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证据造假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在工业企业中则更为突出。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坦言,有的地方确有监测数据造假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考核压力、实现环境质量达标等目的,行政管理部门指使环境监测站编造、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对监测系统也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
证据造假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在工业企业中则更为突出。[10]主要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而发生:
1.工业活动的技术性特点,使得造假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囿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执法部门难以发现,受害人难以举证,法院难以查明。
2.工业生产过程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企业的生产活动主要发生在工厂之内,只有企业的员工才能进入工厂参与,产品生产过程中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均在企业的掌控之中。一旦发生诉讼,企业有很便利的条件隐匿、销毁、篡改、伪造各种技术数据。(www.xing528.com)
3.工业企业作为营利性主体,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利润。早期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成本,包括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一般占企业生产成本的3%~5%。然而,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和对环保投入需求的不断增加,3%~5%的环境管理成本已经不能满足环保事业的客观需求,有的企业环保投资占企业总投资的比例甚至可能高达40%。[11]这一沉重的负担,将迫使企业铤而走险,不采取环保措施,伪造环境管理材料和数据以应对行政检查。
4.有的地方政府也是证据造假的推动者和实施者。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坦言,有的地方确有监测数据造假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考核压力、实现环境质量达标等目的,行政管理部门指使环境监测站编造、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政府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公信力,对监测系统也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