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震撼人心的故事:现象与伊朗新电影研究

震撼人心的故事:现象与伊朗新电影研究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种精神追求在影片中则被具象为一块黑板,这块黑板作为影片中最重要的道具和符号,不仅是萨米拉隐喻的物质载体,还参与影片的叙事,具有叙事的功能和意义。瘸腿少年的“坏”与吉亚的“软弱”,都是人性的阴暗、残酷和手中的权力造成的后果。直到有一天,乞讨女孩的出现使得两人的关系再次恶化。这一系列仪式化的行为之后,瘸腿少年将吉亚视为马匹,而吉亚自己也放弃了作为人的尊严,放弃了愤怒、反

震撼人心的故事:现象与伊朗新电影研究

萨米拉·玛克玛尔巴夫的电影总是具有独特的切入点,这种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得萨米拉的电影总是可以从一个小故事中折射出许多震撼人心的情感。在萨米拉的影片中,我们总是可以通过符号化的表征,来深入挖掘故事中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萨米拉的电影总是具有震撼力。如果说贾法·帕纳西是伊朗电影界的斗士和勇者,那么萨米拉则是一位表面看似平静、内心波澜汹涌的智者,贾法·帕纳西总是用犀利的眼光思考和审视伊朗社会的问题,而萨米拉更习惯用一种表征、隐喻的手法,将真相和残酷暗藏于她创作的一个个小故事之中。

影片《苹果》看似讲述了一个关于女孩、女权的故事,实际上,整部影片具有强烈的社会隐喻性,而这种隐喻正是通过符号化的手法展现和表达的。影片中那位虔诚的父亲,正是代表着那种如父如君般统治着整个伊朗社会的保守、专制的传统势力,而那对被囚禁的孪生姐妹,既可以视为被保守、专制的传统势力所禁锢的伊朗妇女,也可以视为在封闭、狭隘的氛围中,几乎与现代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相隔绝的民众。影片《苹果》中,孪生姐妹被从家里解放出来,在街道上散步的情节,既隐喻着伊朗女性从传统、保守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并融入社会的状态,也隐喻着整个伊朗社会如果摆脱禁锢,将和这对孪生姐妹一样,很快融入国际社会之中。而影片中出现的小男孩和他用来挑逗孪生姐妹的苹果,则象征着存在于每一个伊朗女性,甚至是伊朗民众心里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如同影片中姐妹俩努力抢苹果的镜头一样,尽管幸福很难得到,但她们还是努力争取。影片《苹果》可以说既隐喻了伊朗女性的命运,也隐喻了民族的命运。

萨米拉的另一部影片《黑板》,则更进一步承袭和发展了萨米拉电影隐喻的手法和功能。该片的灵感来源于她和父亲在库尔德地区的一次旅行,影片通过讲述边境线上库尔德教师的故事,试图思考极端条件下精神世界和物质需求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精神追求在影片中则被具象为一块黑板,这块黑板作为影片中最重要的道具和符号,不仅是萨米拉隐喻的物质载体,还参与影片的叙事,具有叙事的功能和意义。影片中,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者,那些背负着黑板四处奔走的教师,几乎找不到愿意学习的学生。而一路上,黑板传播知识的精神功能也逐渐被它的物质功能所替代,黑板被当作绑腿的夹板、聘礼、避难的盾牌、放置病人的担架等。所有的这些情节,都是萨米拉为黑板这个知识的具象的物质载体,所做的隐喻和象征。黑板作为传递知识的工具,在这片饱受灾难、贫瘠的土地上变成了无用的奢侈品,而它的物质功能则被一步步放大,导演这样的隐喻,正是说明了在极端贫困和战争的威胁下,知识文化等精神性的食粮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人们都忙于考虑如何逃离苦难而生存下来,生存成为他们生活中唯一的目标,似乎没有人会对黑板上的文字或者数字产生任何兴趣。唯一愿意用半块面包作为报酬学习书写自己名字的少年,也在突如其来的枪杀中丢掉了性命。影片用一种悲悯的态度关照着这些在战乱和苦难中挣扎的芸芸众生,努力在他们物质和精神都极端贫瘠的、荒漠般的生活状态中,挖掘出隐藏的人性之光和诗意之美。

而那个被当作苦力行走在边境线上的少年,在极端危险和疲惫的跋涉中,仍然愿意用半块面包作为报酬,来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因为一旦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他具有了作为个体的、特殊的生存意义,也体现了他试图摆脱蝼蚁般的生存状态,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迹的强烈愿望。于是那位少年在辛苦奔走的途中执着地学习如何阅读、书写自己名字的场景具有了一种超越贫瘠的生活之上的诗意之美。同时,在这个平凡的举动中,也蕴含着导演对个体和生命的尊敬,以及深厚的人文主义关怀。而那位倔强的、坚持书写自己名字的少年则隐喻了在极端条件下仍然试图追求一种高阶生命价值和尊严的精神。

影片《背马鞍的男孩》是萨米拉最具表现力和隐喻功能的影片,也是一部残酷甚至可怕的影片。该片用一个异化的主题,展现了人性的阴暗与残酷,与此同时,从瘸腿少年和低智少年吉亚的关系中,挖掘出权力对人的异化作用。在影片中,处于雇佣关系的瘸腿少年和低智少年吉亚,一个认为自己是雇主,无限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压迫、凌辱对方,而另一个则认同了自己被奴役的地位。这种关系在影片后半段彻底失衡,使用权力的一方成为冷酷心肠的恶魔,而屈从权力的一方则放弃了做“人”的资格,甘愿成为没有思想、不知反抗的牲畜。瘸腿少年的“坏”与吉亚的“软弱”,都是人性的阴暗、残酷和手中的权力造成的后果。影片以一种戏剧化,甚至荒诞化的方式,将这种丑陋用一个极端残酷的故事呈现出来,使人感到触目惊心。影片《背马鞍的男孩》通过瘸腿少年和低智少年吉亚之间的故事,用一种极端残酷的方式隐喻出极权的暴力可以使人性彻底丧失,从而退化、屈从为动物

影片《背马鞍的男孩》用一种戏剧化、荒诞化的方式假设了人性丧失后沦为牲畜的可悲状态,那么如果换一种可能性,影片中的吉亚若要离开瘸腿少年,瘸腿少年是根本没有办法留住他的。吉亚有强健的身体,他完全可以找其他工作来养活自己。倘若吉亚不愿意,瘸腿少年也无法将他出租给别人,收取租金。是吉亚自己的软弱和顺从,助长了瘸腿少年的残忍,致使他将自私、阴暗的人性发挥到极致。影片用一种极端对比的方式,将瘸腿少年和吉亚设定成二元对立的两边,并让吉亚首先低头,从精神上将自己变为一匹马、一头牲畜,任其辱骂,麻木不仁,也不知反抗。萨米拉正是企图用瘸腿少年和吉亚的故事,呈现一个残酷的真相:没有反抗的极权最终将使人沦为牲畜。

尽管影片中的吉亚也曾愤怒地指责瘸腿少年,甚至准备离开他;瘸腿少年也并非一直都在恶毒地虐待吉亚,他也曾明白自己残缺的身体离不开吉亚的帮助。曾经一度,两个人消除了隔阂,一起快乐地跳舞,一起泡澡,互相诉说自己的心事,似乎还成了好朋友。直到有一天,乞讨女孩的出现使得两人的关系再次恶化。终于,吉亚彻底屈从于瘸腿少年,而瘸腿少年也将吉亚当作自己的坐骑出租,收取租金,给他套上马鞍,在他的脚掌上钉上铁蹄,将他关在马厩里吃草,甚至给他套上马头形状的头套。这一系列仪式化的行为之后,瘸腿少年将吉亚视为马匹,而吉亚自己也放弃了作为人的尊严,放弃了愤怒、反抗和爱的权力,心甘情愿地沦为牲畜。而另一边,瘸腿少年则用租金引诱乞讨少女出卖自己的爱和身体。在影片的结尾部分,有一个明显的性暗示的情节,瘸腿少年跟在乞讨少女身后,进入一间房间,房门关上。该片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将本该朦胧的初恋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影片《背马鞍的男孩》是一个极端残酷甚至冷漠的故事,但萨米拉始终坚持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人的故事,它有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阿富汗只是许多地方中的一个。在影片中萨米拉运用大量隐喻的方式,将人性的丑陋刻画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萨米拉电影的思想性和批判意识是非常明显的。导演萨米拉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这个残酷的故事,然而这并不能说萨米拉的电影是阴郁的,相反则说明萨米拉电影具有明显的作者电影的特征和独特的人文关怀。

【注释】
(www.xing528.com)

[1]刘粤园:《伊朗“极简主义”电影浅析——以萨米拉影片为例》,载《电视指南》,2017年第8期。

[2]郭莉:《伊朗马克马巴夫家族女导演创作研究》,载《美与时代》,2016年第5期。

[3]顾琳:《析“沙漠玫瑰”萨米拉的纪实电影风格》,载《电影文学》,2010年第13期。

[4]马宁:《囚禁中的“苹果”——解读伊朗电影〈苹果〉中的多重“苹果”》,载《电影文学》,2007年第11期。

[5]马宁:《囚禁中的“苹果”——解读伊朗电影〈苹果〉中的多重“苹果”》,载《电影文学》,2007年第11期。

[6]陈姝:《镜像:自我身份的确认——评伊朗电影〈苹果〉》,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7]毛霞:《后殖民主义理论视野下的伊朗电影〈黑板〉》,载《电影评介》,2010年第8期。

[8]张爱民:《残酷与爱的双向书写——〈背马鞍的男孩〉评析》,载《名作欣赏》,2011年第1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