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罪:工业法概论

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罪:工业法概论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商标的管理秩序和他人注册商标的专用权。犯罪对象是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本罪客观方面为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伪造、擅自制造、销售的行为必须违反商标管理法规、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

非法制造销售注册商标标识罪:工业法概论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是指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单位也可以构成本罪。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而有意实施的主观心理状态。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商标的管理秩序和他人注册商标的专用权。犯罪对象是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商标标识是指文字、图形等元素构成的商标图样的物质实体,是表明注册商标的商品显著特征的识别标记。商标标识包括:①在商品上或者商品包装、说明书以及其他附着物上所标明的注册商标字样或者注册商标标记,以及注册标记;②在商品或包装物品上印制的注册商标图形,即注册商标的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的图样;③经商标局核准注册或能起到商标作用的商品特定名称及外观装潢部分。本罪客观方面为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伪造是指仿照他人注册商标的文字、字母、图形或者图样进行非法制造。擅自制造是指具备印制商标标识资格的企业,超越注册商标所有人授予的权限,在印刷商标标识企业与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商标印制合同规定的印数之外,又私自超量印制商标标识。对于销售行为,只有销售属于伪造或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才构成本罪。伪造、擅自制造、销售的行为必须违反商标管理法规、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根据《刑法》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生,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推荐阅读书目

1.柏浪涛:《侵犯知识产权罪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2.魏东主编:《侵犯知识产权罪立案追诉标准与司法认定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皮勇主编:《侵犯知识产权罪案疑难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杜国强、唐梅、王明星:《侵犯知识产权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刘科、程书兵编著:《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注释】

[1]李锡海:“工业化、城市化与犯罪”,载 《法学论坛》2009年第1期。

[2]Friedrich Engels,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London:Penguin Books Lid,2005,p.155.

[3]David Taylor,Crime,Policing and Punishment in England,1750—1914 [M].London:Macmillan.1998,P.20.

[4]黎国智、马宝善主编:《犯罪行为控制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5]李锡海:“工业化、城市化与犯罪”,载 《法学论坛》2009年第1期。

[6]陈赛:“对环境犯罪控制对策的经济分析”,载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7][英]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迈克尔·比迪斯:《疾病改变历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8]张兴杰主编:《跨世纪的忧患 影响中国稳定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页。

[9]付立忠:“环境犯罪新论”,载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10]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62~367页。

[11]胡艳:“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广西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www.xing528.com)

[12]张明楷:“刑法第140条 ‘销售金额’的展开”,载 《清华法律评论》1999年第1期。

[13]孟庆华:《重大责任事故犯罪的认定与处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4页。

[14]周振想:“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载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5]余向阳:“假冒注册商标罪若干问题探析”,载 《企业经济》2018年第3期。

[16]王松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 (知识产权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680~681页。

[17]胡云腾、刘科:“侵犯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若干问题研究”,载 《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18]刘宪权、吴允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19]余向阳:“假冒注册商标罪若干问题探析”,载 《企业经济》2018年第3期。

[20]朱孝清:“略论惩治假冒商标犯罪的几个问题”,载 《法学》1994年第2期。

[21]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22]赵秉志主编:《侵犯知识产权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23]赵瑞罡、邓宇琼:《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司法适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6页。

[24]张明楷:“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区分”,载 《法学研究》2016年第1期。

[25]余向阳:“假冒注册商标罪若干问题探析”,载 《企业经济》2018年第3期。

[26]余向阳:“假冒注册商标罪若干问题探析”,载 《企业经济》2018年第3期。

[27]肖中华:“侵犯知识产权罪认定若干问题研究”,载顾肖荣主编:《经济刑法: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28]安斌:“假冒专利罪客观行为特征的理解及其司法认定”,载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1期。

[29]余向阳:“假冒注册商标罪若干问题探析”,载 《企业经济》201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