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中华民族传统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上独特的“五色体系”,它记录着民族精神活动的全部过程。“五色”是在继承了原始单色崇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五彩彰施”的。《尚书》中载“五彩彰施与五色,作服”。“五色”指的是赤、黄、青、白、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红色和黄色为正色或最尊贵色。“赤,赫也;太阳之色也”,红色也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中国古称“赤县神州”,传说“赤县多灵仙”,为吉祥宝地。“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黄色,居五方之中为主宰之位,被认为是帝王之色,崇高、神圣不可侵犯,因而华夏之祖为黄帝。还有“青,生也;象物生长之色也”,青本是井水中清水的颜色,青色位东。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为“东方色”,作为万物生长的色彩而受到尊敬,是一种瑞祥之色。“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白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中最具矛盾性,它象征贤明、清正廉洁的品格。人们将善引起的因果报应成为“白”,而且具有崇高的含义和圣洁的象征意;然而,人们使用“白”色时又很谨慎,常被忌讳谈起,如把白色看作丧色,把丧礼称奉“白事”,“白”成了不祥的象征。“黑,晦也;如晦暝之色也”,五行中说,黑色居最高位置。《易经》中有“天玄地黄”之语,规定了天的色彩为黑,地的色彩为黄色,黄黑混杂则为天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颜色。所以,以黑、白两色为主,加上赤、黄、青三色所形成的“五方正色”就成了中国色彩理论的基础和古老的哲学思想观念。
“五色说”体系自先秦产生后被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用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据《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载周代用色有严谨的规矩,依据“五行”原则来安排日常生活及政务。随后服饰中也应用“五色学说”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化形态,来区别上下、贵贱,成为统治阶级权利与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如唐朝时太宗规定,除了皇帝可以着黄色衣,“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在许多朝代,平民百姓都不能用正色作为服饰的颜色。在历史上服饰的色彩与阴阳五行观相比附,使某些朝代出现了对服饰色彩的喜好,如夏朝崇尚青色或者黑色,商朝崇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黄等。古代建筑中的都城四门也以色彩象征。东方黄龙门属青,南方朱雀门属红,西方白虎门属白,北方玄武门属黑。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就把故宫色彩概括六个字:“红墙、黄瓦、碧绘”,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用色观念。在这里色彩已经转换成一个逻辑推理和思想认知的方式,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以及严格的使用禁忌,这种象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与认识观念。同样,传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色彩文化形成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家认为,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色彩的装饰中可以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如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设色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不同色彩化妆赋予了特定的寓意,暗示着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如红色表示勇敢耿直和赤胆忠心;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性格鲁莽直爽,粗犷却又心地善良;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可见,儒家“比德”思想直接影响着民族色彩观念。由于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所以道家的色彩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体现在艺术上即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所谓“至音不叫”“至言不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反对五彩。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追求的是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其对中国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www.xing528.com)
总之,中国色彩文化尤其是“五色观”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支配了我们艺术风格的形成,同时也广泛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及后世人们的日常生活、礼仪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