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洋时期: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及其局限

北洋时期: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及其局限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洋时期,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分为两个显著不同的时期:1914年~1921年;1921年~1927年。②北洋政府和清政府具有政治上的延续性,一方面清末法制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北洋政府所延续,另一方面袁世凯执政带来的和平局面使得这些法律和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10]这种两个比例偏低的局面导致北洋政府无力举办新的官办工业,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不能及时发展起来。

北洋时期: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及其局限

北洋时期,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分为两个显著不同的时期:1914年~1921年;1921年~1927年。第一个时期1914年~1921年,被称为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14年~1919年6年间,民族资本新创立企业379家,年均63家,是1895年~1913年这一时期年均建厂数的2.6倍。以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迅猛发展,火柴和烟草工业也有较大发展。民营工业的触角甚至还深入水泥、机器制造和化工领域。在上海、天津、武汉这样的工业城市外,出现了无锡这样的新兴工业城市。这一时期工业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包括:①袁世凯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使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增强。一方面北洋政府试图对财政制度进行近代化改造,简化税制,减少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收入的截留,实现了加强中央财力的目标。清朝末年,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盐税关税和厘金等项目,但是地方政府截留大宗税种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袁世凯把上述项目列为中央税,由中央征收。另一方面并举借内外债,设立交通银行等,增强了国家办大事的能力,完成了诸如收回铁路利权并兴修新的铁路的目标。1912年~1927年全国新增的4264公里铁路中,除沪杭甬铁路等少数铁路由交通部拨款外,都是借外债修筑的。[8]此外,统一了货币制度,降低了交易成本。②北洋政府和清政府具有政治上的延续性,一方面清末法制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北洋政府所延续,另一方面袁世凯执政带来的和平局面使得这些法律和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③北洋政府外交上较为理性,未再重复清末两次对外战争导致巨额赔款的局面,一方面开始雄心勃勃地废除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加入一战协约国集团,成为战胜国。这些措施恢复了政府的能力,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14年~1921年,很可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最顺利的时期。

1922年~1927年,由于结束了一战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企业卷土重来,在中国大地倾销产品,1921年前后工业投资大幅减少,很多民办工厂和公司倒闭或被外资收购,外资在中国工业中的比重上升。官办实业也由于北京政府的财政窘迫,甚少发展。另外,军阀混战,导致企业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不畅,中央政府没有权威,同时,从全国工业分布看,不同地区情况不同,东北在奉系军阀治理下,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急剧上升,以民办工业为主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工业占全国比重反而下降。这一时期,中国工业产值虽然继续上升,但是由于中国的民族工业起步不久,外国的企业在规模上、技术上就具有优势。同时,中国企业在国内需要交纳厘金税,五里一卡,十里一局,而外国企业可凭借三联单自由采购原材料和销售产品。民办煤矿的税负是官办和外资煤矿的6倍多,民办工业企业面临不公平竞争的局面,导致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工业容易陷入困境。因此这一时期的特点是:①现代工业继续有所发展;②袁世凯1916年过早去世,其增加中央财政收入等大量的国家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未能完成,其在任时大量举借的外债留给了继任者。其身后的北洋政府财政收入占GNP比重过低,1913年该比重为4.34%,1925年该比重下降到2.32%,[9]且中央可支配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到1925年仅占1/10。[10]这种两个比例偏低的局面导致北洋政府无力举办新的官办工业,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不能及时发展起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