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化的概念在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和定论。正如英国著名的文化批评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所说,“文化是英语词汇当中数一数二的最为浮躁的单词之一。”[12]“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lere,最初时用于农业中的耕作和种植庄稼之意,主要是从自然与人的关系入手,体现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13]。后来,逐渐发展为英语、法语中的Culture,其意义演化为人类耕种、居住、培养动植物等生活方式以及对大自然和后来对神明的崇拜。早在20 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克鲁伯(Kroeber,A.L)与克拉克洪(Kluckhohn,C.)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书籍中,记载了社会各界对“文化”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和界定,据说已经有100 多个。发展到现在,学术界对“文化”的阐释和界定更加缤纷多彩,估计已经远超几千个、几万个的界说了[14]。“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我国古代典籍《说苑·指武》(汉·刘向著)中最早提到的文化,在这里的意思是指文化的教化作用,提出只有在文化教化不起作用的时候,才考虑使用武力解决问题[15]。可见,将‘Culture’译为“文化”,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概念的借用与改造[16]。古往今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我们不再一一列举,只是通过大体的归纳和梳理,力求为“文化”的定义探求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
中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文化”概念进行界说,使“文化”概念逐渐呈现出多维化动态化发展特色。根据文化所涵盖的领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界定“文化”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成果的总和,既包括全部的物质文明,也包括所有的精神文明,可以说是二者的总和。作为文化学的奠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就是从这个广义视角界定“文化”概念的。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从复杂多元的整体角度来界定文明或文化,认为道德、信仰、法律、知识、风俗、艺术等都涵盖在文化的范畴之内,并且还涉及人所具有的生活习惯和一切能力等[17]。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主要从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层面界定“文化”。他认为,“文化”既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也包括人类的精神成果,并强调,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对人类做出有用的价值和贡献[18]。可见,广义的“文化”定义包罗万象,外延不断深广,体现了文化的动态性发展特质。(www.xing528.com)
从狭义角度“文化”来看,主要指一种行为准则或者价值理念和观念,特别是从特定的民族角度来界定,这种行为准则或者价值理念通常都是建立在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并且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密不可分[19]。这种界定,将文化主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系统。国外学术界通常从这个狭义角度来界定“文化”。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指出,“文化”就是一种能力创造,这种能力主要是指理性主体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创造能力[20]。恩斯特·卡西尔是符号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文化”体现了人类解放自身的历程,“文化”是一个整体,艺术、宗教、哲学、科学、语言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21]克利福德·格尔茨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他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指出,“文化”通过符号体系将人类传承的知识观念和价值理念相互交流、代代相传[22]。我国学者张岱年认为“文化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体系,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哲学思想”,并指出在西方和印度,“宗教是文化的中心。”[23]这些观点更多地是从文化的精神层面界定文化的内涵。
通过对以上“文化”界定的梳理,我们发现“文化”界定呈现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历程,从外到内、从古到今、从混到清、从偏到全,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24]。并且有学者不仅关注到文化涵盖领域的区分,还从社会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不同层面进行界说。该界定注重文化由低到高的层面分析,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25]。 可见,文化概念体现了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因而文化内涵既包括动态也包括静态方面。本书中,我们更强调文化的动态性发展特色,突出文化是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因此,本书中的“文化”内涵更倾向于广义的界说,强调文化涵盖了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并在动态发展中不断综合、提炼和升华,从而促进“文化”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相互作用,并突出主体(人类)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对客观世界进行创造和解构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