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工业化发展历史与制度因素分析

全球工业化发展历史与制度因素分析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英国工业化的制度原因分析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英国是第一个明确主张要保护人权的国家。国王的政府不能随意对公民实施拘留和逮捕。这种人权保障机制意味着英国的国王政府与贵族或纳税人组成的议会之间达成了某种妥协,并且形成一种契约精神。这种制度由于消除了不确定性,起码锁定了最大损失,从而鼓励了冒险事业。(二)法国工业化的制度原因分析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试图向工业化过渡的欧洲大国。

全球工业化发展历史与制度因素分析

(一)英国工业化的制度原因分析

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英国在1760年~1840年之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

1.英国未能像葡萄牙和西班牙那样率先进行全球航海,使英国政府不能直接从开采金银的过程中获得收入,反而使得英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工商业分工。政府轻松地通过铸币或开采金银获得收入使得政府不会着力从工商业发展中获得税收收入,从而影响其服务工商业发展的水平。英国的工商业分工所产生的产品又通过英国1651年颁布 《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贸易中的中介作用,从而发展了英国自己的航海业,并且为英国开拓了海外市场,进一步有利于深化英国的工商业分工,加强英国工商业的世界地位。

2.英国因为远离大陆,不容易受到陆权国家的侵略,不需要高效的动员机制,不过分追求政治上的效率,反而产生了较为宽容的宪政制度和较成熟的司法制度,其制度有利于市民社会和工商业社会的产生。而且,英国地处英伦三岛,相对远离欧洲大陆,成为欧洲大陆上受到天主教排挤的新教徒的避难所。久而久之,英国不仅是一个遵守法治的国家,同时也成为新教徒云集,并注重尊重他人自由的国家。英国是欧洲最早形成包容个人首创性和在司法上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国家。

3.国王政府与议会之间的契约以及司法机关的权威性。英国是第一个明确主张要保护人权的国家。国王和地主通过 《大宪章》等政治文件达成了妥协。国王的政府不能随意对公民实施拘留和逮捕。这种保障人权,意味着对公权力的制约。这种人权保障机制意味着英国的国王政府与贵族或纳税人组成的议会之间达成了某种妥协,并且形成一种契约精神。这种以契约精神为背景的契约,是现代宪政的起源。同时,英国人相信 “法律至上”,法院法官具有很高的道德权威和专业权威,这样也造就了英国民商法制度和刑事司法体制的延续性。

虽然英国的王位继承制度,从未规定国王应该是新教徒,甚至很多时候出现天主教国王,但是英国发展出尊重宗教自由的理念,从而既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也产生了社会的宽容。工业化最早来自商人对利润的追逐,但是这种人容易受到社会周围势力的排斥,新教伦理本身就强调追逐利润的合理性,同时又强调尊重他人的个人自由,从而为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

伊丽莎白一世 (1533年~1603年)是一个新教徒。她的掌权引起天主教国家西班牙的惊恐,西班牙发动英西战争,但是以失败告终。在这时期,英国专制王权和民族国家得到巩固,资本原始积累迅速发展,初步夺取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英国工商业的发展为后来技术上的质变积累了重要物质、技术和制度基础。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之后,由于英国的王位继承法律的规定,英国进入天主教国王统治时期。英国的议会与独断的国王进行了数十年的斗争,最终以克伦威尔为领袖的议会党的胜利而告终。霍布斯曾经希望在英国出现一个开明的独裁者,但是克伦威尔的过早去世导致这种愿望未能实现,但是1689年光荣革命所达成的方案,产生了一百多年的权力平衡局面,最终导致英国最早进入工业革命。

4.英国民商法、公司法劳动法传统的形成。在欧洲大陆国家纷纷仿效罗马法的情况下,英国是唯一一个将自己习惯法形成判例法的国家。判例法的优越性尤其体现在形成具体的民法规则。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英国 《公司法》的形成。据认为,英国是最早出现公司的国家,时间是16世纪。[1]但是根据我们的进一步观察,注册制公司的出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晚,是在工业革命结束之后才形成的,标志是1844年 《合作股份公司法》的颁布。这就意味着在工业化的准备阶段,以及在工业化的时期(1760年~1840年),工业化的主要组织保障并不完全是公司制,甚至从其主要方面来看并不是公司制,工厂制的法律形式仍然是家庭经营。家庭制生产是 “16~18世纪英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2]16世纪,公司制在英国刚开始采用时,实行特许制,主要用于经营海外殖民地;18世纪,公司仍然根据国会的特许法令设立,用于修筑和经营道路。这在两个方面是令人惊讶的:其一,公司制最初并不是用于经营工厂和工业,而是用于经营殖民地或道路建设和经营。其二,英国的道路建设竟然以公司这样一个营利性组织的方式来完成。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像明清时期的中国这样的低税制农业国家,其税收其实无力完成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当代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其实也是以贷款融资建设、收费还贷的方式来完成的。另外,英国 《公司法》是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的,这是由其需要登记等行政管理事项决定的。由于英国注册主义的 《公司法》出现较晚,因此公司法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意义比其他后起工业化国家要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英国注册制的公司法是在工业资产阶级的争取下通过的,这说明公司制是一种对于工业发展较为有利、较为需要的组织形式。公司制提供了资本集中的条件,并保证组织的延续性,形成了个人和合伙之外的另一种民商事主体,为私人资本集中办大事,并形成具有延续力的企业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实行有限责任,使得投资者可以提前锁定自己的风险。这种制度由于消除了不确定性,起码锁定了最大损失,从而鼓励了冒险事业。

英国还产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劳动法—— 《工厂法》(1802年~1872年)。英国圈地运动产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自由劳动力,这些人可以和工厂自由地签订雇佣合同。在劳动力较为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新的工业冒险比较容易取得成功。1802年 《工厂法》的主要内容则是禁止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使用妇女童工,防止节省劳动安全措施,加强劳动强度。由于当时大机器生产正在崛起,该部法律主要起到打击工场手工业、鼓励使用机器的作用,所以并没有阻碍英国工业发展。

(二)法国工业化的制度原因分析(www.xing528.com)

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试图向工业化过渡的欧洲大国。在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上,法国在1700年~1790年期间也与英国不相上下,为年均1%左右的增长速度。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即1789年~1815年之间的二十余年时间里,法国的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但是据认为,这是对战争条件下需求急剧上升的反应,并没有生产组织和生产方法上的重大变化。仍然处在原工业化阶段。[3]1815年~1848年,法国进入工业化的第二个时期。这时期法国的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5%,接近英国的水平,一批大型工厂建立起来,特别是铁路建设掀起高潮。1848年~1870年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工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钢铁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其他工业部门增长率达到3%~6%的水平。但是1870年~1905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的35年中,其工业化进入一个低潮时期,平均每10年的增长率才18.6%。低于美国 (56%)和欧洲所有工业化国家。1905年之后,法国才重新出现一个工业化的高潮。

综观从1700年至二战时期,作为人口相当、面积大英国一倍的法国,其工业产值从来没有超过英国。但是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毕竟步履蹒跚地实现了其 “不发达的工业化”。其制度上的得失包括:其一,法国的现代化不是内生的产物,而是应激的产物。其内在的价值体系并没有推动其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的动力。主要原因在于法国是最靠近英国的欧洲大陆国家,在完成君主集权之后,不得不和英国展开竞争,不得不展开强国的努力证明其保守的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其二,1789年法国革命很大程度上出于对英国的成就的误解。由于法国从未出现新教的思想革命,其独断的天主教思想体系同样以独断的方式总结了英国的经验。《人权宣言》和法国革命虽然肯定了人权主义、立宪主义和个人主义,但是这些主义只是停留在口号和宣言的层面,与英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以上主义的过程完全不同。其三,拿破仑为法国制定 《民法典》《商法典》等是符合当时法国的需要的。法国的法官没有英国那样的权威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自信,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法典,然后由政府加以实施,是符合法国的具体国情的。其四,法国在法国大革命之后频繁的政权更替影响了法国工业化和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其五,法国19世纪的大部分统治者坚持对外的浪漫主义,对内经济政策大部分都违背了经济规律。法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大陆体系,通过封锁将英国排斥在大陆之外,但是英国商品的廉价造成疯狂的走私。英国海军对法国的反封锁导致法国通向大西洋港口衰落,法国在大陆体系中的收益远不及其失去大西洋市场的损失。此外,法国还长期坚持慷慨的对外援助。

法国是一个脱胎于农业国的行政集权国家。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来看,其实行帝制的时期反而经济发展较快。二战后,由于英国长期实行高福利政策,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下,法国二百多年来第一次GDP超越英国。而法国也因为收获了戴高乐这样一位强势领导人,而进入一个政治较稳定的时期。法国行政集权的传统,导致法国在出现强势领导人的时候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较为顺利。

(三)德国工业化的制度原因分析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起步较晚。16世纪的德意志大地四分五裂,封建领主遍地都是。17世纪,腓特烈大帝完成普鲁士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通过重商主义和国家干预实现了半工业化,[4]为普鲁士最终扮演完成德国统一的角色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德国境内各邦名义上隶属的神圣罗马帝国覆灭,德意志各邦被法兰西第一帝国统治。1815年达成的维也纳体系事实上压制德国等新生国家的形成,德意志各邦组成松散的德意志邦联。截至19世纪30年代,当英国的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时候,德国的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在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德国经济的发展还是相当缓慢的,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农奴制仍然没有彻底废除、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70%以上的农业国。1848年革命后的德国,“在20年中带来的成就比以前一个世纪还要多”。[5]1870年德国完成统一,同时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法国,占世界的13.2%。70年代末,德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增长4.3倍,每年平均增长3.9%,这种速度比美国 (5.0%)和日本 (1880年~1913年平均9.2%)低,但是比英国、法国都要高。到一战前夕,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

德国虽然后起,但是用了不长的时间就超过法国和英国。普鲁士或德国之所以几乎成为欧洲大陆 “最优模式”,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普鲁士甚至整个德国有着军国主义的传统,不同的战略环境和战争经历造就不同的国家,军事和陆权的发展造成了欧洲大陆的绝对主义专制,有地理屏障的英国较晚出现常备军,因而发展出宪政制度。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带来其行政的高效率。其二,16世纪上半期德国就进行了以反对天主教会繁琐仪式和腐败的宗教改革运动,1524年还爆发了德意志农民战争,德国相对而言是受新教伦理影响较为彻底的国家。这造成在德国的民间,德国的普通市民和农民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个性解放的精神较为彻底,同时对资本主义精神也较为宽容。政府的高效率和民间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宽容,使得德国事实上成为比较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国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德国一统一,德国民族将会迸发出很大的能量。其三,德国的学者为德国的统一、统一后的立法工作和经济管理进行非常认真的理论准备。德国进行了与法国类似的制定法典的工作,并且由于这些法典制定得比法国晚以及德国学者的认真努力,质量上要高于法国的法典。经济学李斯特把英国亚当·斯密等人的经济学称为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德意志民族的经济学要以本民族的历史为依据。[6]其四,早期德国的正确国际战略也是德国工业化崛起的重要原因。德国统一不可避免受到周围势力的阻挠,但是普鲁士制定了打击欧洲大陆首强——法国的战略,使得与法国在海外争夺殖民地的英国愿意支持德国,甚至在德国侵略丹麦和吞并法国的领土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德国顺利渡过统一前后和初期最艰难的阶段。

(四)美国工业化的制度原因分析

美国在17世纪初英国受天主教国王统治的时期成为英国人殖民地,英国移民在北美东海岸开辟了若干个殖民地。18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当英国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美国仍然是一个农业经济体,其非农产业主要限于面向当地的制鞋、制帽、织布、编织、酿酒面粉等。1790年,美国人采用英国技术在罗德岛建立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机器大生产登上美国历史舞台,被多数学者看作是美国工业化的起点。[7]马亚华认为美国工业化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 (1790年~1860年),中期阶段 (1860年~1925年),后期阶段 (1925年~1955年)。1810年,美国只有75 000人在从事制造业,第二产业的产值只有第一产业的1/3。到了1860年,已经有130多万人在从事制造业,第二产业的产值和第一产业相当。并且从1860年左右开始,建材煤炭、钢铁、石油、铁路都成为最有活力的产业。从1880年开始,由于电力等多项重大发明的出现,机械电气汽车制造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发展速度超过钢铁、石油等部门。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到了二战前,美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的38%,超过英法德日四国的总和。二战结束时进一步上升到全世界工业产值的60%。此后比例逐渐下滑。

美国工业化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其一,相比英国与欧洲大陆以海峡隔开,美国更是与世界主要陆权国家远隔重洋,这样,美国可以保留平等自愿的法治品格。其二,美国是17世纪初英国新教徒迁入的目的地,新教伦理相对天主教伦理,更加具有商业精神,对商业冒险行为更加包容。其三,从宪政而言,英国的普通法所形成的法治传统、议会制模式以及法国式的选举,都是美国可以借鉴的政治遗产,使得美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英国的传统使得法官可以解决问题,并不陷入民粹主义,同时法国式的民主选举解决了没有国王的问题。其四,美国1787年成为一个联邦国家,在汉密尔顿等人的主导下,美国形成统一的货币等统一国家所具有的优点,而且通过一系列扩张成为幅员辽阔的国家,相比之下,德国1870年才实现统一。其五,美国吸取了苏格兰和法国的一部分理性主义传统,使得其可以制定一部分成文法,弥补判例法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