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合理念创新转化成果-“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研究

和合理念创新转化成果-“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研究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合”理念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和合”这一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和合”理念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和更新力的与时俱进的和谐体。最初,在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和平交往、共赢共进”的传统,体现了对以“和合”理念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和合理念创新转化成果-“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研究

“和合”理念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季羡林先生认为,“和合”思想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体现了迥异于西方分析的思维模式的东方综合思维模式,值得研究和发扬光大[32]。“和合”理念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对“和合”这一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从总体上看,学术界普遍认为, “和合”的本质即矛盾—融合—新的和合体的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发展过程。它是指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及和谐,是指在承认事物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并在不同事物结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一个最佳的和谐体,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促进新事物的产生[33]。因此,“和合”理念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和更新力的与时俱进的和谐体。“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34],与“和合”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仁爱和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思想一脉相承,正是对以“和合”为核心理念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升。

1.丝路表达:丝路精神

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史上具有璀璨的光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所内蕴的“和合”理念的独特的精神本源“丝路精神”,历经千年,依然焕发熠熠光彩。

“丝路精神”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完善体现了与时俱进发展的过程。最初,在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和平交往、共赢共进”的传统,体现了对以“和合”理念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随后,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35]”,开始提出“丝路精神”的概念,并初步界定了内涵。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刻阐释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初衷和最高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6],鲜明体现了以“和合”理念为基础的“丝路精神”与时俱进,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需求,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文化传播指出了崭新的精神目标和理论指导。

2.丝路传播:融合共赢

当今新的时代主题是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而“一带一路”倡议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与时代主题相吻合,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还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支柱和核心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传承和弘扬“和合”理念,使丝路精神为古今中外的“丝路人”架起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

(1)“和平合作”与“仁爱和善”

“仁爱和善”不仅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和合”理念的核心所在。《论语》记载:“有若说‘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37]宋朝理学家王守仁指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38]”可见,“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强调每个人从遵守家庭孝悌的礼仪规范做起,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9],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爱和善”回馈家庭、社会和国家。

“一带一路”所承载的“丝路精神”正是对“仁爱和善”的“和合”理念的延伸和升华,它强调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世界梦”紧密相连[40]。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倡导以“亲诚惠容”的理念,坚持“睦邻友好”“互利合作”。“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41]”因此,“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内蕴着“仁爱和善”的“和合”精髓,能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人民的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共谋和平与发展。(www.xing528.com)

(2)“开放包容”与“和而不同”

尊重差异、和而不同是“和合”理念的基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42],这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最高理想,即强调在尊重差别和不同的基础上,达到相互融合的和谐境界。在“和而不同”的理念基础上加强“开放包容”,首先需要我们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传播根本。“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43]”正是在独立自主的理念指导下,“一带一路”倡议提倡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丝路精神”兼容并包、开放包容的丝路胸怀。

因此,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44]”因此,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需要我们首先尊重沿线多样文明,互学互鉴,平等相待,从而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3)“协和万邦”与“互学互鉴”

“和合”思想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系统整一的哲学思想,主要突出了多种不同因素的协调和统一,强调整体的和谐发展和协作借鉴。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了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特征,并主张在求同存异、协和万邦的基础上互学互鉴、美美与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说:“2000 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赏。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45]

可见,“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蓬勃发展,不仅承载着互利互鉴的丝路精神,更承载着协和万邦的和合理念和世界各国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渴望。因此,“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46]

(4)“天人合一”与“互利共赢”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传统“和合”思想的精髓,代表了中华民族乃至东方综合思维的主导思想,主张人与大自然和谐并存、人与人和谐相处,体现了中华民族及东方文化的和谐精神。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7]”这就要求我们把人看成与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基础上,正确处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党派关系、民族关系,保持和谐统一,形成合力。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中国自身的建设构想,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创造了共赢平台和新的机遇,它强调“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的精髓。正如老挝歌曲《一带一路》所唱的:“一带一路,有你有我,大小问题,一起面对”“丝绸之路,你我肩并肩,携手创辉煌”[48]

“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是延续千年积淀而成的新“丝路精神”,与和谐包容的“和合”理念一脉相承,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舞台上,以其深厚的国学积淀,向世界阐释“和合”文化理念的精髓,并运用与时俱进的“和合”文化理念讲述丝路故事,阐释“丝路精神”,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强调:“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向善的道德观[49]。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50]” 因此,正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在共策、共建、共享、共赢的前提下,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为传统的丝路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即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