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人始祖证实为土家族

巴人始祖证实为土家族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土家族族源问题,自从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1955年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中提出巴人与土家族的关系以来,在学术界已作过许多讨论。笔者这里想说的,是地下出土文物能证史,即考古材料同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相结合进行研究,能确证土家族是源于古代巴人。四香炉石遗址所在地的长阳地区,众所周知,现是土家人的聚居地区。香炉石遗址紧靠清江,而清江流域,同样也是土家人的聚居地区。

巴人始祖证实为土家族

关于土家族族源问题,自从著名学者潘光旦先生1955年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中提出巴人与土家族的关系以来,在学术界已作过许多讨论。大致说来,除“巴人说”外,还有“土著说”“外来说”和“多元说”等几种不同的观点。

随着学术讨论的深入,其中土著说与巴人说并无多大矛盾,基本可以视为同一种观点,所以学术界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赞同巴人说。至于土家人自称“毕兹卡”,学术界有的解释是古代巴部落联盟——巴国中“毕方”和“兹方”的后裔为主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1]即毕方和兹方融合在一起,就是“毕兹卡”。笔者对此说法并无异议,因这实际上也是巴人说的一种。笔者这里想说的,是地下出土文物能证史,即考古材料同历史文献民族学资料相结合进行研究,能确证土家族是源于古代巴人。

在现今土家人聚居地湘、鄂、渝、黔地区的清江流域和长江三峡一带,发现了不少相当于夏、商、周时期的早期巴文化遗址。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早期巴人的文化遗物。尤其是其中有些遗址的出土遗物比较单纯,没有外来文化的影响,是我们研究土著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近20余年的考古发现中,清江流域的长阳香炉石遗址,[2]是最受人们关注的早期巴文化典型遗址。该遗址1983年发现,1988、1989和1995年先后三次进行发掘,共出土夏、商、周时期的早期巴文化遗物1万多件。除石器、陶器和骨器外,还出土了商周时期的一大批甲骨和西周初年的两枚陶印章。这处遗址不仅出土文物丰富,而且也比较单纯,从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历经夏、商和西周一直到春秋时期的1000多年里,其巴文化一直传承不断,没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到了战国已进入巴文化的晚期才有极少的楚文物出现。

香炉石遗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与我国古籍所记我国古代巴人的活动地域及环境特征也很相合。如《山海经·海内经》中“西南有巴国,太皞生成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的一段记载,明显是说巴人建立的巴国,其地理位置是在西南。这个“西南”方位,当是以《中山经》所记中原诸山为中心来辨别方向的。中原的位置,众所周知,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包括现今河南、陕西省的大部及河北、山西省的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地区。也包括属长江汉水流域的一部分,即湖北省东北部地区。巴国既是在中原诸山这一片(或以洛阳为中心)地区的西南方,其地望无疑应是现今的湘、鄂、渝、黔这一大片地方。鄂西清江长阳发现的香炉石这处典型的早期巴文化遗址,恰好就在《山海经·海内经》所记我国古代早期巴人的活动地域范围内。

又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暝。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人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的这一大段记载,明确说到巴蛮五姓的故地武落钟离山是在古夷水旁,巴氏务相被五姓氏推为君长,号称“廪君”。廪君带领族众向外开拓,出征的第一站是乘船从夷水到达鱼盐所出的盐阳,征服盐水神女部落。这里所说的夷水,众所周知,即今鄂西清江。

再如《晋书》谈廪君战胜盐水神女后,有“复乘土船,下及夷城”的记载。而夷城的地貌特征,在《晋书》和北宋时期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都有记载。《晋书·李特载记》中有“夷城石崖曲,泉水亦曲,廪君望如穴状,叹曰‘我现从穴中出,今又入此,奈何!’岸即为崩,广三丈余,而阶陛相乘,廪君登之,岸上有平石,方一丈,长五尺,廪君休其上,投策计算,皆著石焉。因立城而居之,其后种遂繁”的记载;《太平寰宇记》中有“夷城山石曲,其水亦曲,廪君望之而叹,山崖为崩,上有平石方二丈五尺,因立城其旁而居之。四姓臣之。后死,精魂化白虎也”的记载。两书所记,大同小异。

考古工作者在20余年前发现的香炉石遗址,其附近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与以上古文献记载的“夷城”具有“山石曲”“泉水亦曲”“望如穴”“岸即为崩”“阶陛相乘”和“岸上有平石”等方面的情景恰好相合。因此,香炉石遗址又无疑应是廪君巴人所建之“夷城”。另外,香炉石遗址北约一公里处,有一大土塚,名曰“白虎垄”,传为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在此升天,这与《太平寰宇记》中廪君死后精魂化白虎的记载也很相合。

香炉石遗址所在的长阳地区,巴人的古地名很多,如巴山、巴山峡、巴山坳、巴山湾、巴山坡、巴岩子、巴王洞和巴王沱等等都是。巴王原名务相,后来讹称为“向王”,因此,关于向王和向王天子的故事也特别多,仅纪念向王的庙宇——向王庙,过去在长阳地区就有40多座。至于土家人为何那么尊敬向王?我们只要读一下清乾隆时期的土家学者、著名诗人彭秋潭所写的一首竹枝词,就会明白这个中缘由: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3]

除巴人的地名和巴王的传说外,这里土家人的巴风民俗一直传承不断,如最为人们喜爱的巴山舞就是一例,它不仅保留了巴人的遗风,而且还发扬光大,成为向全国推广的一种很受欢迎的健身舞蹈。(www.xing528.com)

香炉石遗址所在地的长阳地区,众所周知,现是土家人的聚居地区。香炉石遗址紧靠清江,而清江流域,同样也是土家人的聚居地区。在土家人的聚居地区,不仅有许许多多的巴人传说,崇虎的传说,特别还尊称巴人的首领廪君为巴王、为向王和向王天子,看似一种祖仙崇拜,实是一种历史传承的记录。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与巴人有关的古地名和与巴人有关的民间故事和习俗?土家族的跳丧舞,是悼念死者的一种祭奠歌舞,它内容丰富,舞姿独特,保存着不少古代巴人的纯朴风格,其中唱词不仅有崇拜白虎的内容,而且舞蹈还有不少虎的模仿动作,如“虎抱头”“猛虎下山”等都是,棺材上还常铺盖着虎毯,这都说明土家人“跳丧”的习俗活动与古代巴人崇拜白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既然在土家人聚居的地区有那么多与古代巴人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那么能否说明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呢?要想弄清这一问题,当然要有足够的依据,否则,无法确认。从土家人本身的习俗看,有巴风民俗的传承,是无可怀疑的,肯定与古代巴人有关。但这还不够,必须要有更多更可靠的依据才行。什么是可靠的依据呢?按照我们通常所说的,就是要查考文献史料,有历史记载可考。土家人聚居的地区,特别是清江流域,有许多巴人的传说和习俗,这在历史文献上如前所述,确有许多记载,是可以对得上号的,似乎也不用怀疑。但问题是历史学界对活动于清江流域的巴蛮五姓和廪君这个人物的时代早晚有不同看法。一说巴蛮五姓和廪君(俗称“廪君巴”)是清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即土生土长,不是外来的,而且年代很早,为原始社会末期或夏初时期。一说廪君巴人是外来的,是战国时期躲避战乱才到清江长阳的武落钟离山洞穴里定居的,[4]这样一来,问题就显得复杂化了。因廪君如果是战国时人,是外来的,那就有些问题很难解释,如《山海经》中所记的“西南有巴国”的巴国又在哪里呢?廪君出征神女部落的“盐阳之战”又是何时呢?大家知道,盐阳神女部落是以女子为首领,有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历史影子,年代应该是较早的,再晚也不会拉到封建社会的战国时代吧!所以廪君的时代和廪君在巴人中的历史地位若都弄不清楚,要说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也就难以确证。

为解决这一问题,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二重证据法或三重证据法来开展研究,即历史文献结合考古材料进行考证,再加上民族学资料予以印证。特别是二重证据法,在考古学界用得较多,每有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如有相应的历史文献可考的,必须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考证,若没有历史文献可查的,才主要依靠考古的实物证据来说话。在鄂西清江长阳这一地区发现了古代巴文化遗址,当然要紧密结合历史文献来论证。长阳的香炉石遗址,是巴文化遗址,如果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考证,说廪君巴是战国时才进入清江,进入长阳的,那巴文化遗址的上限就只能是在战国时期而绝不会更早,可事实又完全不是这样,因香炉石巴文化遗址的上限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夏初时期、战国时期是这处巴文化遗址的后期或晚期。从夏时期到战国时期,这中间的巴文化一直传承不断,而且遗址的鼎盛时期是在商和西周时期,也就是出土大量甲骨的时期。所以我们考古学者把香炉石这处遗址的文化性质,定为早期巴文化。因这处遗址出土的1万多件遗物,主要都是巴人的遗物。而且还出土不少早商时期的巴人遗骨,这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不曾见到的。如前几年中央电视台与重庆电视台合作,要拍摄一部名为《巴人武士》的专题片,还千里迢迢前往长阳博物馆,商借一个西周初年的巴人头骨带回重庆进行复原。要说廪君巴人是战国时期才进入清江流域定居的,[5]那香炉石这处早期巴文化遗址的巴人,在廪君巴人到达之前就在这里生活了1000多年,又作何解释呢?显然廪君“战国说”是不能成立的。因香炉石遗址的巴人用事实对这种说法作出了有力的否定。说廪君巴人是清江流域的土著民族,时代较早,应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联盟时期就已开始发展起来,则刚好与前述历史文献的记载正相符合,巴蛮五姓在廪君的率领下,经过“盐阳之战”以后“复乘土船,下及夷城”,则更加强大起来,也合情合理!再结合香炉石遗址附近的地形地貌进行考察,与前述的几种古籍所载也很相合。所以考古学者把香炉石遗址确定为廪君巴人所建的第一座都城——夷城,看来是不会有错的。同样的道理,反过来,香炉石遗址出土的1万多件早期巴人的遗物,恰好可证实廪君巴人是清江流域土著民族的观点是正确的、可靠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此,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说,清江流域的民众尊称廪君为巴王、为向王和向王天子,应是古代巴人的祖仙崇拜在土家人中的传承反映。因古代巴人在清江流域的活动,不仅历史文献记载得很清楚,而且在考古材料上也已得到确证。所以便水到渠成地让我们必然得出如下结论:

土家族族源应是古代巴人,无可怀疑!

(原载《土家族确认五十年暨土家族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一书,2007年5月)

【注释】

[1]邓和平:《中国土家族源流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王善才主编:《清江考古》,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陈德政、刘光容主编:《长阳县志》,1992年版。

[4]何光岳:《南蛮源流史》409、410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

[5]张正明:《巴人起源地综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6期,2004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