内。夫差的空国远征,给了越国可乘之机。越王勾践在吴军刚离国北上时,就想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精兵从王,国中空虚,老弱在后,太子留守,兵始出境未远,闻越击其空虚,兵还不难也。”他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范蠡估计吴军已到黄池,便同意勾践出兵。勾践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后庸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北去吴军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为先锋、勾践亲率主力继后,从吴国南面边境入吴直逼姑苏。

吴太子友得知越军趁机出击吴国,急忙率兵到泓上阻止越军的进攻。太子友根据国内精锐部队全部北上黄池的现实,决定采取不与越军交战,坚守待援的策略,同时派人请夫差尽快回军。然而,当越军与先锋军到达时,吴将王孙弥庸一眼望见了被越军俘获的他父亲的“姑蔑旗”在空中招展,不由得怒火中烧,也就顾不得太子友坚守待援的主张了。他率领他的部属五千人出击,打败了越军的先锋部队,俘虏了越大夫畴无余、讴阳。首战小胜,吴将更加骄傲轻敌。不久,勾践的主力到达,向吴军发起了猛攻。越军一举击败吴军,俘虏了太子友,进入吴国国都姑苏。越军缴获了大批物资,取得了这场袭击战的胜利。

夫差在黄池正与晋定公争做霸主,听说越军攻下姑苏,太子被俘,恐怕影响霸业,就一连杀掉七个来报告情况的人,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力威胁晋国让步,勉强做了霸主。随后夫差就急忙回军。在回国的途中,吴军连连听到太子被杀、国都被围等一系列失利的消息,军士完全丧失了斗志。夫差感到现在回国立即反击越国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在途中派伯嚭向越国求和。勾践和范蠡估计自己的力量还不能马上把吴国消灭,于是同意议和,撤兵回国了。

夫差回到吴国,本想马上报复越国,但是吴国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经济消耗很大,国内又闹灾荒,因此,他感到一时还没有实力对越国实施报复。于是他宣布“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

文种见吴国开始致力于增强国内经济实力,便觉得越国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完成灭吴大业,如果等到吴国经济实力得到恢复,那么战胜吴国将更加困难。于是文种向勾践建议,应抓住目前吴军疲惫的机会再次攻吴。勾践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478年趁吴国大旱、仓储空虚之时,准备大举攻吴。

战前,勾践征求并采纳了群臣关于明赏罚、备战具、严军纪、练士卒等建议,做了充分的临战准备。为了争取人民的支持,他以“为国复仇”为号,鼓励出征者奋力作战,留乡者专心生产,并规定独子及体弱有病者免服兵役,兄弟二人以上的留一人在家奉养父母。出师攻吴时,他又宣布吴王夫差的罪状,号召吴国人民反对夫差。(www.xing528.com)

这年三月,越军进军到笠泽。吴国也发兵迎击,两军夹江对峙。越国把军队分为左右两翼,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黄昏时,勾践命左右二军分别隐蔽在江中;半夜时,二军鸣鼓呐喊,进行佯攻,夫差误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夜分兵两翼迎战。勾践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两路中间的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吴军大败。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越军三战三捷,占领了所到之地,使吴国军事力量土崩瓦解,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形势。

吴军笠泽战败后,退而固守姑苏。姑苏城坚,越军一时未能攻下。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吴军在两年后终于势穷力竭。这时,越军再次发起强攻,打进姑苏城。夫差率残部逃到姑苏台上,又被越军包围。他派人向勾践求和,但越国君臣灭吴之心已定。夫差在无望之中自杀而死。越国终于取得了吴越之战的最后胜利。

越国作为一个较弱小的国家,能战胜实力强大的吴国,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越国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革政治,争取了民众的支持。勾践在会稽战败后,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同时,勾践以“复仇雪耻”为号召,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灭吴战争,这正顺应了越国人民要求摆脱处于吴国臣属地位的愿望,因而获得了越国人民的支持。其次,战略上,面对强敌,越国能够避其锋芒,制定以退为进、休养生息的政策,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增强国力,为最终战胜强敌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针对吴国君臣的弱点,采取“利而诱之”“强而避之”“亲而离之”等策略,使吴王夫差妄自尊大,放松警惕,穷兵黩武,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后,越国在袭击吴国条件成熟时,采取了乘虚捣袭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吴军以致命的打击,最终战胜了吴军,取得了吴越之战的胜利。

从越国最终战胜、消灭吴国的全过程中可见,越国用以战胜敌国的许多策略都与《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述的思想相吻合,因此,我们说越灭吴之战,正是《孙子兵法·始计篇》军事思想合理性与正确性的极好佐证。

王翦益兵定楚地

韩、赵、魏三国灭亡,燕王战败逃亡,秦国又连续打败楚国,秦将李信,年轻勇猛,曾经仅仅带了几千人就把太子丹追赶到衍水,打败了燕国并活捉太子丹。他认为只要二十万大军就可以灭了楚国,而当时的大将王翦认为需要六十万人。秦始皇于是看轻王翦,派李信带领二十万人攻楚。王翦辞官回到频阳养老。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丘,大破楚军。李信又攻陷*、郢,于是领兵向西,计划与蒙恬会师于城父。楚军趁机尾随着秦军,紧跟了三天三夜,最后大破李信的军队,攻入两个壁垒,杀了七个都尉,秦兵大败。

秦始皇马上到频阳去拜访王翦,向他赔罪,请他为国效力。王翦推托不成,于是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发,始皇亲自送到灞上。王翦临行前请求赐给他极多的良田屋宅园池,托说想趁大王现在信任他的时候,及时求赐园地以作为子孙的产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到了关口后,又曾五度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给良田。有人认为他这样做不适当。王翦说:“不是的。秦王待人粗暴又不信任,如今全国武装士兵都交付给我,我不多要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秦王肯定不放心。”

王翦大军到达后,坚筑壁垒防守,不肯出战。楚兵屡次出来挑战,秦兵始终不出。王翦天天要士兵休息沐浴,并改善伙食以抚慰军队,并与士兵们一同饮食。一段时日后,王翦派人探听军中玩什么游戏。底下回答说:“正在玩投掷重石与跳远的游戏。”王翦认为到了出战的时候了。

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兵却不应战,于是楚将领兵向东撤退,王翦趁机派军队追击,追至蕲南,斩杀楚国的将领项燕,楚兵大败而逃,秦军乘胜平定了楚地城邑。一年以后,楚王被俘,楚地成为秦的郡县。后来,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灭了燕国和齐国。

论兵法王翦代李信

【注释】

[1] 兵:兵士、兵器、军队、军事、战争。这里指战争。

[2] 地:土地、地方、地域、地形。这里取地域意,引申为领域。

[3] 道:道理。这里指根本道理。

[4] 察:观察、考察、了解。这里指考察。

[5] 经:经度。引申为分析研究。

[6] 校:作动词用,较量、比较、计较。

[7] 索:探索。其:代词,这里指敌我双方。情:情况、实情。

[8] 道:道理,道路。这里可引申为治国的路线或方针政策。

[9] 天:天象、天气。这里是指天气。

[10] 地:这里是指地形。

[11] 将:将领。

[12] 法:法令、法规、制度。

[13] 上:上司、上级,这里是指君主。意:意志、意愿。

[14] 阴阳:我国古代概括宇宙万象万物内在基本矛盾的范畴。这里是从气象和天象上讲的,指天气晴雨、天象昼夜的变化。

[15] 曲制:曲,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曲制即指军队的编制。官道:官,指军队中的各级指挥员;官道即指对军队各级将领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主用:主,主持,这里可解释为掌管。用,费用,这里指军队的物资费用。主用,就是指对军队后勤军需的管理。

[16] 闻:听见、了解。

[17] 知:知道,这里指深入了解。

[18] 强:强壮,这里指士兵体质强壮。

[19] 练:训练,这里指军士训练有素。

[20] 将:这里作副词,可解释为将要,亦可引申为如果。

[21] 计:计较,这里可引申为衡量。计利,就是指权衡利益。听:听从。

[22] 势:这里是指形势、情势。

[23] 佐:辅佐,引申为有助于。其:指示代词,这里指实现战略目标的计划。外:指外部环境或客观形势。

[24] 权:这里与“经”相对,指权且、权宜,引申为灵活运用。

[25] 诡:欺诈。道:这里作途径解,引申为方法、计谋。诡道,即指欺诈的方法和计谋。

[26] 示:显示。这里是指伪装地显示。

[27] 用:使用。这里是指用兵。

[28] 实:充实、实力。这里是指敌人军力充实雄厚。备:准备。

[29] 挠:挑逗。

[30] 卑:卑下,这里是指轻视。

[31] 佚:同逸,安逸。这里指部队获得了充分休整。

[32] 胜:胜利。这里指取胜之道。

[33] 传:传授。

[34] 庙:庙堂。庙算,指庙堂上的计算与谋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