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成果:伊朗新电影及导演的代际划定与群体简介

研究成果:伊朗新电影及导演的代际划定与群体简介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导演们出生、创作及活跃的主要时间段,人们习惯上将伊朗电影导演划分为四代。第一代导演是1979 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进行创作并产生影响的导演们。正是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才使得梅赫朱依日后不但成为伊朗影史上著名的电影导演和编剧,还担当杂志主编和哲学类书籍的翻译者。这部拙劣的伊朗007电影,不仅在票房上惨遭失败,也是梅赫朱依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研究成果:伊朗新电影及导演的代际划定与群体简介

对导演进行代际划分的依据,不仅仅是创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更重要的是梳理在共同的时间节点内,他们创作出的作品及其内核与影响。由于相同的成长年代,使得同一代际的导演们可能具有共通的年代背景和相似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他们的作品形成某种文化现象。根据导演们出生、创作及活跃的主要时间段,人们习惯上将伊朗电影导演划分为四代。

第一代导演是1979 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进行创作并产生影响的导演们。这其中,尤以达鲁西·梅赫朱依为代表人物。达鲁西·梅赫朱依是伊朗新浪潮电影的先驱者,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电影导演。1939 年出生的梅赫朱依,从小便沉迷于音乐和绘画,他不仅喜欢弹奏钢琴和桑图尔琴,还喜欢各种风格的绘画艺术。正是对于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才使得梅赫朱依日后不但成为伊朗影史上著名的电影导演和编剧,还担当杂志主编和哲学类书籍的翻译者。也正是多才多艺的特质和对于各种艺术门类的热爱,才使得梅赫朱依的电影呈现出风格不同、题材各异的特点。作为和莫森·玛克玛尔巴夫、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齐名的伊朗电影三巨头,梅赫朱依尝试了各种类型的电影,即便在进入60 岁以后,他依然保持着一年拍摄一部电影的老习惯。

梅赫朱依作为早期留学海外并系统接受西方电影教育的伊朗籍导演,在电影创作方面深受新现实主义电影和美国电影文化的影响。梅赫朱依于1966年拍摄的第一部影片《钻石33》,就是一部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伊朗版詹姆士·邦德类型电影。这部拙劣的伊朗007电影,不仅在票房上惨遭失败,也是梅赫朱依最具争议性的作品。在梅赫朱依后来的采访中,他曾提到影片《钻石33》失败的原因。他承认缺少经验和一味地接受投资方的条件,是导致影片失利的重要因素。同时为了能够和长达三个小时的印度影片《桑格姆》竞争,这部电影足足有两个半小时。这是一部充斥着暴力、愚蠢的两个半小时的詹姆士·邦德类型电影[1]

继影片《钻石33》后,梅赫朱依又于1969 年拍摄了第二部影片《奶牛》。该片改编自歌赫拉姆·侯赛因·赛义德的小说《巴雅尔的送葬者》,并由当时的伊朗文化艺术部门担任制片。该片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讲述了一个贫瘠小山村的农民哈桑在失去自己的奶牛后,承受不了打击并将自己幻想成奶牛而落水身亡的故事。影片《奶牛》的主题酷似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小职员格里高利·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令全家人厌恶的大甲虫。尽管格里高利依然具有人类情感与心理,但却失去了人形,在多次试图和亲人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而影片《奶牛》在情节设置上则和《变形记》有着某种相似性,哈桑在失去奶牛后尽管还保留人形,但却在心理上异化为奶牛。由此可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于达鲁西·梅赫朱依早期的电影创作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影片《奶牛》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德·西卡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哈桑在失去唯一的财富来源奶牛后,异化成为奶牛,而里奇因为赖以生存的自行车失窃,沦落为小偷。事实上,达鲁西·梅赫朱依也曾多次提到自己是受到新现实主义大师德·西卡的名作《偷自行车的人》影响,才想成为一个导演的。翻阅伊朗电影的历史,可以发现达鲁西·梅赫朱依的影片《奶牛》,不仅是伊朗新浪潮电影重要的代表作品,还是梅赫朱依个人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

影片《奶牛》之后,梅赫朱依又尝试拍摄了两部剧情片《天真先生》和《邮差》。影片《天真先生》讲述了从乡下来德黑兰的农夫想要挑选妻子,但却爱上一个妓女的故事。农夫在婚纱店遇到了妓女米赫莉,并爱上了她。然而,米赫莉并不打算结束原有的生活方式,天真先生只好沮丧地回到了乡下。梅赫朱依1970 年拍摄的影片《邮差》则讲述了一个叫塔格西的邮差在发现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地主的侄子——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发生私情后,杀死妻子并发疯的故事。该片不仅在国际电影节上备受青睐,甚至有评论称赞“《邮差》是一部在对白、摄影和导演上都很完美的影片,梅赫朱依是一位并不追求任何一种特定风格的,有主见的导演[2]”。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梅赫朱依开始关注伊朗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女性群体。他于1990 年和1998 年分别拍摄了影片《大月》和《梨子树》。两部影片都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并且都反映了男性知识分子面对中年危机时焦虑的情绪和迷茫的精神世界。导演企图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并透过他们的困境,折射出当代伊朗人的需求和失落、社会道德和个人精神追求之间的差异、物质化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信仰之间的对抗。尽管两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相近,但是《大月》和《梨子树》却具有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和节奏。如果说《大月》讲述的是一个抑郁而绝望的故事,那么,《梨子树》讲述的则是一个略带惆怅却又舒缓平和的故事。影片《大月》的主人公面对困境濒临崩溃,最终走向癫狂和死亡,而《梨子树》中的主人公在审视完自己的人生后,终于从过往和现实的交替中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如果说《大月》中的哈米德始于焦虑,止于绝望;那么,《梨子树》中的马哈茂德则同样始于焦虑,但却止于宁静

除此之外,梅赫朱依还于20 世纪90 年代分别拍摄了女性电影《班奴》《莎拉》和《蕾拉》(又译为《女人花》)。梅赫朱依1992年拍摄的影片《班奴》是他的第一部女性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另类的影片。在片中,女主人公遵循宗教教义,善待贫穷的邻居,却不料邻居不但不知感恩,反而鸠占鹊巢,对其进行了恶意的攻击。这部电影很像布努艾尔的影片《维莉蒂安娜》,纯洁的修女维莉蒂安娜对穷人和恶人进行救赎,却发现人性中的恶远比她想象中要可怕得多。影片《班奴》围绕“人性中的恶是否能被善所救赎”展开思考,从而将宗教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展现给众人,引发人们的思考。在《班奴》之后,梅赫朱依拍摄了影片《莎拉》,这部影片是以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为原型创作的,带有明显的女权色彩。在影片《莎拉》之后,梅赫朱依又拍摄了影片《蕾拉》,该片改编自伊朗作家马哈纳兹·安沙里亚的小说。该片讲述了一位名叫蕾拉的女子在传统的宗法观念与爱情之间的痛苦抉择。(www.xing528.com)

进入21世纪以来,梅赫朱依又拍摄了《混合》(2000)、《岛的故事》(又名《表哥丢失了》)(2000)、《一条活路》(2002)、《宾馆和母亲》(2004)、《Fereshteh 和Farsh》(2006)、《德黑兰,德黑兰》(2010)等一系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影片。

伊朗电影的第二代导演主要于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进行创作,以莫森·玛克玛尔巴夫和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为代表人物。

伊朗电影的第三代导演是将伊朗儿童电影打造为黄金品牌的一代导演。他们中的佼佼者包括马基德·马基迪和贾法·帕纳西。

伊朗电影的第四代导演则以萨米拉·玛克玛尔巴夫、巴赫曼·戈巴迪和阿斯哈·法哈蒂为代表。

上述这些著名的伊朗电影导演及他们的作品,都将在本书后续的章节进行逐一介绍,本章暂不做介绍。

纵观伊朗影坛的四代导演,我们可以发现,相同代际的导演,作品会呈现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风格特征,而不同代际的导演,作品则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选题和内容上。相较于前三代电影导演,第四代导演的作品无论是影片题材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被进一步拓展。第四代电影导演的作品将更多地呈现出个人化的调性和气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