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的重要性:破解意境、连贯思维

理解的重要性:破解意境、连贯思维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理解并不是在地上挖洞这样简单粗暴的操作。只有当你猛然想到,他们说的可能是意大利语,你才会将听到的这个词恰当地理解为“水”,然后通过这个词,你就抓住了他们谈话的内涵背景。严格地说,这种智慧是负责处理专业技术问题的左脑的工作,与右脑的工作没有什么连贯性,也与大背景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连贯性。没有深入地理解具体事物,光从理论上提高智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理解的重要性:破解意境、连贯思维

读者应该注意到了,这些关于未来将无法预料的预测,是如何被那些认为改变会带来某些后果的自信预言家所秉持的。然而,这绝对不是这种思考方式中最失败的错误。其实,“智力”一词的概念起初就脱离了实际。

诸如此类的预言将智力看作一个可以量化的事物,一种标准的、不变的、像在蛋糕中都能找到的砂糖一样的物质——这种物质,如果倒得多了,其性能标准就会提高。而这种荒诞的预言与人脑中的智慧和思维根本沾不上边。这种形象化的描述就好比,期盼孩子成长为轧路机,还自认为合情合理,理由是他们已经长大了,而且稍加训练就可以去碾平马路了。这两个例子中,都没有能让这样的进步成为可能的连续性。

问题就在于人类生活中其实包含不同类型的聪明与智慧,因为我们要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而且应对特定的挑战也需要与其相契合的恰当方式。这就是诺姆·乔姆斯基所坚持的观点,即我们所谓的“智力”实际上包含多个方面,是各种能力的集合,是适用于应对特定主题的“认知模块”。因此,我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形成了独特的神经系统,与我们的视觉系统和免疫系统相配合。语言神经系统在处理人类语言和代码时极其灵活,但还是存在局限性。如果与外星人进行交流,由于彼此的语言建立在截然不同的原则上,我们的语言神经系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正如科林·麦金所说,这种情况下,“ 任务和工具不匹配……就像用一个鸡毛掸子硬去砸坚果一样”。

事实上,理解并不是在地上挖洞这样简单粗暴的操作。它不仅需要强壮的臂膀和锋利的铁锹,更像是凭借手中那孤零零的拼图碎片去寻找适合它的整张拼图。为了找到这张拼图,你必须找到属于这块碎片的环境

举个例子,你听到有人一直说“aqua”这个词,但你不知道他们在说哪国语言。只有当你猛然想到,他们说的可能是意大利语,你才会将听到的这个词恰当地理解为“水”,然后通过这个词,你就抓住了他们谈话的内涵背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要么会些意大利语,要么很好地掌握人类行为来理解一些手势姿势,这样才能明白人们试图传达的通俗含义。即使提前获取了提示,我们还是得经历麻烦的解码活动,先集齐线索,然后勾勒出主体模式,通常这种工作比上述例子要难得多。

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仅需要抽象锐度——一种在测试智商的时候会测量并记录下来的能力。理解更倾向于我们自身的兴趣方向,倾向于我们对生活中某方面锐利地觉察的热情,并选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我们夸一个人真聪明,更多是指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洞察力是指,人可以分辨出在特定领域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而不仅仅指广义上的能力。况且,人与人的兴趣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有分歧,这一点比预想的更加复杂。理解更多来源于动机而非能力,而机器——这可怜的东西,压根没有动机。

我们在尝试为不同的情况安排合适的人选时,就注意到了这种兴趣的多元化。所以,鲍勃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家,但他仍然选择当一名绝望的水手。而蒂姆是一位厉害的领航员,但他根本应付不来高等数学。我们该怎么评判他们两个谁更聪明呢?在现实生活中,将人们的天赋量化,然后简单相加,创造一个组合出来的天才,期盼着能够找到这号人物,我们从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都知道制订计划的人都想找到探索活动的领导者,要么从候选者中选一个,要么就把他们全都派出去。每个人独特的能力源自于对特定主题的特殊的兴趣,而这种天赋无法测量,这天赋是性格的一部分,不可分离。

实际上,“智力”这个词并不具有像“温度”或“重量”这样可计数、可测量的属性。它是一个像“实用性”“稀有性”这样具有概括意义的词语。而且这样的词通常在具体环境下被应用。“牛顿为什么比莎士比亚更聪明”这个问题和“锤子是否比刀子更有用”一样没有什么意义。世上不存在万能的工具,也根本不存在万能的智慧。之前我们也提到过,机器在计算过程中所使用的智慧是正规化、专业化,从本质上说是量化的。严格地说,这种智慧是负责处理专业技术问题的左脑的工作,与右脑的工作没有什么连贯性,也与大背景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连贯性。所以,只以单一的智商作为尺度判断智慧从正常水平上升到超过已知的最高水平,纯粹是误导,是天方夜谭。(www.xing528.com)

很不走运的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把智商(IQ)挂在嘴边,智商这个词,暗示抽象意义上的智慧确实存在。我们之所以常讨论智商,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进行“智力测试”。为了入学或入院治疗这种很简单的目的,用某些设备将人简单地分门别类,量化人的能力。这会让人们以为智力的确是一种可以量化的存在。但是,只要人们还在使用智力测试,很明显的是,即便出于简单的目的,智力测试所得出的结论也未免太过笼统。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不会信赖这些结论,更不用说将智力测试当作头脑体温计,去测量更为复杂多样的能力。没有深入地理解具体事物,光从理论上提高智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意味着,弗诺·文奇(Vernor Vinge)[1]笔下关于后奇点世界的两个预言绝对不是对未来世界的正确描述。文奇是这么写的:

不久我们会创造出超越人类智慧的智慧。如果梦想成真,人类历史将到达一个奇点,一场智力变革,如同黑洞中心那打结的时空,任何物质都无法穿过。到那时,世界的发展程度将超越我们的认知。

不出三十年,我们会拥有创造超越人类智慧的技术手段。此后不久,人类的纪元将会终结……我认为可以将这一事件称为奇点。这个奇点意味着人类必须丢弃现有体系,创建新的现实规则。我们在一步步逼近这个奇点。奇点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直到奇点这个概念成为老生常谈。如果真的到达这个奇点,那时人们一定会面对巨大的惊喜,以及无尽的未知。

这些都是假想,语言模糊不清,什么也没表达清楚。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2]也是这样的描述:

人造的机器愈发聪明,如果与动物智力的进化过程做对比,虽然不是很严谨,但也可以为人造的机器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指引。无计算机的工业机器展示了单细胞生物的动作灵活性。现在由电脑控制的最优秀的机器人相当于较简单的无脊椎动物。十年来,计算机能力以千倍规模增长,大概可以造出具有相当于爬行动物感官和行动能力的机器。对机器人进行适当的配置,它们就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做现在个人电脑在数据世界中所做的工作,代替人类成为缺乏想象力的奴隶。下半个世纪,计算机技术继续发展,超越爬行动物阶段,创造出可以像哺乳动物那样进行学习,像灵长类动物那样进行模仿的机器人,最终可以像人类那样理性思考。根据你的观点,人类将制造出可以与人类相媲美的后代,或者超越遗传的局限,将人类自身完全更新进化。智能机器再也不会被漫长的学习和生物进化过程限制,它的体积会缩小,以更高的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直到粗糙的物理性质转化为精细的人类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