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巴文化交流与传播源远流长,但对其重视不足
自从1951年5月21日,我国与巴基斯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互利合作和睦邻友好关系,目前已经成为全天候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这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合作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并且从建交以来就保持着两国之间长期稳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相比于中国与其他一些国家例如非洲国家,中巴文化交流的时间跨度是比较长的。如2001年中巴建交50 周年时,两国举行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庆祝活动,中国云南杂技团在伊斯兰堡图书馆大礼堂举行了表演。
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民间交流虽然起步较晚,但取得了逐步进展。2011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和木尔坦进行了为期10 天的眼睛免费复明手术。此项活动是“中巴友好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中巴文化民间交流的进一步体现,表明了两国深厚的民意基础[4]。2016年5月24日下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成功举办了北京论坛首届海外分论坛活动“北京论坛(2016)·伊斯兰堡”。巴基斯坦方面有许多高级官员参加这次活动,包括巴基斯坦的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校长以及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比较熟悉和颇有研究的多位外方代表也参加了该仪式。中国方面也有多位相关人物出席了该论坛开幕式,比如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中国丝路文化发展联合会会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多位北京大学荣誉教授,以及多家学术机构也参加了论坛开幕式。2016年12月22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考察了巴基斯坦国家广播电台、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并举行对巴基斯坦合作传播研讨会,在人员交流、节目制作、合办频率、新媒体合作、影视剧落地等合作传播方面取得重要成果[5]。
但从总体上来看,两国对文化交流和合作重视不够,文化合作关系远远滞后于经济、政治、军事等关系。中巴政治关系自从建交以后发展快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巴高层领导人互访逐渐增多,两国的政治友好关系得以快速平稳发展[6]。进入21世纪以来,中巴进一步成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与巴基斯坦签署《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5年4月,中巴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7]。在经济方面,中巴经贸关系发展紧密。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巴基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国[8]。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原科技参赞、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教授泽米尔·阿万(Zamir Awan)指出,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问巴基斯坦,签订了51个项目,总额460亿美元。民间投资大约是官方资本的10倍,中国大约8万企业到巴基斯坦进行投资[9]。2017年5月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水利合作备忘录,涉及印度河流域的5 个水库项目,项目总金额达500 亿美元。相比于中巴经济与政治等合作关系,在文化交流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文化交流项目很少,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和双方的文化历史情况了解不多,文化贸易发展滞后,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虽然巴基斯坦中国文化中心已在2017年4月正式启动,但在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及制度政策方面缺乏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10]。
2.中巴文化传播与交流形式逐渐丰富,但交流深度和传播力度都有待提升
以往,我国与巴基斯坦主要围绕文学艺术、教育、体育等方面展开交流和合作。近年来,中巴文化交流与合作方式日益丰富,在增强原有领域深入合作的同时,又在旅游、影视、智库、科技等领域都加强了合作与交流。比如,2005年我国与巴基斯坦在伊斯兰堡合作建立了伊斯兰堡孔子学院,这是我国在整个伊斯兰世界第一次建立孔子学院。随后,又于2013年5月在卡拉奇大学设立孔子学院,以推动两国在文化艺术和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深入合作。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我国与巴基斯坦在影视文化的交流快速发展。2017年巴基斯坦艺术委员会成立电影俱乐部文化机构,面向在巴基斯坦的广大电影爱好者,计划每月放映两部世界各国的优秀影片,开播的首场电影就是我国1999年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优秀影片《那山那人那狗》[11],通过影视传播促进两国人民的文化沟通和相互了解。据中国教育部数据统计,2014年巴基斯坦来华留学人数是13360 人,2016年巴基斯坦来华留学人数达18626 人,同比增长39%[12]。2017年5月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与在巴基斯坦工科领域具有较强学术能力的巴基斯坦理工大学和巴基斯坦信息技术学院达成合作意向,以促成更多实质性教育合作,为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2015年11月,在昆明举办的中国—南亚国家旅游部长圆桌会议中,中国国家旅游局与巴基斯坦旅游发展公司首次进行了旅游方面的合作和谈判,这体现了中巴在旅游合作方面的新探索和新进展。(www.xing528.com)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与巴基斯坦的文化交流内容过于宽泛、形式过于单一,在相关领域的合作亟待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文化旅游方面,目前除了达成合作协议,尚未出台具体的旅游规划和合作项目方案。到目前为止,中巴之间的空中航线仅有三条,而且不能每日往返。陆上交通也极为不便,仅有喀喇昆仑公路一条道路,而且由于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这条公路还经常中断[13],需要进一步加深交流和合作。并且当前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有力推动,但缺乏对广大民众参与积极性的调动。根据由新华社联合腾讯新闻、巴基斯坦在线杂志《友邻》分别在我国和巴基斯塔开展的中巴关系网络调查显示:当被在问及巴基斯坦的国语是什么?18%的中国网友说是英语,59%的人选了巴基斯坦语,其实正确答案是乌尔都语。同时,巴基斯坦1.9亿人口,每年仅有8万人到过中国,中国另一个邻国哈萨克斯坦,每年有18万人次到访中国,而哈萨克斯坦的人口仅为巴基斯坦的1/10[14]。并且,巴基斯坦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也知之甚少,特别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盛行,对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中国的年轻人也对巴基斯坦的文化不够了解,存在着沟通的困难和认识的分歧。这体现了两国民众相互不够了解,需要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调动广大民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中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性引起各自媒体的关注,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连续报道与传播
作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媒介,新闻媒体对增强两国文化沟通和增进相互理解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7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巴基斯坦国家广播公司正式签署媒体合作协议。自2011年1月17日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卡拉奇、拉合尔、木尔坦和科哈特五座城市播出其乌尔都语和英语节目。2012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巴国家广播公司合作的伊斯兰堡FM98 中巴友谊调频台正式开播,正在巴基斯坦访问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时任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共同出席开播仪式,并为开播纪念牌揭幕[15]。2015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关于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宣布,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纪录频道在巴落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巴设立“FM98 中巴友谊台”工作室[16]。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节目已通过调频、中波、短波等制式覆盖巴基斯坦全境,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巴基斯坦首家整频率电台[17],调频FM98 中巴友谊台目前已在伊斯兰堡、卡拉奇落地,每天播放18 小时节目,包括6 小时乌尔都语和12 小时英语节目;调频FM93 中巴友谊台在拉合尔、白沙瓦、穆尔坦落地,每天播放6 小时节目,包括2 小时乌尔都语和4 小时英语节目。节目开播以来深受巴基斯坦听众朋友喜爱,目前已拥有680 多个听众俱乐部,为中巴两国人民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18]。
当前中巴文化交流和传播主要依赖双方官方媒体的报道,但与媒体对两国经济、政治、军事关系的报道数量和深度相比,官方媒体在两国文化交流方面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升,还缺乏对两国历史文化情况及文化关系的重要性的全面系统的报道。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巴基斯坦采取了宽松自由的新闻媒体政策,巴基斯坦国内私人和企业家纷纷投入媒体行业当中,巴基斯坦新兴媒体逐渐增多[19]。由于缺乏监管和控制,这些新兴媒体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细致的调研,在报道时倾向援引西方媒体的观点和内容,经常误读和歪曲中巴关系,缺乏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国大众媒体也缺乏对巴基斯坦历史文化和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关注和报道,使我国普通民众对中巴文化合作了解不够客观深入,并深受美国等西方媒体对巴基斯坦的歪曲报道影响,对中巴关系产生误读和误解。根据美国新闻署的统计,美国新闻媒体机构(CNN)在世界137 个地区和国家传输过电视节目。美国的文化产品特别是流行文化为实现向海外其他地区和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大众文化产品的输出除了获得巨大利益,也公开或隐蔽地促进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影响[20]。因此,在西方媒体报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影响下,我国年轻人和巴基斯坦年轻人都缺乏相互了解的动力和热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巴全天候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