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主义肇端于英国,发达于美国,伴随着竞争和战争扩展至欧洲。在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实现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美国1789年建立源于革命而制定的1787年宪法基础上的总统共和制政权,在欧美两个国家出现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制度根基。而这两个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社会阶层利益的国家政权在国家工商业和贸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拓展本国的贸易以及获得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先后不断向周边或者世界各地寻求新的生产空间和原料来源,也推动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和市场化以及相关社会关系的变革。而欧洲大陆国家,法国由于与英国的战争也在1789年引发革命,并在多次反复后逐步地走上了资产阶级专政,为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实现提供了政治保证。由于法国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伴随着拿破仑的扩张政策以及各国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法国的生产方式以及政治架构即宪法理念和制度也得以传播和扩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其宪法的变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在欧洲扩张的政治反映和必然结果,说明早期立宪主义与市场经济、大工业发展及资本主义兴起的密切关系。
立宪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是与全球市场化、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英国到美国,再到法国和欧洲,然后传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成为世界性的政治现象和治理结构,是立宪主义在全球扩散的地理轨迹和基本过程。英美法探索、确立和实践立宪主义政治制度以后,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互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也不断地趋向尖锐化,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导致了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激烈角逐,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武力解决各国由于工业化和市场竞争带来的剧烈冲突,打破了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和世界秩序,也把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政治架构和治理机制带到了亚、非、拉落后地区,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工业化生产方式及与此相对应的社会政治架构及其制度化外衣,即宪法。也正是由于此,尽管在1917年,欧洲的后发国家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但是革命并没有改变世界工业化的趋势与格局,相反,苏俄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并迅速地实现了经济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并影响了部分后发国家和地区 (比如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的政治经济选择,当然也产生了不同的国际、国内后果,影响了20世纪下半叶乃至21世纪的国际关系和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政治命运。(www.xing528.com)
因此,在当代世界,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都是这些国家的经济驱动机制和社会底色,在此基础上,由于理念和环境的不同,政治制度的架构产生了差异,但其中共通的一面,就是民主共和制成为这些国家政体的基本形态。因此,现代政治制度架构的前提是工业化,是为工业化及相关社会政治关系和权力运作提供制度化保障的组织框架与机制。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立宪主义的兴起和扩展,是市场经济及其生产方式工业化的政治反映和外在结果。没有工业化及市场化作为基础和动力,作为现代政治制度框架结构的立宪主义就没有了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支撑。而宪法和法治规制与保障工业化发展,则是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和制度保障。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虽然也注重工业化,也在宪法上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的法律规制与保障,这种做法的教训是深刻的。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由于工业化发展目标始终未能上升为法律文件,没有转变为国家意志和全体人民的法律共识,难以树立法律的极大权威,从而影响了执政党战略部署的有效实施。”[2]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苏联和南斯拉夫,之所以有宪法而无宪治,与实行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未能有效地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缺失,以致在与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陷入效率困境和道德尴尬相关。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放松管制,有效地通过渐进改革实行市场经济,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不断强化宪法实施,将改革纳入法治轨道,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将经济发展、工业化和人权保障有机衔接,充分地释放生产力的空间和动能,取得了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