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大多数伊朗导演一样,贾法·帕纳西早期的影片也是取材于儿童故事,并通过儿童的视角展示伊朗社会的风貌。贾法于1995 年拍摄的影片《白气球》就是一部典型的伊朗儿童电影。影片《白气球》的叙事模式是伊朗儿童电影经典的“遇到难题——解决难题”模式。故事以小女孩娜西亚遇到的问题为主线,将小女孩想在新年来临之际获得一条四条鳍的、白白胖胖的金鱼的愿望呈现得波折而真实。影片一开始,家庭清贫的小女孩娜西亚就吵着问妈妈要一条金鱼,然而妈妈却始终不肯答应。在兄妹俩的共同央求和软磨硬泡之下,妈妈最终答应将仅有的五百元钱给了她。拿到钱的小女孩,愉快地奔向街角的金鱼店,并计划买回自己心仪的金鱼,然而,如果故事构建得如此顺利,则不能呈现伊朗儿童电影的典型叙事模式。于是,在路途中,小女孩遇见了精彩的耍蛇表演,并差一点被耍蛇人骗走仅有的五百元钱。躲过了耍蛇人的小女孩,却不经意间将五百元掉入了下水道。但是,所幸的是小女孩在卖气球的阿富汗小男孩的帮助下,最终取回了不慎掉入下水道的钱。这样一波三折的叙事情节,一方面丰富了故事本身,另一方面也承袭了伊朗传统儿童电影的叙事模式。
影片《白气球》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儿童片,通过娜西亚兄妹俩买金鱼的过程,折射出伊朗社会的人情百态。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城市,却和以乡村为背景的阿巴斯的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白气球》中成人世界的冷漠和孩子们的执着形成强烈的对比,孩子们只有通过自己才可以解决问题,成年人都忙着自己的事情,甚至还有人想方设法骗走孩子的钱。最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是另一个比他们更贫困和可怜的阿富汗男孩。在整个影片中,阿富汗男孩是最弱势、最需要帮助的人群的代表。他们远离故土,流离失所,在异国他乡过着艰难的生活,没有“身份证”,没有任何公民权利,甚至无法上学接受教育。小小年纪,就要出来赚钱养家糊口,但恰恰是“卑贱者最高贵”,只有这个来自社会弱势群体的阿富汗男孩,才是真正乐于助人的人,也只有他,用自己的两个气球换来了口香糖,帮小兄妹找回了丢失的钱。最后,娜西亚终于心满意足地实现了她的新年愿望。
与影片《白气球》形成不同效果的是帕纳西的第二部儿童电影《谁能带我回家》。该片在电影内容上类似于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讲述的都是孩子与寻找的主题。但是,帕纳西在他的电影中颇具创意地将一个故事分成两段。影片开始讲述了小女孩米娜放学后未等到她的妈妈,决定自己回家。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厌倦的米娜突然对剧组宣布放弃拍摄。然而,发现麦克风仍在米娜身上的帕纳西决定继续悄悄拍摄米娜的归家之路。于是,一部剧情电影转变为纪录电影。在后半部电影中,携带麦克风而浑然不觉的米娜成为一个角色摄影机,她在德黑兰的街道上穿梭,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极大地拓展了电影的影像和声音的范围。与此同时,米娜作为摄像机的非目的性城市漫游更是将众多与该片无关的人纳入文本空间中。影片《谁能带我回家》的前后两部分互为镜像,通过将虚构的戏剧情节和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巧妙地拼接在一起,使观众得以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中,去发现生活的真实本质。
影片《白气球》和《谁能带我回家》都是贾法·帕纳西早期创作的儿童电影,从两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基本还是沿用了阿巴斯经典儿童电影的叙事模式,这样的叙事结构在今天看来,确实略显匠气,并未真正形成帕纳西个人化的风格。(www.xing528.com)
经典儿童电影的叙事模式虽然使得贾法·帕纳西尝到了甜头,然而帕纳西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断地开拓其电影的选题,并以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的视角批判伊朗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阴暗面。贾法·帕纳西于2000年拍摄的影片《生命的圆圈》,可以说是帕纳西创作生涯最重要的节点和分水岭。从影片《生命的圆圈》之后,贾法·帕纳西相继于2003 年创作了影片《深红的金子》,2006年创作了影片《越位》(又名《越位女球迷》)。贾法·帕纳西于2000 年之后创作的三部影片,不仅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更是将矛头直对伊朗现行的宗教与社会制度。通过对几位不同的女囚的生活状态的展示,饱含深情地将女性在男权、宗教、家庭中所受到的压力与困境真实地展现出来。也正是由于贾法·帕纳西这种犀利的视角,使得伊朗当局于2009 年7 月将参加示威游行活动的贾法·帕纳西逮捕[8]。随后,帕纳西因参加反对伊朗政府的宣传活动被正式起诉,在审判中,帕纳西被处以六年监禁的严厉刑罚,并被剥夺20 年社会权利,这其中就包括拍电影的权利[9]。
贾法·帕纳西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始于影片《这不是一部电影》,该片创作于帕纳西等待终审期间。影片以纪实化的手法与风格,呈现了帕纳西等待终审期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此后,贾法·帕纳西相继创作了影片《闭幕》《出租车》和《三张面孔》。影片《闭幕》讲述了一个不知名作家将自己隔绝于海边别墅后,“本我”“自我”和“压抑人格”之间互相影响和纠葛的故事。影片《出租车》则是一部由帕纳西自编、自导、自演的伊朗公路电影。影片《三张面孔》则通过三位女性的故事,反映了不同时代里女性的不同境遇与困境。
回顾贾法·帕纳西电影创作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帕纳西早期的电影受到了阿巴斯深刻的影响,这既使得刚出道的新手一炮而红,也使得帕纳西保留了阿巴斯电影过多的痕迹。而真正使帕纳西拥有自己独立的艺术特征与品格的阶段,则是帕纳西创作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帕纳西以犀利的眼光、明锐的视角以及扎实的专业功底,创作了伊朗电影史上具有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的电影。同一时期,帕纳西也以知识分子饱含关切的悲悯之心,深刻地思考了伊朗社会的种种弊病,并创作完成了一批代表作。帕纳西创作的第三阶段,由于受到当局的限制,则将关注的视点转向自身,从而思考自己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