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上映的电影《无人知晓的波斯猫》是巴赫曼·戈巴迪创作的一部关于音乐与梦想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刚从监狱获释的两名年轻音乐人阿斯卡和尼格尔想要举办一场音乐会,然而他们却得不到当局的批准。无奈之下,两名年轻人只能想尽办法筹集资金以拜托朋友办理护照和签证,期盼能去国外举办演唱会。影片在围绕主线展开叙事的过程中也串联出了许多地下乐队,这些乐队有的在屋顶堆建自己的排练室,有的和奶牛一起挤在养殖场排练,还有的在昏暗的地下室练习。影片在井井有条的叙述中,不仅展现出了年轻的伊朗音乐人的生存与创作现状,也将伊朗的现代音乐和艺术贯穿其中。
深入分析《无人知晓的波斯猫》这部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导演巴赫曼·戈巴迪并不是第一次把音乐作为背景或元素融入电影,但却是第一次只讲述音乐和其创作者的故事。在影片《栗色伊拉克》和《半月交响曲》中,导演巴赫曼都是用音乐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以展现边境上的库尔德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灵需求。这两部电影分别以两位库尔德音乐家为主角,一位追逐完成自己最后的心愿,而另一位则追寻自己曾经的爱人。尽管两部电影都以音乐作为叙事元素,但两部电影都借助音乐讲述了无关音乐的故事。电影《无人知晓的波斯猫》则是巴赫曼首次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审视了伊朗社会及其文化,影片透过音乐人阿斯卡和尼格尔的追梦过程和各类贯穿其中的现代音乐映射出伊朗社会存在的问题和伊朗年轻人迷茫的困境。
音乐从来都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并且往往是电影的叙事元素与表达主题,如同电影《无人知晓的波斯猫》所承载的母题一样。音乐与梦想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工厂好莱坞所钟爱的主题与故事,在好莱坞产出的浩瀚影片中,不乏《蓝调传奇》《名扬四海》[21]以及2017 年斩获6 项奥斯卡奖的影片《爱乐之城》[22]这类叙事成熟、表达流畅的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好莱坞所生产的诸如《爱乐之城》之类口碑甚好、广获赞誉的电影,确实具有高额的商业利润和一定的艺术价值[23]。然而叙事的单薄、过于裸露和明显的主线,也大大影响了这类电影的内涵与容量。相较之下,影片《无人知晓的波斯猫》尽管也是讲述音乐与梦想的故事,却显得更加醇厚与丰富,仅就影片包含的层次与叙事的支线所承载的信息量而言,该片就更加丰满与立体。(www.xing528.com)
中国大陆近年来也有不少讲述音乐与时代、音乐与梦想、音乐与人生的影片。摇滚艺人崔健导演的《蓝色骨头》,可谓是2013年影视作品中不容遗忘的一株奇葩。影片中,崔健通过将同名歌曲《蓝色骨头》分四种唱法贯穿其中,一段尘封的往事也随着唱法的变化陆续呈现出来。影片中,人们找寻自我与理想、爱情与音乐,也在当下的每一个时空中感受到时代所给予的那种无法兼容的矛盾与纠结[24]。崔健的《蓝色骨头》上映后,许多网络评论都认为崔健将该片拍成了谁也看不懂的意识流[25]。影片《蓝色骨头》借助摇滚这个叙事元素,将母亲和父亲纠结的爱情故事以及母亲对于爱情和音乐的执着呈现出来。该片不仅内容丰富、立体,叙事线索清晰,还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影片《蓝色骨头》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将时代的变迁、两代人命运的起伏以及对于音乐一贯的坚守,贯穿在音乐之中。这种解构时间线的叙事方式,使得影片充满了后现代艺术的特征以及张扬自我的个性。音乐和电影总是不能分离的艺术,甚至导演往往也具有音乐爱好者的第二个身份。巴赫曼·戈巴迪就曾坦言自己非常喜欢库尔德族音乐,并且还会演奏库尔德族乐器。对于音乐的热爱,使得巴赫曼·戈巴迪分别创作了《栗色伊拉克》《半月交响曲》和《无人知晓的波斯猫》三部影片,这三部影片尽管都围绕音乐与创作者,然而却具有迥然不同的风格和内容。
2009 年,巴赫曼第一次将目光从贫穷的库尔德族地区转入现代都市,创作了极具特色的影片《无人知晓的波斯猫》。这部通过各种电影语言描绘了伊朗都市风貌以及生活百态的影片,不仅对巴赫曼·戈巴迪后来电影风格与格局的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为戈巴迪以后拿捏不同题材的电影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影片《栗色伊拉克》和《半月交响曲》依然反映了巴赫曼·戈巴迪对于库尔德族音乐与库尔德人的关注,那么影片《无人知晓的波斯猫》则进一步开阔了巴赫曼·戈巴迪的创作范围,使巴赫曼·戈巴迪具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和胸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