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1898.12.19—1958.10.17),别名西谛(CT)、郭源新、落雪,祖籍福建长乐,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文献学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他出生于文风旺盛、人才辈出的浙江温州,童、少年因祖母、表舅影响迷恋读书听故事,小学受国文老师黄小泉启蒙、引导开始模仿文学创作,中学对文艺书籍更感兴趣,竟全文抄录《文心雕龙》、《古今文综》,表现出奇异的禀赋与坚韧的毅力。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读大学,在大学期间,结识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热烈向往和崇拜俄国文学,不仅兴致浓厚地阅读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英文版的小说和剧作,还大胆尝试着文学翻译。192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主编《世界文库》。自大学毕业直到抗战前夕,他发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最大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与沈雁冰先后主编《小说月报》,大加改革,使之成为文学研究会首要刊物,还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小说月报丛刊》、《文学周报社丛书》、《鉴赏丛书》,创办过《文学旬刊》、《文学月刊》、《文学季刊》,撰写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既竭力推介现代文学,又潜心钻研传统文学,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他留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以“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名义出版了第一部《鲁迅全集》,编辑了《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组成“文献同志保存会”,不惜代价地搜集和购买文献古籍,使大批善本尤其像《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未罹浩劫而获得完整保存,主编《文艺复兴》、《民主》,编撰《中国历史参考图谱》、《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满怀忧愤,甘冒危险,全身心地抢救文物和保存古籍,做了“一桩默默无闻而意义极其重大的工作”[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身兼数任,公务繁忙,主编《考古学报》、《考古通讯》,创办《文物参考资料》和文物出版社,影印宋版孤本《楚辞集注》、《楚辞图》,编辑《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古本戏曲丛刊》,标点《水浒全传》,特别重视文物制度实施与文物干部培养,积极推进中外文化交流,还制定了新中国古籍整理远景规划文学部分草案以及第一个图书分类法,对新中国文化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一生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传统文学的研究、濒危文物的抢救与散佚古籍的收集,以及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初步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1958年10月,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阿富汗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中途飞机失事,不幸遇难。(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