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民族自治法研究:布里亚特共和国民族关系

俄罗斯民族自治法研究:布里亚特共和国民族关系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联解体后,1992年2月布里亚特议会通过决议更名为布里亚特共和国。全俄共有布里亚特族44万人,其中27万居住在布里亚特共和国,是布里亚特族集中居住最多的地区。[11]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的民族关系一直是比较平稳的,没有大规模的民族冲突发生。随后布里亚特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9月29日通过了《布里亚特共和国国家民族政策构想》,成为共和国民族政策的指导方针。

俄罗斯民族自治法研究:布里亚特共和国民族关系

布里亚特共和国(俄文:Республика Бурятия)是俄罗斯联邦21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共和国面积35.13万公里,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邻蒙古国,西邻图瓦共和国,而北部、西北部与伊尔库茨克州接壤,东邻赤塔州,首都乌兰乌德。[1]根据俄罗斯联邦2002年的人口普查,布里亚特总人口为100.33万人,同俄联邦其他实体一样,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居民构成也是多民族的,在布里亚特共有160个民族居住,主要有:俄罗斯族(约66万5千 人,占67.8%),布 里 亚 特 族(约27万3千 人,占27.8%),乌克兰族(约9600人,占1%),鞑靼族(约8200人,占0.8%),人口从1500人到2500人的民族包括白俄罗斯族、亚美尼亚族、鄂温克族[2]、索伊特族、阿塞拜疆族、日耳曼族。俄罗斯族占的比例最高,而主体民族——布里亚特族所占比例不足30%。[3]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布里亚特族多信仰佛教

布里亚特元代称不里牙惕,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原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1631年,俄国人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河上游,立即与当地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经过25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才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国人到底,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另外一部分,当清军在黑龙江以西打败俄国人时投向中国,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十月革命后,1921年4月在远东共和国下成立了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另外在1922年1月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下成立了蒙古布里亚特自治州,上述两个自治州于1923年5月合并为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4]1937年,布里亚特行政区划再次变更,被划分为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1958年7月,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的名称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改为布里亚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解体后,1992年2月布里亚特议会通过决议更名为布里亚特共和国。[5]现在的俄罗斯联邦以布里亚特族为主体民族的实体有三个:布里亚特共和国、阿加布里亚特自治区、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全俄共有布里亚特族44万人,其中27万居住在布里亚特共和国,是布里亚特族集中居住最多的地区。[6]

1937年将布里亚特划为一个自治共和国和两个自治区对布里亚特人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还强制将一部分布里亚特人迁出自治实体外,导致了布里亚特共和国人口的减少和领土面积的缩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和国发展速度迟缓。30年代末夸大宣传所谓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泛蒙古主义,使得几千公民被镇压,主要是领导阶层和社会名流、知识分子精英,布里亚特的知识界在大清洗中被肃清。[7]同时苏联政府认为布里亚特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封建特权的落后表现,传统宗教信仰,如佛教、基督教萨满教遭到残酷的压制,关闭、烧毁了东正教、天主教教堂和修道院及佛教的寺院;在学校强行推广俄语教育,布里亚特语、鄂温克语等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窄,使得在苏维埃政权70多年的时间里,布里亚特人基本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化,成了以俄语为母语的人。布里亚特青年不懂本族语,不看本民族文学作品,不听本民族的音乐,完全是在苏俄文化的熏陶下长大。但苏联时期布里亚特的民族发展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尤其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据1989年的苏联人口普查显示,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少数民族中布里亚特族在受高等教育水平方面居第二位,布里亚特族中有24.76%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在1989到1990年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里布里亚特族的学生占第一位。[8]

在“主权宣言”风行的苏联后期,布里亚特较早宣布自己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继鞑靼斯坦与雅库特共和国之后),1990年发布了《国家主权宣言》,这项主权宣言直至2000年1月布里亚特议会才经过几次投票取消。[9]1990年后,布里亚特民族文化逐渐复兴,一度受到限制的布里亚特语教育、佛教信仰再度恢复。取消对宗教活动的限制后,在这里重建了安宁喇嘛寺院,在距乌兰乌德不远的伊沃金寺佛学院,为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莫斯科圣彼得堡等19处的佛教团体培养新一代住持。[10]布里亚特人开始构想再度统一,1991年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部长会议提出议案要求恢复布里亚特蒙古共和国的旧称,同年在布里亚特共和国首都乌兰乌德举行了“全布里亚特人大会”,会议决议成立“布里亚特文化发展协会”,提出应协调行动、团结布里亚特人,实现布里亚特文化、语言的复兴与发展,并呼吁实行民族文化自治来联系散居于俄联邦各地的布里亚特族人。[11]

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的民族关系一直是比较平稳的,没有大规模的民族冲突发生。这主要是因为历史上当地居民如布里亚特人、鄂温克人、索伊特人与俄罗斯族在350多年的时间内和平共处,尽管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有过一些民族冲突,但规模不大,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20世纪70年代后布里亚特人开始向共和国外移民,共和国的人口呈下降趋势,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艰难时期,由于生活水平降低造成了社会局势的一度紧张。现在共和国工业处于恢复阶段,工业生产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12]走出危机的共和国社会和民族政治局面较为稳定,这与布里亚特族受佛教影响不无关系,布里亚特族主要信仰佛教的北方分支——喇嘛教,喇嘛教宣扬和平,而且布里亚特族的上层人士大部分精通俄语并在俄罗斯的大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因而也接受了俄罗斯文化。(www.xing528.com)

1994年布里亚特以多民族共和国的名义通过了自己的宪法,宪法保障了各民族平等的权利和自由。[13]1997年4月布里亚特召开了第一届各民族代表大会,各民族代表们确定了完善民族发展道路和加强民族间的合作,主要讨论了布里亚特族与俄罗斯族的关系及相应解决措施。会议确定了社会组织(其中包括民族文化自治组织)的基本活动范围及国家政权机关在民族政策领域需要克服的困难。随后布里亚特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9月29日通过了《布里亚特共和国国家民族政策构想》,成为共和国民族政策的指导方针。该构想规定:共和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共和国各民族平等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发展,应创立统一的精神道德、社会政治基础。同时规定,为实现民族政策的目标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就民族关系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为政府和其他政权机关提出实际的建议;制定保障民族关系的法律法规;保障国家用于发展各民族关系财政计划的顺利实施。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民族、历史、文化、语言特点及具体少数民族族群的利益。特别指出,国家政权机关和地方管理机关应发展并扩大现有的民族文化自治制度。[14]实现民族政策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2001年起布里亚特共和国财政预算中专门设“民族政策”一项来支持发展民族文化。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布里亚特立法机关——人民呼拉尔先后制定通过了《布里亚特共和国民族语言法》、《教育法》、《文化法》,布里亚特政府通过了《关于确立民族地区国家教育标准》、《关于实施布里亚特民族语言法的具体步骤》、《关于保障教育机构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等文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对共和国各民族的权益保障。[15]随后,布里亚特共和国政府又参与制定了《北方土著小民族至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旨在恢复和发展本地区鄂温克族、索伊特族的传统文化,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居住环境,人口少于4000千人的土著小民族在布里亚特权力执行机关和立法机关——人民呼拉尔都有一定的代表名额,每年共和国派20名鄂温克族和索伊特族的大学生到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学习,在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开设鄂温克语专业,电视也有鄂温克语的节目播出。[16]

布里亚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民族政策以及共和国一直以来形成的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局面使得民族关系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3年,社会学家们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问卷的人认为共和国民族关系稳定,其中78.3%的人评价“民族关系是正面的,相互容忍的”;10.8%的人认为是“良好的,互相尊重的”;7.2%的人认为民族关系是“不太好的”;还有1.8%的人回答是“差的,不愉快的,有冲突的”。[17]这是布里亚特政府、政治和社会各界力量及各族居民努力保持和发扬各民族和平共处的传统,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认真对待民族问题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