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体系的培育和发展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涉及众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而这项工程需要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站在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上进行周密规划和有力推动。以马克斯·韦伯的政治权威理论为借鉴,通过国家政治权威来贯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思路,通过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配套的制度安排和实施细则,可以有效推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作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课题、新任务,需要与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体制改革等相互结合,统筹考虑,建立起良性互动的网络化社会治理体系。
(一)广泛培育,突出重点
第一,政府依靠自身权威,结合社会组织性质和市场发展规律,广泛推动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和融合。需要与实际相结合快速推动,在防范有违民众意愿的强行联合,不造成发展失序的前提之下,使各类社会组织发展遍地开花。为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等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格局夯实基础。第二,要坚持按需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突出重点培育的社会组织类型和数量。故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社会,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本领域公共治理缺失的是什么,当地民众最渴求的是什么,与本地特色、本领域特点相结合,重点培育具有相关职能的社会组织。第三,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重点引导和培育具有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高端产业特征的联合会或行业协会,为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此类社会组织正是所谓的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引导和培育,使之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可靠有效的承接者,同时能够广泛聚集与培育大量同领域、同行业的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的全面发展。第四,以社区为最基本的社会治理单元,大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特别是公益型和互益型社区社会组织。强化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渗透,以社区治理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整个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水平。第五,重视对社会企业的扶持与培育,使社会组织发展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步伐,特别是在文、教、卫、环保、医疗等领域,筹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小微创新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社会企业,转向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智能化以及生产小型化,逐步建立布局合理、诚信规范、层次多元的社会企业体系。使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填补政府治理缺失事务上发挥应有之义。
(二)推进改革,让渡空间
社会组织管理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获得突破和进展已是必然现实。首先,政府要以优化公共服务职能为契机,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由大小包揽向服务型转变,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的职能转移,认可并尊重社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社会组织的生长发展创造优良的土壤环境。各级政府要明晰职能转移的领域,划定职能转移的范围,同时健全社会组织承接转移职能的管理规范。其次,政府需要继续改善政策引导方法与手段,灵活应对社会组织多元化需求和全球化的挑战,保留和强化必要时对社会组织进行有限度干预与调节的职能,推进效率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实现。最后,政府要以合同管理、公开招标的方式在需求大的公共服务领域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将服务的购买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并引入竞争机制和评估机制。为社会组织从事社会公共治理活动让渡空间,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搭建成熟平台,使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www.xing528.com)
(三)尊重民意,给予权利
社会体制改革能否成为民心工程,让广大民众均能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得到实惠,关键之一就是给予和尊重民众的话语权。而社会组织是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自愿组建而成的,组织的行动反映的是民众自身的诉求。因而,给予和尊重社会组织的话语权能够充分知晓民众所求、所需、所期盼;也能够递增民众的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达成社会治理的目标。
尊重民意,给予权利的实现,一是要求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在确保对社会治理总的领导和规划的同时,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搭建社会组织反馈信息的渠道。在制定社会治理方案时给予社会组织参与决策的权利,提高他们影响决策的能力,从而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古训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集思广益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合作治理展开铺垫。二是基层政府需放弃老套的“家长式”思维,以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社会自治、社区自治、村民自治的推行为契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创造性和志愿性,使之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健康有序的自主治理,真正成为满足民众需求的“催化剂”、反映民众诉求的“扩音机”、营造和谐社会的“清新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