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交流新进展-“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研究

文化交流新进展-“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研究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开创了交融合作、全面参与的崭新局面。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进一步增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蓬勃发展[47],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机制化水平不断进展和提升。图5-3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民意调查问题[57]2.文化交

文化交流新进展-“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开创了交融合作、全面参与的崭新局面。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文化部于2016年出台了《“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制定了规划和发展方向。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进一步增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蓬勃发展[47],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机制化水平不断进展和提升。

1.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度逐渐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终极目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在主体间性基础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合作[48],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消除误解和误读,增进互信和宽容,达成互惠性交流与合作,构建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流对象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我国政府与高校智库、民间团体等非政府组织积极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民意调研。通过调研,主要发现有以下变化和进展:

(1)“一带一路”朋友圈逐渐扩大,获得国际民众好感度逐渐上升

2017年3月至6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凯度华通明略(Kantar Millward Brown)[49]、Lightspeed 合作开展了第5 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6—2017)。本次调查发现,在2014年调查中,仅有6%的海外受众同时听说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到2016—2017年,“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比率已增至18%,在印尼、印度等沿线国家的认知度更是达到40%以上[50](见图5-1)。本次调查在全球22 个国家开展,涵盖了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西班牙、荷兰)、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巴西、阿根廷、智利)、大洋洲(澳大利亚)、非洲(南非)等区域的民众。访问样本共计11000 个,每个国家有500 个样本。本次调查遵循定量研究方法,采用在线问卷填答的方式,通过Lightspeed Research[51]全球样本库进行数据收集,并严格执行在线调查的国际标准。为保证每个国家抽样的代表性,受访者样本覆盖18~65 岁的当地居民,男女各占一半[52]。这次调查发现,在国际民众看来,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稳中有升,内政外交表现受好评,“一带一路”倡议赢得普遍点赞;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获公认,未来发展赢得海外信心,受访者预期中国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餐中医药、中国高铁等中国文化与科技元素继续成为国家形象的亮点。在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所了解的人群中,受访者普遍认为该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以及全球治理都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海外年轻群体的认可度更高[53]

图5-1 “一带一路”倡议获得沿线国家民众好感度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和好感度不断提升

依据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联合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SSI)所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系列报告,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对中国文化抱有好感,赴中国旅游和结交中国朋友的意愿相对强烈。对于中国文化这个整体概念,32.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中国文化,31.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喜欢中国文化,二者合计达到64.2%。同时,本次调查中21.6%的受访者对中国文化持中性态度,14.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喜欢中国文化,其中包括4.7%表示了强烈的否定意愿[54](见图5-2)。此次调查还发现,中国人文资源类文化符号认知指数最高,达到3.13 分;其次为中国哲学观念,认知指数为2.97 分;然后依次是中国艺术形态、中国自然资源、中国生活方式,认知指数分别是2.76分、2.75分和2.44 分;中国人物形象的文化指数最低,仅为2.03 分。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人文资源类文化符号的国际认知度普遍较高,而对中国人物形象类文化符号的国际认知亟待提升[55]

图5-2 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文化好感度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的认可度逐渐提升

2013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构建之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联合美国杜克大学传媒研究中心、全球风向标学术民意调查机构(Global Barometer Survey)等,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亚中东以及欧洲等展开中国形象的全球民意调查。具体来看,在亚洲调查了13 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北亚的日本、韩国、蒙古,东南亚的菲律宾、泰国、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以及中国港台和内地;在拉丁美洲调查了24 个国家。这些调查涉及中国发展模式、中国道路的问题,调查结果很有启发意义。调查的样本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中国是3473 个,美国是800 多个。在拉丁美洲调查了24 个国家,平均样本数量在1500 个到1600 个之间,最少的样本是萨尔瓦多,有1497 个;最大的是尼加拉瓜,有1686 个;在习近平同志访问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获得调查样本1506 个。调查结果认为,64.7%的亚洲民众认为中国将成为亚洲地区最强大的国家;近70%的中国民众认为中国政府是民主的好的;70.6%的拉丁美洲民众认为中国对拉美的影响是正面的,高出美国6.7 个百分点[56]。这种由中国学术机构主导的全球中国形象民意调查,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播战略和公共外交政策提供了实证调研的参考和咨询,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全球民众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道路的认识。

图5-3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民意调查问题[57]

2.文化交流参的与主体呈现多元化

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中,文化交流的主体不仅仅限于国家和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智库、企业联盟等各类所有制形式的主体,还有广大民众和公民个人都积极参与,体现了文化交流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广泛性。

(1)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机构践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三年来,习近平主席的足迹遍布亚非欧各地,无论走到哪里,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一带一路”文化外交。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58],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59]。随后无论是在国际会议还是国事访问时,习近平都积极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刻内涵。有学者统计了各国领导人在各重大场合发表的讲话中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频次(见图5-4),发现“一带一路”官方话语传播对推进“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www.xing528.com)

图5-4 各国领导人传播“一带一路”倡议频数比较示意图

为了更好地运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习近平在国内外的重要演讲中,还多次引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传久远的俗语谚语,引起沿线国家民众的共鸣,增强民心相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在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古语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阿拉伯谚语说,‘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欧洲也有句话:‘伟业非一日之功’。‘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60]”2017年6月,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讲话:“哈萨克斯坦有句谚语,‘有团结的地方,定有幸福相随’。‘上海精神’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是本组织发展的保证。我们要保持团结协作的良好传统,新老成员国密切融合,深化政治互信,加大相互支持,构建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命运共同体。”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德国汉堡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在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他引用德国谚语“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2017年11月,习近平在老挝《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题为〈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的署名文章,指出:“老挝人常说‘一根柴棍烧不成旺火,一根木棍围不成篱笆’,中国人讲‘众志成城’‘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坚信,只要中老彼此信任,携手合作,必将开创两国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6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出访海外、出席多边论坛等外事活动期间密集发表重要讲话,并经常在国外知名媒体上刊登署名文章。在这些讲话和文章中,习主席多次引用外国名言谚语,或诉说深厚的友邦情谊,或共享改革与发展的大国智慧,或展望“同呼吸、共命运”的合作未来[62]。这些流畅自如地穿插于讲话和文章中的外国名言谚语,既拉近了与对象国的距离,增进了理解与共识,又彰显了大国领导人“求同存异”“睦邻友好”的外交风范[6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4]。据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谢金英介绍,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几乎每次重大国事活动都有文化内容,并举办了一系列展示中华文化精粹的高水准的大型对外文化活动。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中俄旅游年开幕式并观看演出《美丽中国》。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澳大利亚总理共同出席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南非“中国年”闭幕式文艺演出。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和埃及总统塞西共同出席中埃文化年开幕式[65]。2016年6月,习主席和塞尔维亚总统、总理及全体内阁成员共同为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奠基。2016年底,习主席和秘鲁总统共同出席中拉文化交流年闭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66]。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令世界瞩目,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67],推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和广泛的国际合作。2017年9月4日,金砖五国领导人在中国厦门举行第九次会晤,协商一致通过《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了人文交流在金砖国家合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倡导致力于弘扬多元文化,促进人文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68]

在国家领导人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的重视和践行下,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制定也逐渐加强了对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视。2015年3月,“一带一路”顶层规划设计《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将促进“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列入互联互通的“五通”之一,并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基础。随后在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简称“十三五”规划)中,突出了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性。规划指出需要从健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畅通“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共创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三个方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强调“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69]”2017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机,倡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发展教育,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合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70]2016年12月,文化部发布《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该行动计划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等12 项子计划[71],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制定了详尽的规划指导和方向引领。

(2)非政府组织对沿线文化交流的推动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当前由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企业、智库机构等构成的非政府组织已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2017年5月,我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启动了《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72]、“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以及“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国际智库合作项目”,这是我国社会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契机[73]。在政府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中。据民政部消息,截至2016年一季度,全国经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达到66.48 万个,包括社会团体32.9 万个、基金会4841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3.1万个[74]。其中在文化部注册管理的社会组织有近 600 家,文化部主管的社会组织达到 100 多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涉外文化交流性社会组织。[75]最近五年,很多社会组织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如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是从事民间国际文化交流的全国性、非营利性、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通过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对外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作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影响较大的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展同各国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繁荣人类的文化事业,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76]。还有成立于1987年直属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哈佛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等30 余家中外机构,开展了“丝路之窗”大型文化公关主题活动、“大道有形——俯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文化公关活动、“一带一路”主宾国主题展、“一带一路”多彩风情书画特邀展等国际交流活动,为凝心聚力建设“一带一路”和提升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努力。社会组织的民间身份和非营利性等特点,使其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时更具亲和力,更容易实现交流和理解。正如文化部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吉所说,“文化类社会组织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宽松场所和基地,很多文化交流项目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是巨大的。[77]

智库合作对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继成立的“一带一路”研究平台已达300 多家,参与“一带一路”研究的外国知名智库已有50 多家,中亚、东南亚和欧美国家智库纷纷组织研究小组,开展“一带一路”专题研究,一批智库研究成果陆续面世。目前,中国智库出版了400 多本“一带一路”图书,国外知名智库发表了100 多份专题研究报告[78]。2017年2月24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79],来自全国93 家智库和研究机构代表200 余人出席会议。自2015年智库合作联盟成立以来,通过双边会谈、多边论坛、来出访等多种方式,搭建起智库联盟国际智库框架,先后吸纳了30 余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流智库作为国外理事单位,邀请埃及前总理沙阿夫等多位外国政要为外籍顾问。智库联盟及各成员单位赴中亚、俄罗斯、南亚、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地交流访问,成员覆盖面不断扩大,国际知名度日益提升。同时积极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切实推进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2016年智库联盟秘书处重点举办了三场大型国际活动:与复旦大学、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启动会;与福建省外办、复旦大学、华侨大学等在厦门联合举办了“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暨国际产能合作研讨会”;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在义乌联合举办了“2016 中国(义乌)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智库联盟已成为沿线国家各界人士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80],为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跨越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3)国际友人、留学生及广大民众的合力

具有国际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国际友人,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之间开展文化交流起着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之际,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指导、环球网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新国戏艺术中心举行,来自“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11 国嘉宾和城市组织代表、22 国驻华使节、中外知名企业代表和中外媒体共180 余人参与了此次文化交流[81]。这些国际友人通过亲临其境体验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运用自身影响力加强对外传播,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

作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传播者。国务院新闻办于2017年5月11日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介绍,截至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达20 多万。与此同时,2012年以来,我国共有35.19万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82]。《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指出,中国教育部将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在未来5年里,每年资助1 万名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或研修[83]。据统计,印度、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增长幅度超过10%。生源排名前15 名的来源国中,泰国、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等10 个国家均位于“一带一路”沿线[84]。通过这些国家留学生的文化传播和交流,通过海外华人及广大民众这些“民间大使”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流文化的交融借鉴中不断提升影响力,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认知和深入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3.文化交流载体呈现创新性和多样化

“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影响力,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静态的口头宣传,需促进文化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和丰富化,继续加强和开拓全方位系统化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载体[85]

(1)新媒体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在“主体间性”特色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单纯依靠口口相传、书籍传播的传统交流方式,因时间和空间制约已经不适应当今文化交流需要。如今网络和卫星通信等新媒体技术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优良的介质,具有多元化、大众化和互动性的新媒体使文化传播超脱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和感受不同的文化[86]。新媒体融和传统媒体,多渠道全方位传播“一带一路”倡议。据统计,国内很多机构,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交部、新华网、央视网、人民网等网站都开设了“一带一路”专题栏目;“开通了央视新闻一带一路特别报道”“一带一路内参”“中国一带一路网”等微博号;开通了“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一带一路门户网”“一带一路观察”等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带一路”主题的纪录片《数说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以及讲述丝路故事的电影《功夫瑜伽》《大闹天竺》《大唐玄奘》等。2016年12月31日,中国国际电视台(英文简称CGTN)正式成立,该机构包括6 个电视频道、3 个海外分台、1 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87],以丰富的内容和专业的品质为全球受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人们坚持以平等交流模式为核心,充分运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集合自身的文化特点以及不同环境[88],运用新媒体创新开拓多元动态的新型传播和交流载体,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2)是语言载体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沟通桥梁

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重要桥梁。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面临不同文化的差异,需要了解和掌握对方的语言,因为,“语言是读懂对方心灵、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手段。[89]”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主动对接沿线国家需求。仅2016年国家就公派了42 个非通用语种的1036 人出国学习培训,填补了9 个语种国内空白;支持北外等高校开齐外语专业,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全覆盖。同时,接受了17 万人来华学习汉语,在沿线国家还有46万人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在学习汉语[90]。孔子学院是为了解决“文化走出去”语言障碍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创办于2004年。截至2017年10月,已经在142 个国家设立了516 所孔子学院和1076 个孔子课堂。在全球及各大洲,孔院覆盖情况是:孔子学院覆盖率占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的61.7%。其中,各大洲覆盖率由低到高,分别为大洋洲覆盖率25%,美洲覆盖率42.3%,亚洲覆盖率55%,非洲覆盖率63.3%,欧洲覆盖率93.5%[91]。据《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发布的信息,截至2016年底,已在全球125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066 个汉语考试考点。其中,中国内地371 个,海外695 个。孔子学院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理解,提供了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孔子学院作为汉语的国际传播机构,在实现汉语国际化和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和承担着重要任务[92]

(3)品牌活动的多样性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

作为我国政府主导的“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机构,海外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自2002年以来发展迅速,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等地。截至2017年12月,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增加到35 个,仅2017年一年,中国在以色列、保加利亚、缅甸、越南四个沿线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北京举办期间,中国还与土耳其、阿根廷、突尼斯三国签署了互设文化中心的协议[93]。分布在五大洲的中国文化中心围绕“一带一路”,以文化交流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构建起新的对外文化交流网络,不断丰富和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外延与内涵,使中国文化中心在文化交流、文化外交上的桥梁和窗口作用更加凸显。

文化论坛作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汇聚了沿线国家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和文化传播者,通过论坛研讨方式加深双方的了解和认知,对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国内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力量积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召开论坛,除了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包括由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携手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一带一路”经济文化交流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四海同心’‘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论坛”,旨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搭建交流平台,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风采,助力“一带一路”建设[94]。还有2017年12月于深圳举办的“一带一路”中国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以及2018年1月在陕西召开的“智慧连接·共创共赢”2018“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艺术教育高峰论坛等,都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也多次举办国际文化博览会、论坛等交流合作平台,如:“‘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各国媒体彼此沟通、相互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高端论坛”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智库联合体,同时首家“高校跨学科智库联合体”也将正式成立,该智库联合体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八所高校十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共同组建;“‘一带一路’博士论坛”,多位国内外青年学者和专家就投资、金融、外交、人文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如何推进“一带一路”构想,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其中中国博士也展现了自己的“一带一路”相关研究成果[95]。这些文化论坛围绕“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这一主题,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