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华社与各报纸的发稿:详细调查结果

新华社与各报纸的发稿:详细调查结果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阳首次发现古代早期巴文化遗址据新华社武汉12月26日电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新近研究证实,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的香炉石遗址,是我国古代早期巴文化遗址的首次发现。已发掘的这5座巴人墓葬中。这次发掘共获得巴人早期和中期较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和铜器等文物318件。

新华社与各报纸的发稿:详细调查结果

长阳首次发现古代早期巴文化遗址

据新华社武汉12月26日电(记者唐卫彬)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新近研究证实,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的香炉石遗址,是我国古代早期巴文化遗址的首次发现。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为揭开我国古代早期巴人历史之谜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证据。

据考古专家王善才教授介绍,香炉石遗址位于长阳县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现已出土了我国古代早期巴人使用过的石器、陶器、骨器、甲骨、陶印章等重要历史文物近万件。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测定,其年代最早为距今4000余年。

这个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甲骨和陶印章。出土的40多件甲骨不仅数量多,而且年代也早,在相当早商时期的地层中就有发现。其中卜骨别具一格,全是用较大鱼类的鳃盖骨制作而成,并非过去人们常见的牛、羊、猪的肩胛骨,这在我国卜骨发现史上前所未有,为我国甲骨学研究提供了最新的内容。陶印章虽只出土两枚,但出土在商末周初的地层中,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印章。

鉴于香炉石遗址出土的丰富文化遗物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目前考古学家已将之命名为“香炉石文化”。这一文化上起夏,下至西周,前后长达千余年,即为我国古代早期巴文化。

(1994年12月26日的新华社发稿,《湖北日报》等全国多家报纸刊载)

湖北长阳发现早期巴人墓葬区

新华社武汉1月6日消息(记者唐卫彬)继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首次发现我国古代早期巴文化遗址香炉石遗址后,湖北省考古工作者最近又在这个遗址的边沿地带首次发现了一处早期巴入墓葬区,为进一步揭开我国古代早期巴人历史之谜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证据。

据考古队总领队、考古学家王善才教授介绍,墓葬区位于香炉石遗址东北面一处类似岩屋的岩壁之下。墓葬叠压多层,上层为一座较晚的明墓,中层的四座和下层的一座则为早期巴人墓葬。已发掘的这5座巴人墓葬中。除两座人骨有残损外,另外3座人骨均保存较好。最长的一具人骨架为176厘米,其身份较高,旁边随葬了一件十分珍贵的早商时期的大型卜骨和一件大型骨勺。卜骨系用牛的左肩胛骨制作,是早期巴人遗物的最新发现,全长42厘米,背面中脊上有大小圆形钻孔达一百多个,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卜骨之一。骨勺长26.6厘米,其用材之巧、体形之大、勺壁之薄和造型之美,为中国考古发现史上同类器物中绝无仅有的珍品。随葬品中还发现具有断代作用的两件褐色夹砂陶器,证实这批巴人墓葬的年代当是早商时期无疑。

这次发掘共获得巴人早期和中期较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和铜器等文物318件。此外,还在东周时期的文化层中发现有刻划文字符号的陶器出土。

香炉石遗址是为配合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的。它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一支较大的少数民族——巴人的早期历史、中国古代多民族相互影响和发展的中华民族古代史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注:湖北长阳发现早期巴人墓葬区,新华社发稿后,一路报——中央报纸有十几家都刊载了此稿;二路报——省委机关报有几十家都刊载了此稿;三路报——地、市、州盟报有数百家刊载了此稿;四路报——电台、电视台有几十家播映了此稿;五路报——晚报专线用了此稿的有一百多家。1995年12月29日、1996年1月5日、6日先后几天,新华社连续用专电和快讯从四条线路报道同一内容,在同类电讯稿件中前所未有,连北京火车站大屏幕和全国各地大屏幕都自动播出。)

古代早期巴文化有了解谜钥匙

新华社武汉电(记者唐卫彬)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新近研究证实,位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香炉石遗址,是中国古代早期巴文化遗址的首次发现。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为揭开中国古代早期巴人历史之谜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证据。

香炉石遗址是为配合清江隔河岩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的。考古队总领队、考古学家王善才介绍,香炉石遗址位于长阳县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长70米、宽10余米(应为遗址中心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理环境十分独特。该遗址表现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堆积较厚,现发掘的面积虽不到400平方米,已出土了中国古代早期巴人使用过的石器、陶器、骨器、甲骨、陶印章等重要历史文物近万件。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碳十四测定,其年代最早为距今4000余年。

该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甲骨和陶印章。出土的40多件甲骨不仅数量多,而且年代也早,在相当早商时期的地层中就有发现。其中卜骨别具一格,全是用较大鱼类的鳃盖骨制作而成,并非过去人们常见的牛、羊、猪的肩胛骨,这在中国卜骨发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中国甲骨学研究提供了最新的内容。陶印章虽只出土两枚,但出土在商末周初的地层中,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印章。

鉴于香炉石遗址出土的丰富文化遗存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既不同于清江流域及其附近长江三峡地区一些史前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又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商、周文化的类型,目前考古学家已将之命名为“香炉石文化”,即古代早期巴文化。它的影响东至鄂中江汉平原,与北方中原的商文化相接触相融合,西至川中成都平原,与早期蜀文化交汇,共同发展,形成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巴蜀文化。(www.xing528.com)

专家认为,香炉石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一支较大的少数民族——巴人的早期历史和中国古代多民族相互影响及其发展的中华民族古代史,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意义十分重大。

(1995年1月3日三版《人民日报》海外版)

注:1994年12月27日至1995年1月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香港商报》、《澳门日报》和澳门《华侨报》等10多家报刊都先后进行了报道(刊载)。

长阳香炉石遗址又有新发现

本报讯湖北长阳县香炉石早期巴人古文化遗址,在配合水电工程中继1988年和1989年先后两次发掘出近万件文化遗物后,于去年11月又进行一次考古发掘,清理面积68平方米。除获得巴人早期和中期较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318件遗物外,还获得大批陶器残件和兽骨。特别令人注目的是,在香炉石遗址的边沿地带还发现了一处早期巴人的墓葬区,这是前两次发掘没有发现过的新遗存。

这处墓葬群位于香炉石遗址东北面一处类似岩屋的岩壁之下。墓葬叠压多层,现发现的部分有3层,上层为1座时代较晚的明墓,中层的4座和下层的1座为早期巴人墓葬。在5座巴人墓葬中。1座东西向。4座南北向,3座保存有随葬品。3座墓中人骨保存较好,2座残损。其葬式均为仰身直肢。最长的一具人骨架长176厘米,尸骨旁随葬一件早商时期的大型卜骨和一件精致的大型骨匕。卜骨利用牛的左肩胛骨制作而成,这与前两次在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用鱼的鳃盖骨制作的卜骨不同,是早期巴人遗物的新发现。它出自6号墓死者头部左侧,虽有残缺,但全貌基本清楚,全长42厘米,为我国发现的最大卜骨之一。该卜骨两面及周边均经打磨和修整,背面中脊已基本削平,上有大小圆形钻孔100多个;较厚的部位钻孔较大,较薄的部位钻孔较小,整个钻孔多呈横向与斜向排列,部分钻孔有灼痕。从钻孔形态特征看。其年代应为早商时期。骨匕长26.6厘米。出自死者右腿部,其制作精,用材巧,体形大,叶壁薄,实属难得。

随葬品中具有断代作用的2件褐色夹砂陶器,1件为饰粗绳纹的陶罐,出自4号墓中死者身旁,圆唇,侈口,弧壁,圜底,口径12、高11.2厘米;1件为饰细绳纹的陶釜,出自3号墓中死者身旁,圆唇,敞口,鼓腹,圜底,口径14.4、高19.2厘米。陶罐的形制特点与香炉石遗址第6层早商时期的地层中所出Ⅰ式陶罐完全相同,陶釜也与香炉石遗址第6层早商时期的地层中所出1式陶釜完全相同。同时就年代而论,也与卜骨的时代相吻合。因此,这批巴人墓葬的年代也应属早商无疑。此外,这次发掘还在东周时期的文化层中发现上有刻划文字符号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所获较多早期巴人文化遗物和新的重要考古发现来看,长阳香炉石早期巴人文化遗址及其墓葬的发现,无疑有着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特别是出土早商时期的卜骨,其形体之大,钻孔之多,为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所罕见。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香炉石文化的研究内容,也为我国古代占卜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王善才 张典维

(原载《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24日第1版)

“巴人”故里在清江

本报讯(记者何君辉、实习生涂星)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其先祖巴人的发源地却一直未得到考古学界确认。昨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善才证实,中国最早“巴人”起源于清江长阳。

巴人是开创“巴蜀文化”的“主力军”,早期历史在距今4000—3000年间,其起源众说纷纭,有“巫山起源说”“陕南汉水说”“甘肃天水说”“丹江说”“湘北岳阳说”等,但都未得到证实。

王善才说,考古队在位于长阳渔峡口镇东南清江北岸的“香炉石遗址”,挖掘出石器、陶器、骨器等万余件文物。以及一批早商时期的巴人墓葬。兽骨、鱼骨和陶网坠等文物,具有典型的巴文化特征,时间也正好与我国早期巴人的活动时间相吻合。由此证明。鄂西清江流域,为我国巴人起源和频繁活动地区。

该考古发现,解决了我国土家族的族源问题,揭开了我国古代早期巴人故里的历史之谜。

(原载《楚天都市报》2005年4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