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外文传播的观点

国内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外文传播的观点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初步的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分析加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必要性和意义。有些学者通过直面当前传播现状,指出加强对外传播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需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区市的国际传播能力。很多学者开始重视文化传播的力量,认为文化传播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

国内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外文传播的观点

目前,我国国内“一带一路”研究角度多样,涉及学科也特别广泛,更多地关注“一带一路”的历史分析、总论政策、理论探讨和区域实践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虽然学术界日益关注从文化、宗教、旅游、教育等角度挖掘“一带一路”的内涵,但从总体上看,从文化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章数量所占比重仍然不到1/10。(图2-2)。

图2-2 “一带一路”主题文献的学科构成[41]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从文化和对外传播角度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学术成果不多,但一些学者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特别是一些学者关注到文化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意义,并对此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这对我们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的启发。经过初步的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宏观上分析加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必要性和意义。有些学者通过直面当前传播现状,指出加强对外传播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他们认为,当前我国对外传播话语在国际上没有突出地位,特别是传播影响力处于弱势,缺乏全球认可的中国独立话语传播体系建设[42]。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对外传播、提升我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当下“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43]。有些学者进一步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对外传播工作非常繁杂,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通过统筹规划,将前期的传播与后期的实践工作融合统一,才能更好地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发展[44]。值得提出的,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一些学者致力于传播实践呐喊和理论研究前沿并做出了重要努力。王义桅教授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对外传播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对外传播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他指出,当前在对外传播中如果运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表达,则容易让对方误解和误读;如果运用西方话语沟通,则又无法体现中国特色。如何解决这一悖论?这是我们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亟须解决的难题。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了通过复兴、包容和创新“三位一体”打造中国对外传播国际话语体系的创新构想[45]。尤其需要我们加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研究,积极阐述中国模式——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基于历史而引领未来,传播中国外交——影响自己而改变世界,最终实现中国崛起——始于华夏而惠及四海[46]。郭万超研究员从“中国道路”视角提出,中国的崛起不能走西方霸权主义的老路,必须进行战略创新,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路,而“一带一路”开创了中国崛起的新模式[47],更需要加强传播,开阔心胸,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推动“一带一路”深入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加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对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二是从微观上探索对外传播的具体策略和优化路径。“一带一路”建设要稳步发展和跨越前进,需要更具体更清晰的顶层设计和优化策略。一些学者从传播媒体角度提出,在当前大数据与新媒体时代,需要打造新型的对外传播媒体。需要树立新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意识,通过对“微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进行调整,加强微产品的文化传播,关注新媒体时代的民间力量和民间诉求[48]。一些学者开始将对外传播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从媒体创新角度探求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和发展模式[49]。他们指出,媒介融合重构了全球传播流程,颠覆了国际新闻生产过程,要打造新型对外传媒媒体,应该以人力支撑、内容生产、用户服务、技术创新、市场推广、产品运营六大领域为着力点,改变了国际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50]。有些学者从人才和智库角度探索“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策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王文指出,中国需要将一批高水平智库打造成有效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的手段,吸纳各国智慧作用于中国发展,传播中国理念[51]。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需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区市的国际传播能力。他们强调地方外宣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要调动地方积极性,通过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强生动传播,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52]。特别是新疆、陕西、云南、海南、泉州、广州、等重点省区市,更应该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地缘特色,提高“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影响力。还有一些学者从国际传播高度提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不仅需要加强国内的区域传播,更需要高瞻远瞩,提升针对国际目标群体传播的影响力和广泛性。正如程曼丽教授所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离不开沿线国家的互联互动,在此过程中,以理性话语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消除双方(尤其是民间)存在的误解与敌意,建立共识是非常必要的[53]

三是从文化角度关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动力研究。很多学者开始重视文化传播的力量,认为文化传播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著名学者李希光教授指出,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54],必须建成一个拥有自己文化圈、文明圈和文化势力范围的“文化强国”,并提出构建多样、共存、包容、共赢的“一带一路文明圈”的新理念。同时知行合一,他亲自带领学生在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地调查研究,结集成册《写在亚洲边地——改变清华学子一生的大篷车课堂》,通过独具特色的“大篷车课堂”,以身临其境的方式鼓励学生运用理性的分析方式看待“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并积极探索具体可行的、与丝绸之路依存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变考古学家的丝绸之路死文化为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丝绸之路活文化[55]。中央党校赵磊教授指出,“一带一路”就是文化交流与人心亲近的项目,“一带一路”是中国文明崛起的大道,主张加强文明互动和文化传播[56]。有些学者提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应建立起对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减少海外受众对中华文明的误读[57],为世界呈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基因”[58]。还有一些学者从跨文化及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宏观框架出发,探究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合法性”来源,强调只有站在全球最大多数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促进世界人民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59]。并针对当前文化传播存在的受众范围较广、构建难度较大、各国文化观念分散独立等现实问题,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同时提升了文化传播的难度。因此需要加强“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总结经验,直面挑战,从找准文化定位、充实文化内容、丰富传播媒介等方面,积极构建新型的“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体系[60]

四是从国际应对视角反思“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挑战和难题。一些学者指出,当前“一带一路”对外国际传播面临重要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一带一路”倡议面临国际强势话语的后现代解构;二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对该倡议存有误读和误解[61]。因此,当前最为紧要的是解决硬件和软件匹配问题,有针对性地补齐媒体软件方面的短板,提高新闻报道专业性,建立和完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管理能力和水平[62]。并提出需要更多地关注当前“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存在的目标受众所处文化环境语言符号差异等引起的误读和误解[63]。据此,有些学者提出,在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传播格局下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借助外媒平台积极主动加强话语权,促进沟通和交流,创新传播和对话路径,寻求中西舆论场的共振因子[64]。因此,在“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传播中,要充分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传播地位,通过加强“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合作,通过整合多元主体和多渠道资源,构建动态立体的“一带一路”相通相融的话语体系[65]

从总体上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不断推进,当前学术界对“一带一路”的研究热度逐日提升。在研究视野上,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作为传播受众的重要性[66];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多元化、丰富化倾向;在研究内容上,从微观到宏观不断深入和完善。

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还是过于流于表面,无法起到更好的传播实效。比如,如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状况进行系统研究,以全面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和合作?如何拓展传播主体,扩大研究范围,丰富沿线国家国别研究?如何丰富科学研究方法,促进“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如何突破以往新闻报道、框架理论研究的局限,更好地丰富研究视角,挖掘“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历史文化基础?如何面对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传播的风险障碍,探索更好的文化传播路径?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回顾“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历史基础,深入挖掘“一带一路”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领悟“古丝绸之路”对外文化传播的千古智慧,才能鼓起勇气直面对外传播的各种风险,为当前“一带一路”的对外文化传播指引迷津,为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纵深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

【注释】

[1]杨荣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70301.

[2]蔡春玲,李海樱,徐绍华.“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23.

[3]国际在线.习近平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http://gb.cri.cn/42071/2013/09/07/6611s4245625.htm, 2013-09-07/2015-08-05.

[4]新华网.习近平: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03/c_125482056.htm, 2013-10-03/2015-08-05.

[5]黄启臣.邓小平等四代领导人老话重提丝绸之路[J].岭南文史.20150315.

[6]“全会决定:加快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15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1-15/5509762.shtml.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14.

[8]刘光阳,邓大松,梁小江.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综述——基于定量和图谱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70120.

[9]《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 页.参考:杨荣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70301.

[10]一文详尽了解“一带一路”万亿新机会.钛媒体官方网站.http://www.tmtpost.c .

[11]胡利琴.澳门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发展对策思考[J].社科纵横.20160415.

[12]央企要成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J].企业文明.20161215.

[1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2015年11月3日.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htm.

[14]刘伟,王文,何帆,贾晋京,相均泳,刘英.坚持规划引领 有序务实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报告[J].中国发展观察.20161020.

[15]朱振鑫.“一带一路”研究手册第1 集.民生证券研究院.2017年2月.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7/0304/16/40811686_633925825.shtml.

[16]“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成效显著[N].经济日报.20180521.

[17]一文详尽了解“一带一路”万亿新机会-钛媒体官方网站.http://www.tmtpost.c .

[18]翟崑,曹岳.十九大后“一带一路”高位运行开启新征程[J].思路瞭望20171130。

[19]一文详尽了解“一带一路”万亿新机会-钛媒体官方网站.http://www.tmtpost.c .

[20]央企要成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J].企业文明.20161215.

[21]任映红.全球化时代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制度建构与法律规范[J].文化软实力.20170628.

[22]王梓懿,沈正平.“一带一路”国内研究状况及热点探讨[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515.

[23]蔡春玲,李海樱,徐绍华.“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23.

[24]孙敬鑫.“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J].当代世界.20150405.

[25]“一带一路”成为国际舆论场热词[J].一带一路报道.20171101.参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来,海外媒体怎么看.人民网.20170905.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905/c40606-29514674.html.

[26]“一带一路”成为国际舆论场热词[J].一带一路报道.20171101.

[27]孙敬鑫.“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J].当代世界.20150405.

[28]杨荣国.“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70301.(www.xing528.com)

[29]为世界描绘一个光明的未来[N].光明日报.2017年12月5日.

[30]贺方彬.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170730.

[31]伊斯梅尔.共建“一带一路” 共享发展福祉[EB/OL].http://gn.cssn.cn/hqxx/gdft/201608/t20160805_3151350.shtml.

[32]汇众智.谱全球发展新乐章——第五届全球智库峰会综述[N].人民日报.20170516.

[33]王灵桂.全球战略观察报告——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C]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第91 页.

[34]严瑜.这个“朋友圈”开放共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501.

[35]贺方彬.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17年第4 期.

[36]王辉,贾文娟.国外媒体看“一带一路”(2016)[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第223 页.

[37]王灵桂主编.《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第448 页。

[38]王辉,贾文娟.《国外媒体看“一带一路”(2016)》[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第140 页.

[39]王灵桂.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第80 页.

[40]潘章仙,杨柳缨子.《远方的家》特别节目“‘一带一路’的语言魅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701.

[41]刘光阳,邓大松,梁小江.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1 期.

[42]刘雯,刘笑盈.2014年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综述[J].对外传播.20150122.

[43]孟威.改进对外传播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J].新闻战线.2014年第7 期.第82-83 页.

[44]赵曌.新闻传播学领域“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新闻与传播.2017年9月.

[45]王义桅.打造国际话语体系的困境与路径[J].对外传播.2014年第2 期.第14 页.

[46]王义桅.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担当[N].北京日报.20170724.

[47]郭万超.“一带一路”开创中国崛起新模式[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11 期.

[48]宫承波,田园.构建“微时代”的对外传播体系[J].对外传播.2014年第6 期.第7-9 页.

[49]刘雯,刘笑盈.2014年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综述[J].对外传播.20150122.

[50]刘滢.如何打造“新型对外传播媒体”?——媒体融合的国际视角与本土经验[J].对外传播.2014年第9 期.第5-6 页.

[51]王文.智库: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J].对外传播.2014年第1 期.第38 页.

[52]覃彤,庄严.“中国梦”与地方媒体对外路径建构的探索——基于省级电视台国际传播实践的视角[J].现代传播2014年第5 期.第155-156 页.

[53]程曼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俄传播分析[J].当代传播.2015年5月.第16-17 页.

[54]李希光.建设多元共存的“一带一路”大文明圈[J].丝绸之路.20161016.

[55]李希光.建设“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强国[J].人民论坛.2015年11月.

[56]赵磊.“一带一路”是中国文明崛起的大道[J].中国文化交流.20170509.

[57]刘雯,刘笑盈.2014年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综述[J].对外传播.20150122.

[58]程云杰.为世界呈现中国的和平发展“基因”[J].对外传播.2014年第7 期.第16-18 页.

[59]姬德强.探究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多重维度——专访国际知名传播学者赵月枝教授[J].对外传播2014年第5 期.第13-15 页.

[60]杨通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J].人民论坛.201708.

[61]黄俊,董小玉.“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传播困境及其突围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12 期.

[62]文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状及改进路径[J].对外传播.2014年第4 期.第28 页.

[63]隆志秀.信息误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大挑战》[J].新闻知识.2014年第6 期.

[64]胡泽,刘轶.国际舆论场上的对话与较量[J].对外传播.2014年第5 期.

[65]姚遙.推进周边公共外交:理念、问题与对策[J].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6 期.

[66]赵曌.新闻传播学领域“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视听.201709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