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的一般定义为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我国,劳动法是国家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工业化、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动法领域的法律法规完善,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以机器代替人工生产的第一代工业发展阶段;以生产线为主要生产形式的第二代工业化发展阶段;以自动化为主要生产形式的第三代工业化发展阶段;以智能化为主要生产形式的第四代工业发展阶段。无论是哪个发展阶段,制造业都是工业化最具代表性的领域。工业化先行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工业化对生产者的知识和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各国劳动立法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也具有较明显的趋同性,相继颁布了一些改善劳动条件、劳动待遇、平等劳动权以及反对就业歧视等方面的法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任何国家的都不可能逾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经济也是不可逾越的。工业化已经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结构,大量的人力集聚、大面积的工厂建设、大规模的生产所带来的城镇化发展,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工业化催生了劳动法,劳动法也必须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工业化规律发展和完善,并以此促进和加速工业化的发展。
劳动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办法;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与福利制度;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以及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等。此外,还包括工会参加协调劳动关系的职权的规定。(www.xing528.com)
劳动法是从工业领域诞生的,所以最早的劳动法其实就是工业劳动法。所谓工业劳动法是指调整工业领域的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特别是调整工业领域与劳动活动相关的安全、卫生、技术培训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相对于劳动法而言,工业劳动法调整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工时制度、劳动卫生与安全技术规程、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办法、职业培训制度等领域的法律关系。
从我国目前工业的发展状况看,制造业是我国工业活动的主要领域,制造业领域的劳动关系具有工业领域劳动关系的典型性,所以我国的工业劳动法主要体现为调整制造业领域的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