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森·玛克玛尔巴夫是一位不断寻求突破,以求在艺术上得以继续提升和精进的电影导演。纵观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从影生涯,我们可以发现他具有多种身份并试图把每一种身份演绎到极致。玛克玛尔巴夫是作家、教育家、导演,他至今已出版了28本著作,开办了集电影学校与制作公司为一体的“玛克玛尔巴夫电影之家”,并拍摄完成了不少优秀的电影。可能是因为莫森·玛克玛尔巴夫多样的身份与追求,使得他的电影总是在不断地尝试与进步。这种不断变化的特点,呈现在电影里则表现为对于电影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断尝试和拓展。
从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从影的横向坐标来看,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和创作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不同的阶段,既是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是他不断成长、不断思考的四个阶段。
按照作品形成的时间和作品的内容以及艺术表现手法来划分,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从影的第一阶段大致是从1982—1985年,也就是从莫森的处女作《纳叔的忏悔》到影片《抵抗》。这一时期,莫森一共拍摄了四部较有影响力的影片,包括《纳叔的忏悔》《双目失明》《逃离恶魔岛》和《抵抗》。莫森·玛克玛尔巴夫这一阶段的影片,不仅深深地打上了他个人早年经历的烙印,还充满了说教色彩。这一时期的影片不是用来宣扬他的道德观念,就是用来宣扬他的政治理念。他的第一部作品《纳叔的忏悔》,就是用来宣扬道德观念的,影片通过银行家洛浦特·阿里·汗死而复生的故事,教导大家应该怎样善待他人,如何尊重生活和生命。影片《抵抗》则是以怀有“异端”思想的士兵维伦为主角,以他被捕入狱的经历为主线,反映导演反法西斯主义的精神。这一时期的电影,因为充斥着过于浓重的说教色彩并且缺少必要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使得莫森·玛克玛尔巴夫受到了许多人的诟病和攻击。除此之外,他的对手还认为他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和专业的影视教育,讽刺他的电影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然而,所有打压和攻击,不仅没有使玛克玛尔巴夫湮没于人潮,反而使他的名声不断提升。伊朗著名的电影学者哈米德·达巴什曾经在《注定死亡:早期的玛克玛尔巴夫》一文中指出,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影片《纳叔的忏悔》,从头至尾都充满了说教和布道。他的电影剧本《正当理由》(1981)、《城中城》(1982)和《其他人的死亡》(1982),也都是些近乎直白的说教,乏味至极。不过达巴什认为,在这些乏味陈腐的电影深处,在这种空虚的虔诚中,正酝酿着新的事物,那就是莫森经久不息的思考。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创造性是在不断的实践之中,通过认真艰苦的思考得来的[4]。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从影的第二阶段,主要拍摄了影片《小贩》《骑单车的人》和《受祝福的婚礼》。这一时期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电影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这不仅使得他一跃进入国际电影节的大门,还使得他在伊朗国内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是由于影片《小贩》和《受祝福的婚礼》在伊朗国内遭到非议,伊朗的官方电影机构“法拉比”生怕受到牵连,不敢以官方的名义将这两部作品送去参加电影节,因此导致影片《小贩》和《受祝福的婚礼》无法引起国际影坛的关注。但是影片《骑单车的人》被送去参加了国际电影节,获得了1989 年意大利Rimini 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和1991 年美国夏威夷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由于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小贩》和《受祝福的婚礼》两部影片充满了过于直白甚至残酷的现实写照,这也直接导致伊朗当局不得不限制它们的发行和上映安排。影片《小贩》讲述了发生在现代德黑兰贫民窟中的三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通过故事折射出人生中粗粝残酷的一面。该片中涉及的残障婴儿、具有精神病倾向的人,以及粗暴的罪犯,都是被主流伊朗社会所遗弃和排斥的边缘人群。这样的人物设定,也注定了这部影片在伊朗国内被禁的命运。而影片《受祝福的婚礼》同样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对于伊朗社会的婚嫁观念进行了直白的呈现与思考。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从影的第三阶段,主要拍摄了影片《恋爱时刻》《扎亚德路之夜》《很久以前,电影》(又名《伊朗电影往事》)和《演员》。这一时期,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多元化和复杂化,并非只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简单设定,人物身上充满了立体而丰富的情感。影片《恋爱时刻》中三个不同婚外恋情故事的主人公歌扎尔,影片《扎亚德路之夜》中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大学教授,影片《很久以前,电影》中卡札尔王朝的国王,影片《演员》中不得不出演商业电影的演员,这些多元而丰富的人物形象,不仅使得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影片充满了戏剧张力,还使得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质的飞跃。
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从影的第四阶段,主要拍摄了影片《电影万岁》《编织爱情的草原》《无知时刻》《万籁俱寂》《坎大哈》《性与哲学》《蚂蚁的尖叫》和《踏雪归人》等。这一时期,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作品变得更加成熟与完善,影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从影片《电影万岁》开始,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电影在艺术性上已日臻完善,在内涵和主题性上,他对于这个世界、对于人性的思考也已经变得成熟而多样化。正如莫森·玛克玛尔巴夫自己宣称的那样:“我依旧相信真主,但我对于真主的理解已经改变了,变得更加开阔[5]。”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特别要提到的是那部带着些许莫森自传色彩的影片《无知时刻》。该片未必是莫森·玛克玛尔巴夫从影生涯中最伟大的作品,但对于了解莫森及他的电影作品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透过该片的三个故事层面,我们可以看到20 年来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心路历程。少年时期,他充满了纯真却又偏执的理想和激情,因此,才会选择铤而走险,选择改变了自己和他人命运的“无知时刻”。20年后,已成为国际知名导演的莫森,回首往事,感慨万分。在他看来,对懵懂岁月最大的反思与内疚是当年刺杀警察的偏激行为。这一时期的莫森早已改变了当初偏激的思想,开始尊重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他不愿再看到流血和杀戮,并意识到甘地的伟大,发自内心地推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实上,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从影生涯,正是对甘地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文化实践。他放弃了流血的暴力革命,试图用电影的形式改变人们的思想,改变整个社会。正是因为怀有这样的思想,莫森·玛克玛尔巴夫这一时期的电影才开始对社会、政治、文化以及人性展开更为深入和广泛的思考。
在生活中成长,并将自己成长、成熟的感悟渗透于电影创作之中,是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电影不断精进和提升的原动力,也是莫森电影缪斯不竭的重要原因。在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撷取不同的艺术理念与电影主题,是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电影一直求新求变的重要手段。观看莫森的电影,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导演宽广的视野与胸襟,还可以体会到一个电影人由青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www.xing528.com)
【注释】
[1]赵艳:《马克马尔巴夫家族:自办电影学校》,载《电影》,2011年第10期。
[2]江晓雯:《伊朗新电影导演研究》,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2011 年版,第74页。
[3]〔美〕Hamid Dabashi,Close up Iranian Cinema:Past,Present and Future,verso,2001.
[4]〔美〕Richard Tapper,The New Iranian Cinema:Politics,Representation and Identity,London;New York:I.B.Tauris Publishers,2002.
[5]〔美〕Hamid Dabashi,Close up Iranian Cinema:Past,Present and Future,verso,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