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源于实力,因此,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强弱成为信任建立的重要路径。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而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率。在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的提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社会分工方面来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必须提高。社会组织的规模和数量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日益壮大,必然也伴随着公众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质量控制、工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社会组织必须尽可能多地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持续保持自身专业性强、密切联系社会、低成本运营的优势。与发达国家的社会组织比较,我国的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和提供公共产品上处于起步阶段,从科学的评估机制、市场运营机制以及职业化治理团队层面来看,我国缺乏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强的社会组织。与之相对应的,目前提升专业化服务已成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壮大面临的第一任务。也就是说,社会组织要提升自身素质,培养专业化服务人才和团队,保证服务质量到位,技术力量充实,不断拓展为社会公众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专业化服务的能力。
其次,从社会自治方面来看,社会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公开透明度必须提高。社会组织实质上是社会公信力的组织体现,其自我约束能力必然将成为自治社会到善治社会的桥梁。根据社会组织的定位功能,社会组织必须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依靠自律行为来维护社会公众对公共事业的信心及信任。根据理论而言,社会组织必须依靠本组织的理念和活动来体现公共责任,实现最初的道德承诺和奉献精神。社会组织必须凭借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坦诚公开的社会形象取信于公众、政府和社会,从而承担起社会的自治公器。可是现实中,我国的社会组织由于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面临诸多问题,致使社会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非常弱,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通过制度约束的方式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规范自律及他律标准,促使社会组织能够有序健康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建设水平。(www.xing528.com)
再次,从社会认同方面来看,社会组织对民生诉求及公共责任的社会支持能力必须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全面调整,社会公众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加强,社会公众维权意识和利益诉求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作为社会力量中最活跃和最积极的部分,社会组织凭借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各方顺畅沟通而成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与此同时,作为自愿结合的社会力量和志愿团体,社会组织从很大程度上要实现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根本上保障民生诉求和利益表达不受阻碍,增进公众对深化改革的认同感。除此之外,社会组织在培育公众意识、提升公民素质、维持公共秩序、发扬社会合作、增进社会认同、优化社会资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目前,社会组织必须逐步提高社会认同感和社会信任度,帮助公众和政府解决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环境保护、公共慈善等突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充分发挥其服务性、自愿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社会职能。这对于深化社会核心价值、整合社会机制、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防范社会风险、维持社会稳定、解决社会问题都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从社会转型方面来看,社会组织适应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革的创新发展能力必须提高。我国的社会组织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波涛和坎坷,演变历程已有六十多年。社会组织伴随着社会变革,在本土化、多元化、法治化和社会化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总体来看社会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方面滞后,面临着改革的突破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在我国改革大背景下,社会领域改革成为经济领域外的一个新的改革阵地,一个有规模、有体系的社会改革框架正在这种突破性的社会大变革中重构发展。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的契机下,社会组织必将成为参与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因此,社会组织自身必须明确目标,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社情,壮大民间志愿性团队的发展,调整功能定位,增强自主性,培养独立性,立足群众,服务社会,积极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创新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