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到目前为止我讲的内容都是为人熟知的历史。我们知道幻想与现实之间会相互转换,我们也知道这种转换是虚构的,也是想象力的常规工作。但是接下来我要讲的内容略微冷僻。我要说明一点,自然科学思想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有效力的象征意义。过去,宗教在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很多年前,科学思想继承了宗教在文化中的权威地位。现在,科学已经成为强制性原则的突出表现。我们必须相信科学,科学就是神谕,科学就是权威。这种风气对思考科学本身产生消极影响。
我们没有将自然科学看作现实中、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关重要事实性知识的根源。相反,我们崇敬自然科学,视其为全部知识的形而上学的来源。科幻小说也在为这种混乱局面推波助澜,为这混乱局面的产物注入强大的情感力量。物理和化学不再是众多学科中的两颗明星,而是成为超级太阳的一部分,知识的最终形式,所有学问的最终产物。其他思想只不过是为达成这一最终形式而形成的暂时的草稿。
这就是现在对科学的看法,即科学主义。如果你还质疑科学主义是否真的存在,那就来看看最近出现的科学主义的言论吧。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M.Kranss)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宇宙学家和物理学教授。在他的观点中,首先,他抛弃了哲学:
1.所有哲学问题要么没有意义,要么用科学就能解答。
2.科学家不需要哲学家。
在抛弃哲学的同时,他也抛弃了那些认为科学只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系,因为这些体系都包含哲学思维。接下来,他对科学的至高无上性作出解释:
3.科学具有最高权威,因为科学以物理事实为依据——因而科学主张总能驳回哲学主张。(www.xing528.com)
最后,他总结出科学现在所取得的权威地位:
4.科学作出对现实基础的最终描述——即终极形而上学——科学改变问题,得出的是正确结论,而不同于没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新科学家》杂志在其标题中明确体现了科学主义,同时也用科学主义对希格斯玻色子[1]的发现作出评价。希格斯玻色子被称为终极粒子。但是,《新科学家》杂志封面的评论却是“忘记希格斯玻色子。现在我们正寻找现实之源”。
克劳斯前两项主张似乎与最后一项主张有严重矛盾。科学规定(貌似是),科学不需要哲学,因为科学显然可以自主哲学思考(“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对现实基础的最终描述——即终极形而上学”)。我们会提出质疑,既然科学主义主张科学的权威在于以物理证据为基础,又怎么能作出对现实的最终描述呢?“对现实基础的最终描述”必须适用于整个现实世界,不能依赖于具体物理事实。
尽管中间穿插着宗教战争,但舒缓的、安心的信仰让欧洲知识分子保持了1200多年的平衡状态。可是到了二十世纪初,这种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很多人发现,不可能再寄希望于隐秘的、设想出来的基督教来维持生计,过上美满的生活。我们需要其他东西将之取代。因此我们需要科学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