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每戡(1907.6.30—1980.2.13),幼名国清,学名董华,化名杨大元、杨每戡,笔名每戡、戈力士、丐丐。以每戡行世。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潘桥乡横屿头村(今属温州市瓯海区潘桥镇)一个地主家庭,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和戏曲史研究专家。他的十七世祖是明代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1913年入村私塾念书。1916年父亲去世,靠母亲独力抚养。1921年入温州教会艺文中学读书。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同年由瞿秋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因奉命回温州重建党组织,被国民党政府通缉。1928年底赴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院专攻戏剧。1929年任教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1930年赴济南省立高中教书。同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进步戏剧活动。1931年因创作话剧《C夫人肖像》一举成名。1932年任上海公学讲师。1933年与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演员胡丽(后改名胡蒂子)结婚。1934年再度赴日本避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长沙、武汉、桂林、成都、贵阳积极投身各种戏剧活动,宣传抗战,一度形成很大影响。1943年在内迁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中文系任教,自此精力主要放在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1945年后分别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上海大夏大学和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教,还兼任过商务印书馆编审。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大学教授,兼任省文化局戏改会副主任。1953年转入中山大学。1957年因为披肝沥胆、放口直言,夫妻双双被打成右派。1958年带着夫人迁居湖南长沙。1979年重返中山大学,同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并被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编委。1980年2月13日因肺心病在广州中山医院附属第二医院病逝。享年73岁。
作为20世纪杰出的中国戏剧史学家,董每戡受温州戏剧演出浓厚风气的濡染,从小就特别喜欢看地方戏。但他与戏剧结缘却开始于话剧创作。20世纪二、三、四十年代创作、译编了《南京路之血》、《频伽》、《给我们需要的》、《C夫人肖像》、《饥饿线上》、《夜》、《黑暗中的人》、《血液出卖者》、《敌》、《保卫领空》、《未死的人》、《被击落的武士道》、《悔罪男》、《该为谁做工》、《典妻》、《新女店主》、《天罗地网》、《悭吝人》、《女店主》、《神鹰第一曲》、《孪生弟兄》、《俘虏》、《孤岛夜曲》、《最后的吼声》、《秦淮星火》、《杜玉梅》等20多部话剧作品。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戏剧史和戏剧理论的研究,毕生先后撰写了《中国戏剧简史》(1949)、《戏剧的欣赏和创作》(1951)、《说剧》(1951)、《〈琵琶记〉简说》(1955)、《说剧》(1958)、《中国戏剧发展史》(1959)、《笠翁曲话论释》(1959)、《明清传奇选论》(1961)、《说剧》(1981)、《五大名剧论》(1984)等多部中国古代戏曲学著作,其中《中国戏剧发展史》、《笠翁曲话论释》、《明清传奇选论》散失。此外,还撰写了《西洋戏剧简史》(1949)、《西洋诗歌简史》(1949)、《〈三国演义〉试论》(1956),创作了大量散文、诗词、评论。他还打算撰写一部新中国戏剧史《新华铺绣录》,却未能如愿。这些创作和著述,无疑是一笔丰厚的学术遗产。1999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黄天骥、陈寿楠编《董每戡文集》(三卷本),2011年岳麓书社出版了陈寿楠、朱树人、董苗编《董每戡集》(五卷本)。与《董每戡文集》相比,《董每戡集》增收了《笠翁曲话拔萃论释》、《西洋诗歌简史》2部著作,《悔罪男》、《被击落的武士道》2部话剧以及诗歌70首、词12首、歌曲1首和书信100多篇,尤其是编者根据手稿对原著进行了全面校订,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搜集他著作最多、校勘和装帧最精的文集。除了这两部全集,2004年中山大学为纪念80周年校庆,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套“中山大学杰出人文学者文库”,其中包含了黄天骥、董上德编的《董每戡文集》(一卷本),这是他关于中国戏剧史研究的一个选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