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治理历史变革:《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成果

道德治理历史变革:《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要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要普及和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三)社会治理时期从传统的重视命令式、运动式、动员式的道德治理方式向法治型、互动式、规范化的道德治理制度的方式转变,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

道德治理历史变革:《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以及“怎样进行社会治理”展开道德建设,在团结人民、凝聚力量和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每个时期与阶段道德手段的选择、道德建设重点的选择,都是以当时所处的道德状况为基础的,也是对当时所面临的道德突出问题的回应。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道德治理的目标、任务不同,采取的方式与手段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社会管控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阶级斗争为主要手段、以消灭私有制及其附属的意识形态为目标,建立起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全党范围内要求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出现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王进喜精神”等共产主义道德模范精神。

(二)社会管理时期

为促进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变,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为中心,伴随着这一转型过程,中国的社会管理也不断调整、完善,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和法治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社会治理服务或配套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从对社会的全面管制向社会管理的市场化转变,同时也加快了法治化进程,并且出现了结构分化和治理重心下移,推动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放松管制带来了市场活力和社会生机。但由于未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管理的调整和变革是在许多方面未进行配套改革、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经济的方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进行的,社会管理仍从属于行政体制下的社会管理。

为破解新的道德难题与挑战,开始狠抓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群众性的道德教育活动,使我国城乡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面貌有一个根本改观。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此,要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要普及和提高教育科学文化。(www.xing528.com)

进入21世纪,道德建设注重加强个体道德修养,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

(三)社会治理时期

从传统的重视命令式、运动式、动员式的道德治理方式向法治型、互动式、规范化的道德治理制度的方式转变,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

在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确立和发展中,道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要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既有道德约束又有法律规范。

建设基本内容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对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德”进行了整体构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抓经济建设、法治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以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国家的“大德”,以基本道德规范来设立道德建设的“底线”,以道德楷模来树立道德建设的“标杆”,以仪式活动营造道德建设“环境”,以修养和践行来奠定道德建设的“根基”,构成了关于道德治理基本思想和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