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的情况观察,自近代以来,我国开始了工业化的发展步伐,不仅推翻了清朝封建制度,引发了辛亥革命,而且给中国输入了马克思主义。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在中国制造了无产阶级工人这一群体,随着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便是中国工业化的坚定推动者,也是先进工业文化的捍卫者与传播者。”[50]早在1945年4月24日,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就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 《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一般纲领和具体纲领,在具体纲领中的第七部分专门谈到了工业问题,指出:“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发展工业。”
1949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做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 ‘左’倾的错误。”1953年12月,党的中央批准并转发了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同年9月25日,党中央正式向全国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并直接规定在了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序言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题目就是 “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 “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于1952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制定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在1955年7月5日至6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系统提出了中国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基本建设方案。该报告指出,“我国为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积极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81年6月,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虽然没有直接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问题,但在报告中提出,在1981年到1985年的第六个 “五年计划”期间,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进行现有企业的整顿、改组和联合,有重点地开展企业的技术改造,同时要巩固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实行的初步改革,抓紧制订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在1986年到1990年的第七个 “五年计划”期间,要广泛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展开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继续完成企业组织结构和各方面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20世纪80年代,还必须在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基本建设,和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 “攻关”。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应当是:坚持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在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的同时,充分重视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工业,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为重点的原材料工业,以综合运输体系和信息传播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和通信业;努力振兴机械、电子工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装备;以积极推行住宅商品化为契机,大力发展建筑业,使它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开发与建设,并将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
1997年12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www.xing528.com)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于如何认识工业化的作用及如何建立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问题,2012年5月28日,党的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
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 《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按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3个 “十年”的努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1%,占GDP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40%左右。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到19.8%,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代,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也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是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必将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指明新的方向,也必将为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确立更加完善的法治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