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人始祖在长阳》的工作和学术评论

《巴人始祖在长阳》的工作和学术评论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江考古获重大发现,改变了原有许多模糊认识。经过对香炉石遗址出土文物的认真考察和精心研究,王善才教授认为它是典型的古代巴人早期文化遗址,并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1982年在鄂东武穴市主持对明代张懋墓葬的抢救发掘,出土了一具完好的湿尸和全国绝无仅有的两幅完好的印度梵文字画,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一发现被学术界认为是近年来考古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看来,必须找到文物作支撑。

《巴人始祖在长阳》的工作和学术评论

给王善才研究员的一封信

善才同志:

上月至长阳未见,甚憾。今日接到寄来大作,受益匪浅,深谢。清江考古获重大发现,改变了原有许多模糊认识。我们将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写入《土家族通史》。有何新作,盼继续赐赠。

绍 明

1994年12月21日

(李绍明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土家族通史》主编、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教授原载《中国早期巴文化——长阳香炉石遗址发掘与研究》一书,1997年9月第1版和《考古发现与早期巴人揭秘》一书,2003年6月)

刻苦敬业 奉献考古——记老当益壮的考古队领队王善才教授

刘明春

1994年11月27日,《中国文物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布了一条重要通讯,题为《湖北清江流域考古获重大成果》。同年12月18日,该报又以第三版整版的篇幅发了《长阳香炉石遗址揭示出古代巴人早期文化类型》《香炉石遗址出土的早期甲骨和陶印章》及《香炉石文化的命名》等一组文章及发掘现场和重要文物照片。同年12月26日,新华社发了《中国首次发掘出古代早期巴文化遗址》的电讯。至此,湖北省清江考古队发掘、研究、认定的香炉石文化遗址以它典型的巴文化遗址的容貌面世。

长阳是土家族自治县,是“长阳人”的故乡。土家族是巴民族的后裔。据考,土家族人的祖先廪君便发祥在长阳境内的武落钟离山。这里的新石器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以及古生物化石沿清江两岸十分丰富,那么能否证明进入文明时代的土家先民确实就生活在清江流域的长阳这一带呢?因从文献资料看,对长阳廪君的记载不尽统一。于是有了土著说、南来说、东来说、北来说和西来说等诸多说法。但无论何说,都必须要有文物作支撑。

1987年,有着丰富考古经验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善才出任省清江文物考古队总领队来到长阳,配合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的进展,对库区的遗址和墓葬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一干就是8年。在8年的岁月中,他在清江流域苦苦地探石穴、掘化石、挖遗址、掘墓葬,从筹措资金、组织人力、到实施发掘抢救和修复整理,大到协调上下内外、组织多学科联合研究攻关,小到安全爆破、斤药寸索,他都事必躬亲。山里交通困难,上上下下,跋山涉水,他总是吃苦在前,身体力行。

他的家在武汉,但他工作常年在田野、在长阳大山里,家务事他全都不管,儿女的事也很少过问,家就像是他的一个过路客店。孩子们埋怨他不管家,只顾出差拣陶片、挖古坟,成了个十足的“考古迷”。

终究功夫不负有心人,西寺坪大溪文化遗址的发掘首战告捷,出土了上万件文物。紧接着深潭湾西周巴人崖葬墓110多具人骨出土,鲢鱼山出土了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并发现了10多万年前古人用火的遗迹。最后,香炉石遗址出土了丰富的夏时期的陶、石器以及商周时期的大量甲骨。经过对香炉石遗址出土文物的认真考察和精心研究,王善才教授认为它是典型的古代巴人早期文化遗址,并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

香炉石文化遗址终于被认定了,年届花甲的王善才教授总算喘过一口气来。他知道,在众多考古人员里,能够在自己的考古实践中认定一个文化遗址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况这个特殊遗址还解决了古代巴民族故里这样一个民族学和历史学上的重大疑难课题。

王善才教授是个在事业上永不知足,对机遇从不轻易放过的人,因此他在参加整理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礼器后的近20年来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田野。1979年在鄂东南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考古会战发掘中,他是考古领队之一。并写出书面报告,提议就地保护,建立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1981年在中国“野人”的考察研究中,他在全国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的会议上提出成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并不畏艰辛多次深入鄂西北房县和神农架林区寻踪觅迹,写出《“野人”调查报告》。1982年在鄂东武穴市主持对明代张懋墓葬的抢救发掘,出土了一具完好的湿尸和全国绝无仅有的两幅完好的印度梵文字画,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83年在鄂东北随州市一百多座春秋战国时期古墓葬的领队发掘中,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出土了,对研究古代曾国、随国和楚国的历史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1985年领队在武汉市新洲县红山嘴对三百多座汉代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研究鄂东新洲地区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92年在鄂南蒲圻市三国赤壁古战场的实地考察中,为辨明长江和汉水两岸多达七处赤壁地望的真假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获取了无可置疑的地下出土文物,作出了“三国赤壁古战场应在蒲圻”的论断,受到了学术界的赞扬和好评。“苟不自满而中止,庶几终身而有成。”目前,王善才教授正整装待发,对香炉石文化遗址的补充性发掘又将开始了。

(原载《中国文物报》1996年5月26日)

王善才:寻觅土家先民的足迹

刘明春

1995年《文物》杂志第9期以首篇位置、25个页码的篇幅发表了湖北省清江考古队撰写的《湖北清江香炉石遗址的发掘》及大量的图片。至此,该队发掘、研究、认定的长阳香炉石文化遗址以它典型的、确定的巴文化遗址的容貌面世了。这一发现被学术界认为是近年来考古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因为它从考古学的角度第一次证实了今天仍然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年届花甲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善才便是考古队的总领队。从1987年初进入长阳,到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的认定的八年,王善才为了完成这一重要课题,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长阳人”的故乡。通常认为今天的土家族即是古代巴民族的后裔。那么能否证明进入文明时代的土家先民确实就生活在清江流域的长阳这一带呢?文献资料的记载不尽统一。于是有了土著说和南来说、东来说、北来说和西来说等诸多说法。看来,必须找到文物作支撑。带着这些问题,王善才在清江流域苦苦探石穴、掘化石、挖遗址、掘墓葬,挖掘了八年,也埋下了他八年的岁月。从筹措资金、组织人力、到实施发掘抢救和修复整理,大到协调上下内外、组织多学科联合研究攻关,小到安全爆破、斤药寸索他都得管;风里雨里、泥里水里、他都事必躬亲。山里交通困难。上上下下,跋山涉水,总是吃苦在前。身体力行。他常年工作在山野河谷,哪怕是在寒风刺骨的冰天雪地里,他也跟年轻人一样干。

他的家在武汉,但他常年工作在田野、在长阳大山里,他根本顾不着家。老伴有时批评他,说家就像是他的一个过路客店。

终究功夫不负有心人,西寺坪大溪文化遗址的发掘首战告捷,上万件文物出土,国家一级文物、一枚6000多年前精美绝伦完好无损的骨针出土了。紧接着深潭湾西周巴人崖墓110多具人骨的出土,为青铜器时代的人骨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经研究写出了科学报告发表在《人类学学报》上,现已成为这一时期华中地区的人骨代表组。随后,鲢鱼山化石产地,发掘了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10多万年前远古人类用火的遗迹,再后,香炉石遗址出土了丰富的夏时期的陶、石器以及商周时期的大量甲骨和我国最早的陶印章,还出土了一柄早商时期长达26厘米多的工艺精巧的骨匕。特别是香炉石遗址两枚陶制印章的出土,引起史学界极大兴趣。

(原载《长江日报》1996年6月19日)

一封泥腿子的(心声)送别信

尊敬的王教授:

您好!和您在古老的岩洞里生活了五天,您今天要走,离开我们,我真舍不得让您走。您年过花甲的老教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辞劳苦,从坑上到坑下和我们泥腿子一起,您为突破考古工作,为了长阳人民的前景,您辛苦了。我没有什么感谢您,只有一张白纸和一片忠诚的心,谢谢您!您不愧是我们县长请来的好教授,我盼望您到长阳后和刘县长谈谈这次考古的情况,我更盼望总有一天,您把带去化验的古物,得出的结论是:一万年的古物,重新开挖榨洞,再次和您一起突破重要文物,为长阳人民增光。

敬祝您一路平安!

覃仕章

1996.6.9

注:这是王善才教授年届花甲时领队发掘长阳榨洞旧石器遗址(距今27000余年)期间,同民工坑上坑下一道苦干,民工很受感动。发掘结束临别时,民工组长覃仕章代表全体民工给王教授写的一封信

失落的青丝——记一位老教授的考古情结

刘明春

他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人们期待、赞许、尊敬的眼光。

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老会长请他,渔峡口镇书记、镇长请他,为位于渔峡口镇的香炉石文化遗址写几句话,他慢慢地提起了那支似乎十分沉重的笔,那双习惯于察古辨今的眼睛望着桌上铺就的宣纸,似乎觉得那张纸在变大,像天上的淡云,抑或像时空的隧道,呈现出沧桑的岁月,年轻时那满头乌黑的头发,渐渐地失落了,化作沉甸甸的四十年考古的业绩。

在那鄂东南大冶铜绿山春秋战国时期古矿冶遗址的考古会战发掘中,他是考古队领队之一,是他最先写出书面报告,提议就地保护,建立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鄂东武穴市对明代义宰张懋夫妇墓葬的发掘中,出土了全国绝无仅有的两幅印度梵文字画,引起了国际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鄂东北随州市一百多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发掘,一大批珍贵的青铜礼器和用具等历史文物出土了,对研究古代曾国和楚国的历史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汉新洲县红山咀三百多座汉代古墓的考古发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湖北省在配合水利建设工程中发现和发掘数量最多的一处汉代墓葬,为研究鄂东新洲地区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鄂南蒲圻市三国赤壁古战场的实地考察,为在长江和汉水岸边多达七处赤壁的真假之辨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获取了无可置疑的地下文物资料,作出了“三国赤壁古战场应在蒲圻”的论断,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蒲圻市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称赞与尊重。

中国“野人”的考察研究中,是他在福建厦门市全国人类学学会的大会上作专题发言,全面阐述理由,提出呼吁成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是他最先代表专业单位出面与各级领导和有关单位进行联系和组织考察,并不畏艰辛亲自多次深入鄂西北房县和神农架林区寻踪觅迹,而最先写出了《“野人”考察报告》,为早日揭开世界四大自然之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

在土家长阳,在鄂西南清江,在整理和研究发掘出土的三万多件各时代历史文物的日日夜夜,他埋头工作,打持久战,从不知劳累,从无休息日,他为配合清江水电工程的开发建设,他作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位有丰富考古工作经验的考古领队出任清江流域考古队的总领队后,从1987年初进入长阳,到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的认定,转眼已过八九年。

长阳是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是巴民族的后裔,距今二十万年前长阳人化石即在该县钟家湾村出土。据考,土家族人的祖先廪君便发祥在长阳境内的武落钟离山。这里古生物化石和新石器,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沿清江两岸十分丰富,那么能否证明进入文明时代的土家先民确实就是生活在清江长阳这一带呢?因从文献资料上看,对长阳廪君巴的看法多种多样。有土著说和南来说、东来说、北来说,以至于西来说都有。但无论如何,是要有文物考证做支撑的,当他发现自己的考古事业与一个少数民族之根相关联的时候,他更感到了肩头的沉重。

一个责任感过分强烈的人,无异于自讨苦吃……他此时凝思良久,他不愿意在他面前素净的纸面上落下一些无足轻重的文字,他似乎把手中的笔当作了探铲,总想一铲一铲地铲出些价值不凡的东西,他就是这样在清江流域苦苦地探石穴、挖化石、掘遗址、挖墓葬,挖了八九年,也埋下了他八九年的岁月。筹措资金,组织人力,主持发掘,协调内外,小到安全爆破、斤药寸索他都得管。否则一节偶疏,前功尽弃。风里雨里,泥里水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他都得事必躬亲。知之者几乎是众口一词:像这样跋山涉水,身体力行,常年战斗在山野河谷,甚至是寒风刺骨的冰天雪地里,进行艰苦拼搏的老教授实在是罕见、难得;是的,他决不会像社会上形容的那“摩登考古”、游山玩水似的“挖几个坑,淘些金,拣几块陶片走无声”。

也真是“苍天有眼”。

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西寺坪大溪文化遗址首战告捷,上万件文物出土,国家一级文物、一枚6000多年前精美绝伦完好无损的骨针出土了。紧接着十几万年前的鲢鱼山化石山洞大批古生物化石出土,并揭示出远古人类用火的遗迹。再接着桅杆坪遗址的考古发掘并采样送检,证明了这是一万年左右古人类有从山上移迁山下居住和生活的遗迹。再后,香炉石!香炉石遗址居然又出土了上万件的珍贵历史文物,特别是发现了丰富的商周时期的甲骨和我国最早的陶印章,还出土了一柄长达26厘米多的工艺精巧的骨制汤勺以及大批动物骨骼和刻有文字符号的陶器等,其年代为夏商周时期,距今4000—3000年前后。

其实,所谓教授,是常常最感到自己知识匮乏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清楚,你每发现一个新东西,势必立即发现有更多的未知数在等待着你,他何尝不是这样:香炉石遗址两枚陶印章出土,印章上的文字是汉文字、楚文字还是巴文字?他积极查阅各种资料,甚至夜以继日常常忙得不能入睡,“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只得到北京去登门拜访国内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黄盛璋、陈公柔和张政烺,又写信向社科院历史所所长李学勤、河南大学中文系李瑾以及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等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请教。

香炉石文化遗址作为古代早期巴民族生活的典型遗址终于被认定了。《中国文物报》《文物》杂志全面系统地发了材料,新华社发了多次电讯,国家民委组织的《土家族通史》编写组在材料公布后仅一个星期即迅速将香炉石文化遗址编入了《土家族通史》。主编李绍明教授在给他的信中写道:看了你们的研究文章,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的模糊认识,你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已经写入了《土家族通史》。

他的家在武汉,他的老伴杨祖华说他在家里一不是个好丈夫,二不是个好父亲,因家务事他全都不管,儿女的事也不过问。但有一好,是个好客人,家就像是他的一个过路客店,孩子们也说他不管家,只顾出差“挖古坟”,成了一个十足的“考古迷”。不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这个巴人的故乡、土家摇篮的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赞扬他,称他为“好教授”“好领队”,是中青年工作人员学习的好榜样!

“好教授”终于饱蘸浓墨,凝神静气,写下他呕心沥血的几行文字,虽说不上是龙飞凤舞,却也是铁划银钩,那飞白之处正如他头上失落了的缕缕青丝,似乎在失落的途中仍眷恋着它们的主人。

“好教授”终于圆满地画上了清江考古特别是长阳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考察的句号,写上了他的名字:王善才。

(作者刘明春:长阳文化馆副研究员)

[原载国家文物局主办《文物工作》(双月刊)1996年第3期,第44、45页(总第101期),《民族文化精粹》1998年5月转载]

王善才:破译“巴人之谜”的老人

何新华

巴,是中国古代一个旺盛的民族。巴人,是一个谜,谜在它有“终”无始,谜在它与人类发展的传承上。

巴人究竟发祥于何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民族?与人类进化有何种联系?(www.xing528.com)

随着《清江考古》《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和《清江流域出土文物图录》三部专著的定稿。“中国巴人之谜”终于得以解开——老家就在长阳。揭开这个谜底的人就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善才教授。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为揭开“巴人之谜”。从省城武汉来到长阳土家山寨。一干就是15年。

王善才,一个文绉绉的名字。一位已有66岁高龄的老人。20世纪50年代进修于中国科学院的高才生,发现“中国猿人”的博士生导师裴文中的学生。他从导师的言传身教中,从山间地头的发掘中,深深感到“考古”的无限价值和无限崇高。他热爱它,痴迷它。

1987年,伴随着隔河岩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上马的隆隆炮声,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成立了。总领队就是王善才。带着对事业的追求,他把“家”从省城武汉搬到了长阳土家山寨。开始对清江两岸淹没区的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

早商时期的大型卜骨,长42厘米,中国卜骨发现史上前所未有;商末周初时期的陶印章,出土两枚,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陶玺印;一件精致的大型骨匕,长26.6厘米,中国考古史上同类器物中绝无仅有的珍品。这里筒直就是一个“地下文物珍品馆”。

随着一处处遗址的发现,一件件文物的出世,一项项成果的认定,他对清江长阳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巴人是我国古代一支较大的民族。它的老家在哪里?它的都城在何地?早期巴文化的源头在哪儿?原先只能从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找到依据,而没有足够的文物证据作支撑,很难使人心服口服。

王善才想到了巴人,想到了地下文物与巴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他开始研究巴人,关注巴人。他要揭开这个谜底!

现在,15个年头过去了。王教授面对当初的承诺,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巴人,一个强悍的民族,一段久远的故事。

关于巴人老家的历史传说和文献记载很多很多。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上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暝。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山海经》有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世本》《晋书》等古籍中也有关于巴人的描述:“复乘土船下及夷城。夷城山石险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叹,山崖为崩,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傍而居之。四姓皆臣之。死后,精魂化为白虎也。”

《长阳县志·古迹》还有这种记载:“白虎垄,在县西二百三十里。昔廪君死,精魂化为白虎,故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祀……廪君之生也,出于赤穴。其死也,化为白虎,有垄宜也。”

种种文献记载都说明:鄂西清江流域是我国古代巴人起源和频繁活动的地区。

要真正确定我国古代巴人始祖出于何地?早期巴文化源于何处?单从这些历史文献上进行考察已力不从心了,必须从考古学上寻觅新的发现。

历经数年探石穴,挖化石,掘遗址,挖墓葬,中国古代第一处早期巴文化遗址——香炉石遗址终于被发现,“香炉石文化”也应运而生。

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能否证明进入文明时代的土家先民巴人确实就是生活在清江长阳这一带呢?

他不愿意在他面前的白净的纸面上落下一些无足轻重的文字,他把手中的笔当作了探铲。一铲一铲地铲出了许多价值不凡的东西。他就是这样在清江流域苦苦地探石穴、挖化石、掘遗址、挖墓葬。

香炉石,这里三面峭壁、一面临江,有山石险、流水曲之天险。这里坐北向南,向阳避寒,近水傍山,是理想的居住地。这里是不是就是巴人老家?王善才筹集资金,组织人力进行了发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次的科学考古发掘,在遗址中心40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万余件各个历史时期的石器、陶器、铜器、骨器、贝币、甲骨和陶印章。

一柄长达26厘米多的工艺精巧的骨匕以及大批动物骨骼和刻有文字符号的陶器等,其年代为夏商周时期。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年研究,香炉石遗址的年代最早为距今4000余年。

出土的40余件甲骨不仅数量多,而且年代也早,在相当早商时期的地层中就有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用较大鱼类的鳃盖骨制作而成的卜骨,别具一格,并非过去人们常见的全是牛、羊、猪的肩胛骨,这在中国卜骨发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中国甲骨学研究提供了最新的内容。

陶印章虽只出土了两枚,但出土在商末周初的地层中,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陶玺印。印章上的文字又是个谜,是汉文字、楚文字还是巴文字?他积极查阅各种资料,到北京登门向国内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张政烺、陈公柔、黄盛璋求教,还写信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等著名历史学家释疑。不少学者认为,印章上的印文属巴文字系统。

中国文物研究所刘绍刚研究员认为:长阳陶玺的发现,使古玺印起源之谜初步揭开。

据考证,香炉石遗址就是我国巴人第一次建都的“夷城”所在地。它的发现,证明早期巴人不仅没有失踪,而且也基本搞清源流。它为我国早期巴文化的揭秘,为解决我国古代巴民族故里这样一个民族学和历史学上的重大疑难课题打开了一扇方便的法门。

同时,因香炉石遗址出土的丰富文化遗物不同于清江流域史前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也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商周文化的类型。考古学家们将之命名为“香炉石文化”,即古代早期巴文化。这一研究成果很快被收进国家民委主编的《土家族通史》。

随着考古的层层深入,巴人老家在长阳的文物证据越来越充分。专家们一致认定:长阳就是巴人的故里。

都知道长阳风景美如画,长阳山歌动人心,却少有人知道在这山清水秀的怡人地带,还蕴藏着远古的文化,传承着悠久的历史。

1956年发现的“长阳人”化石,距今近20万年,是早期智人在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代表,也是人类的远祖之一。当年,连毛泽东主席也三次提议要到“长阳人”遗址瞧一瞧。

如今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又寻访到了巴人最早的足迹,探明了土家族的族源。

王善才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在香炉石遗址东北面一处类似岩屋的岩壁下,发现了7座巴人墓葬。除两座人骨有残损外。另外5座人骨保存基本完好。最长的一具人骨架为176厘米,身份较高。前述的大型卜骨和精致骨匕就是他的随葬品。随葬品中还发现具有断代作用的两件褐色夹砂陶器。在清江流域他不仅发现了多处早期巴文化遗址,而且还发现了多处巴文化的源头大溪文化遗址。其中还有一处最早的大溪文化遗址——西寺坪遗址。在这处遗址中,出土了一件6000多年前的精致骨针,长仅5.8厘米,针孔极小,可与当今的钢针相媲美。在另一处名曰“桅杆坪遗址”的大溪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件5000多年前的石雕男性生殖崇拜物——石祖,这说明父系氏族社会在这里已开始萌芽。

在清江流域长阳段,他们共科学发掘出10余处古文化遗址和古墓群,发现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等各个历史时期文物3万多件。其中属于古代巴人的遗物有1万多件。这些都是足以破译早期巴人历史悬案的珍贵实物。

历史文献记载的巴人发祥地,是在靠近夷水的武落钟离山,而香炉石遗址又恰好在夷水旁,则完全印证了古代夷水确实是早期巴人的活动中心。

家是他的过路客店。在大冶、在武穴、在随州、在神农架都留有他奔波的足迹。45年来,他把生命奉献给了考古事业。

为了考古事业,王善才把家当作了他的过路客店;为了考古,他没有尽到做一个父亲、丈夫的责任;为了考古,他常常被许多不理解的人误认为是个“痴子”。

为给湖北的考古添上几分力量,王善才把足迹踏遍全省山山水水。为了结论的科学性,他决不做社会上形容的那种“摩登考古”游山玩水似的“挖几个坑,淘些金,拣几块陶片走无声”的考古学家。

是的,年轻时那满头乌黑的头发,渐渐地失落了,如今已化作沉甸甸的45年考古的业绩。

最近,他又上书长阳有关方面负责人,长阳旅游的“二次创业”关键是要打响“巴人牌”,让所有游客都来探索“世界巴人之谜”。主张办巴人巴文化博物馆、出版有关巴文化的书籍、制作巴文化方面的旅游纪念品等。

(作者单位:长阳县委宣传部)

(原载2002年1月31日的《宜昌日报》,《民族大家庭》2002年第3期,《三峡科技》杂志2002年第2期,《当代老年》杂志2002年第7期,2002年的《三峡文化》以及2002年4月的《长江日报》等报刊先后刊登和转载)

巴人解密的功臣——王善才先生小记

李华章

人往往寄情于山水,但山水也牵动着人之情。初到长阳的人,无不为“清江画廊”所吸引、所沉醉。难怪时任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曾那么深情地咏唱:“此行此生记长阳,山长水长情谊长。……不须停杯问生地,长阳亦是我故乡。”

同清江长阳结下不解之缘的王善才教授,说起长阳和清江,讲到廪君和巴人,话似清江长流水,滔滔不绝,连语气也少了几许古稀老人的沧桑,娓娓动听。我对他是久仰其名,这次才刚认识的,但这最初的第一印象却深刻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王善才先生出生在武汉,单位也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可他从1987年起担任清江隔河岩考古队的总领队,开始对清江两岸淹没区的地下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他带领考古队队员,把自己20世纪50年代从裴文中导师(中国猿人的发现者)那里得来的言传身教,丰富实践,无私地传授给年轻的队员们,一心扑在清江文物的发掘中,不分春夏秋冬,顶烈日,斗风雪,风里来,雨里去,浪里上,涛里下,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长阳成了他的家,武汉的家则成了“过客店”。不是对考古事业的执着与痴迷,不是对巴人、廪君解密的使命感和科学责任心,是难以坚持到底的。一二十年来,他踏遍清江两岸的山寨,蹲田头,攀山岩,探石穴,挖墓葬,掘遗址……

终于,他从清江长阳的“地下文物宝库”中,发掘出了万余件巴人文物,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终于,他从商末周初的地层中发掘出两枚陶印章,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玺印。玺印上的文字,经过向古文字学家陈公柔等先生的求教与释疑,基本认定属于巴文字系统。长阳陶玺的出土,初步揭开了古玺印起源之谜,价值骇世!

终于,他发现了香炉石遗址,在遗址中心4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经过三次科学考古发掘,历时数载,在万余件出土的巴人文物中,其中包括一大批国家一、二、三级重要珍贵文物,其年代为夏商周时期。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测年研究,香炉石遗址的年代最早为距今4000多年。

香炉石遗址,位于长阳渔峡口镇,清江北岸,这里三面峭壁,一面临江,有山石险、流水曲之自然天险,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它正是巴人的故里、巴人的老家,也是巴人初建的“夷城”。于是,王善才教授的这一新发现被考古学家们所认同,命名为“香炉石文化”。王善才先生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不已。

在渔峡口镇东边不远处,有一个叫白虎垄的山包,据清同治年间的《长阳县志》记载:“县西230里,昔廪君死,精魂化为白虎。”化白虎处就在白虎垄。香炉石遗址距县城约100公里,与县志所载的地理方位大致吻合。此前,“夷城”被历史学家认为在恩施。随着香炉石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巴人之源在长阳,廪君的故都在长阳,巴人的故乡也在清江长阳;“香炉石文化”就是古代早期巴文化。它不仅揭开了我国古代巴人的起源之谜,而且也开创了早期巴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李绍明教授曾指出:“清江考古获重大发现,改变了原有许多模糊认识。我们将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写入《土家族通史》。”

王善才先生在清江长阳20年,用自己的汗水、自己的心血、自己的智慧总结发掘的丰富实践经验,撰写出三部大著,即《清江考古》《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清江流域出土文物图录》和新著《香炉石》,足可以重叠出一个高高的大枕头,成就了他一生的学术辉煌。长阳人民赞颂王善才是巴人的功臣,是土家族的功臣,实不为过分。

这次到渔峡口,我们在去拜谒廪君陵的山路上,思古的心绪翻滚。王善才先生边走边介绍,他说,在《水经注》就有“昔廪君死,精魂化为白虎”的记载。巴族人民在夷城为廪君举行了隆重葬礼。遗体安葬在夷城山后的登星岭。后来人们把廪君墓地称作“白虎垄”。我在白虎垄廪君陵前徜徉良久,诵读《廪君陵祭》碑文,耳伴似闻“廪君进号,山呼浪浪”之战鼓声声……碑廊中王善才书写的“土家儿女源于巴,长阳寻根访渔峡,文物考古作依据,喜见夷城古文化”的那首诗词,抒发了一位考古专家的欣喜之情。考古学家也是富有诗情的。

王善才教授在清江长阳考古、发掘、研究长达20年,从50多岁的壮年变成了70多岁的老人,头发由黑变白,由密变稀,额上的皱纹由浅变深,唯一没变的是他那颗寻踪溯源“巴人始祖”的心。他为清江考古,为巴人之源花费了大半生的精力,奉献出生命的全部,牺牲了人生的所有。这是一代考古学人的崇高境界。同长阳人民一样,我对王善才先生不可磨灭的功绩,流淌着自己永久的崇拜!

(原载《三峡文化》2008年第3期)

(作者系宜昌市文联原党组书记、编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