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网络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网络社会中,网络舆论已成为信息时代公共政策决定的新途径。近年来,政府机构、官员一直致力于通过网络这一开放空间与网民互动,以提升公共政策的力度。但是,网络社会仅只是公共政策制定新途径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如政府职能部门对舆论的反应滞后,回应不及时,就会造就公众质疑政府,给政府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一)网络社会公共政策的影响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在网络社会中,网络舆论已成为信息时代公共政策决定的新途径。参政议政一直是网络上的热点,它显示了人们对公共生活的关注,也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人们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平台,就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评论。近年来,政府机构、官员一直致力于通过网络这一开放空间与网民互动,以提升公共政策的力度。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说明网络社会在政策制定方面,有着与现实社会极其相似的性质。从政策问题诉求到政策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从政策议程到政策制定,网上政策制定的流程与现实世界中政策制定的流程几乎一样。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是公众表达其政策诉求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信息化手段。

信息时代的来临,促使政府管理的信息化。电子政府的实施,不仅要求政府日常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电子化,而且,也要求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手段的网络化。基于网络舆论视角的公共政策制定新途径,有利于政府及时发现政策问题,提高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也便于政策的顺利实施。

但是,网络社会仅只是公共政策制定新途径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它和其他传统舆论一样,在舆论体系内部,不可能自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必须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组成一个大系统,并在这个大系统中,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

(二)网络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1.新媒体的出现挑战传统媒体

全球化时代,人口流动频繁,新的传播科技已经普及,网络、电话、手机各种传媒形态多元化,人们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来源广,传播快,而且传播者所站的角度和所执的观点各异。如果政府于事件发生时不在第一时间澄清事实,很容易加重信息多级传播中的扭曲和衰变,造成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互联网络的广泛普及与创新应用,使自媒体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公众话语权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与此对应,各种虚假与不良信息也大行其道,“网络水军”,甚至是“网络黑社会”,无不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与法律底线。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利用信息的成本显著上升。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效信息,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这与前些年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大量信息消耗的是人们的注意力、时间成本和接受力,也考验着人们的判断力。而对于网络上的一些公众关注的信息,特别是处理群体性事件等百姓关心的话题,只采用惯常的拖延、隐瞒、封网等信息控制方法,将会影响公正和真实信息得以传播。

2.网络社会与现实互动,对政府的公信力提出挑战

网络社会的出现和网民数量不断递增的趋势,直接影响着现实社会。网上出现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频发,会直接影响到现实社会。如政府职能部门对舆论的反应滞后,回应不及时,就会造就公众质疑政府,给政府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构建与互联网平台之上的网络社会所依托的社会结构是扁平的,而依靠现实世界的垂直指挥链来确立和维护的政府权力,在水平化的虚拟世界将会失去可以依托的社会结构。因此,互联网上呈现出信息流动凝结的多中心权威,也就是说,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形成多个权威,如果政府反应不当,或者不能及时顺应新媒体平台的水平特征来延伸权力,那么,政府权威不仅难以维护,其流失的速度也会加快。

(三)网络社会对公民素养的影响

1.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素养

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信息素养给出了种种定义,归纳为三点:第一,对信息的认知能力;第二,对信息价值的判定能力;第三,有效获取信息和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

概括而言,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技术层面上的;二是人文层面或者伦理层面上的。技术层面上,表现为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获取、检索、分析、评估、支配、再生信息的能力及技巧;人文层面上,表现为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和处理信息的动机以及伦理导向。

互联网的诞生造就了新舆论场的产生。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资源,远远大于现实社会。网络上传播着各种庞杂的信息,公众对待信息的敏感程度,对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观点的理解、感受和评价,形成了公众的信息意识。而这种信息意识,是受其潜在的世界观、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观念支配的。在人们积极主动地挖掘、搜集信息的同时,在其潜意识里,已经把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偏好融入其中了,并通过QQ、微博、论坛等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传递给他人进行交流、共享。自媒体的横空出世,改变的不仅是传媒的生态,还有我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传统媒体被从“神龛”上请下来,在互联网上,每个人只要注册一个账号,就能成为一个媒体、一个主编。平台开放、平等表达、虚拟身份、无界传播,自媒体的这些特性和功能,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和全新的手段,这将对公民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民主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则,自媒体为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平台和路径;二则,自媒体自身的良性发展又有赖于公民意识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由此可知,人们信息素养的高低,是决定网络舆论各方能否在一个共同的基准上平等对话、理性交流的重要前提。而要想达到政府、媒体、公众三方舆论的高度交集,熟练掌握技术手段固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则取决于互动者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或者说大家是不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在寻求共识。如果目的大相径庭,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而公众的信息素养,则是需要被教育和培养的。

不能不说,由于我国这些年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主要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的培养,社会的道德水平乏善可陈,进而使得广大公众对事物的理解总是处于一种模糊、摇摆不定的状态。许多网民也并未能理解信息素养的真正内涵。导致在信息意识方面,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人们对周围发生的事件不加分析地实时进行传播,而其获取的信息未必真实和准确;二是带有个人目的不实之词,或夸大事件本身的信息内容,或发表偏激的、不负责的言论。(www.xing528.com)

2.培育提升公众信息素养

培育公众信息素养,需从两个视角入手,分别针对三个群体,掌握五种能力。

(1)两个视角

即科学技术和道德伦理。道德伦理是根本,是灵魂;科学技术是手段,是工具。缺乏良好的道德素养,就不可能正确地辨别和评价获取的信息,甚至会断章取义,臆造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先进的技术就会变成“帮凶”;同样,不掌握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道德素质再高,也难以在舆论场上应对自如,把正确的信息有效传递给公众。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信息素养的培育,一定要从这两个方面共同入手,不可偏废。但在面对现实时,需有所侧重,采取不同的方法。就具体的职业群体和社会群体而言,可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进行培养,关键是道德素质的提高;而在学校教育中,需同步进行,按照不同的年龄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

(2)三个群体

即政府官员群体、学生群体和网民群体。政府官员是网络舆论的主导者和引导者,他们的信息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网络舆论的走向。首先,要提高官员们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树立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建立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好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负面信息传播的助推器;其次,要熟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以及自己从业范围内的各项政策界限和业务知识,以便更好地为群众答疑解惑,提高公信力;第三,要使他们,特别是关键部门的官员,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外沟通技巧。

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求知欲强,可塑性大,而且是将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功能,从小教育他们具有远大的抱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理想观,培养爱国主义情结、报国理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并适当地教授其基本的互联网实操技术、沟通技巧、表达方式等。

其他网民群体的素质培养比较复杂,他们来自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阶层,知识水平各异,因此技术手段的培养不是重点。需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政府的力量,充分发挥机关、事业、企业、社区等组织的作用,本着诚信、务实、服务的态度,构建宽松和谐的网上舆论氛围,积极倡导正气正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厉打击歪风邪气,改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3)五种能力

无论是哪个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讲,具备以下几种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

一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熟练地运用阅读、讨论、试验、检索等手段获取信息,并且自如地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类、存储、鉴别、综合分析和正确地评估。

二是支配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即准确地概括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灵活地运用信息,并且善于创造性思维,生成新的信息成长点。

三是利用信息和信息协作的能力。即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和诉求,发挥信息的效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讨论,分享资讯和见解。

四是信息免疫和拒绝信息的能力。即对于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信息,要具备甄别、自律、自控的能力,遴选那些真实的、正面的信息,拒绝和消除不实、有害信息的侵扰和腐蚀。

五是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熟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互联网知识,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和趋势,熟练运用计算机、移动智能终端、博客、即时通信等工具。

总之,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决不仅是某个单位、部门或几所学校、几个培训机构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事情,而是需要社会长期关注,不间断、持续教育的过程;更不是具体的技术操作问题,而是集理念、思维、知识、技术、方法等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未来网络社会的渗透程度,互联网的应用广度,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深度,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公民的信息素养,将决定互联网时代整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有序健康发展,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高度重视,从现在做起,尽快采取相应措施,把提高公民信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