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朗众多的电影导演中,马基德·马基迪毫无疑问是最擅长处理儿童题材的电影导演。他总是可以在伊朗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之下,游刃有余地呈现儿童世界的单纯和美好。而更为重要的是,马基德的儿童电影并不仅仅止于儿童的天真和单纯,相反,马基德·马基迪总是可以在儿童和成人之间找到某种映射,使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的场域,形成某种关联。这种关联所产生的效果,则是将儿童世界背后的现实生活通过隐喻和互文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儿童电影中,主体必然与孩子有关。将孩子作为叙事的对象,并将其自身的欲望和行动作为叙事的全部,这样的经典故事模式,往往是大多数伊朗导演的首选。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和贾法·帕纳西的影片《白气球》,都是沿用了伊朗经典儿童电影的叙事模式。但马基德·马基迪的儿童电影则不同,他的作品是以“家庭为背景,探讨亲情、血缘关系中的那份沉重与甜美”[8],也就是说,在马基德的大多数作品中,孩子的世界并未占据所有内容,而是与成人世界共同融合在影片里,在成人世界中,主体往往是家庭的男性家长。孩子与父亲作为影片结构中互相依赖的要素在马基德的电影中尤为引人关注。
如影片《继父》,通过少年莫罗拉和他的警察继父从对抗到彼此接纳的故事,展现了一种超越血缘的爱。在影片中,父亲不幸离世后的莫罗拉,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然而,当他带着打工赚来的钱,高高兴兴地回家探望母亲和妹妹时,却意外地发现,寡居的母亲已经和一名警察再婚了。莫罗拉一时无法接受,便想尽一切办法排挤这位善良的继父,甚至偷走了他的枪,离家出走。然而,在这些看似幼稚、鲁莽的行为背后,是莫罗拉对于母亲和妹妹深厚的爱。莫罗拉出于孩子的本能,害怕继父这个外人夺走自己的家人,于是对继父产生了抵抗和仇视的情绪。但其实继父是一个善良忠厚的男人,因为没有生育能力被妻子抛弃的他娶了莫罗拉的寡母后,对莫罗拉的三个妹妹视如己出,非常疼爱,甚至对于外出打工的莫罗拉也非常挂念。但由于对亲生父亲的怀念和对继父介入自己家庭的憎恶,莫罗拉一开始并没有接纳继父,反而偷走了他的枪。就在继父“追捕”莫罗拉穿越沙漠的过程中,莫罗拉终于感受到了继父的温暖,并最终接纳了继父。影片《继父》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将成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联通起来,把父子间由抵触到彼此接纳的情感变化细腻地呈现出来,使得该片极具煽情效果。
同样是讲述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故事,影片《麻雀之歌》则是通过父子俩不同的努力与奋斗,来展现他们对于家人共同的爱与关怀。父亲卡林靠在鸵鸟养殖场打工赚钱,儿子则和一帮年纪相仿的孩子梦想着清理干净泥塘,然后通过养金鱼赚钱变为百万富翁。然而父子俩想赚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听力障碍的女儿(姐姐)在考试前弄丢了助听器。本想跟老板预支工资给女儿买助听器的卡林,因为工作的疏忽弄丢了一只鸵鸟而遭到老板的辞退。丢了工作的卡林本想着进城给女儿修助听器,可是开摩托车的他被人当成载客摩托车手从而意外地获得了一份谋生的工作。本想着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家人的生活慢慢得到改善,可是一次意外受伤,使得家庭的境遇再一次恶化,同时儿子努力养金鱼的梦想也失败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那只丢失的鸵鸟回来了,卡林也重新获得了原本的工作。影片虽然以父子俩的努力双双失败而告终,但流淌在家人之间的温情却久久留在观众心中。影片《麻雀之歌》通过孩子的故事、平民的视角,展现了伊朗社会中现实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令人揪心的贫困与无奈,就如同影片《天堂的孩子》中孩子们微薄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一样痛苦。(www.xing528.com)
作为儿童电影创作的大师,马基德·马基迪从来不会只止步于讲述孩子们之间简单的问题与困境,而是通过孩子们的困境展现出他们背后真实的人情冷暖与社会现实。影片《天堂的孩子》讲述了生活贫困的小男孩阿里不慎丢失了妹妹仅有的鞋子,为了避免父母的惩罚,也为了不给贫穷的父母增加额外负担,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两人互换穿一双鞋子上学。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刻画了人性的温暖,也通过两个孩子的经历,体现了人们在贫穷中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片试图通过孩子的故事与视角,体现穷人尽管物质贫乏,但他们却拥有物质和金钱都无法换来的善良、宽厚及彼此关爱、体谅等人性的光芒。因此影片《天堂的孩子》并不是一部普通的儿童电影,它表现了一种伊斯兰文化体系内的人文精神。导演通过一对困境中的小兄妹和一双普通的小鞋子,将伊斯兰文化体系中质朴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对伊斯兰文化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
翻阅伊朗电影史,我们发现伊朗有关儿童的电影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作为叙事主角的孩子们往往来自有问题的家庭,他们往往是处于贫穷、孤儿、孤独、被遗弃等悲惨境遇之中,很少生活在舒适和优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影片《天堂的颜色》就是通过塑造盲童莫赫森的形象来折射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残酷。莫赫森天生患有视力障碍,尽管如此,乖巧善良的他,依然可以通过触摸和嗅觉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友善。放假回来的莫赫森本来可以和祖母共同享受亲情和家庭的乐趣,然而由于父亲的婚事和遭到嫌弃,他不得不被送去当木匠学徒。失去孙子的祖母,终于倒在了大雨之后,失去亲人的莫赫森,也痛苦地抚摸着粗糙的木头,等待着新的生活。祖母死后,父亲准备带走莫赫森,就在父子俩的回程中,盲童莫赫森却意外地被山洪冲走,最终死去。而在影片结尾,失去儿子的父亲,终于找回了久违的亲情,抱着儿子冰冷的尸体痛苦地呼唤。影片《天堂的颜色》通过塑造儿童和成人的对立形象,来展现儿童的善良天真和成人的冷酷无情,并由此折射出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残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