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可分早期巴文化和晚期巴文化。早期巴文化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时期,距今至少在4000多年到3000年之间,地域范围开始不是很大,主要在鄂西清江流域和长江三峡一带。稍后,范围有所扩大,可包括湘北、渝东和江汉平原的一部分。到了商末周初时期,巴人及其巴文化的发展较快,这时的川东北和陕南汉水流域的大片地区都是巴人的活动范围。这一看法的依据,历史文献记载的较多,主要的有如下一些:一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关于巴蛮五姓的记载;一是《华阳国志·巴志》关于禹会诸侯于会稽时已有巴、蜀的记载,以及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的记载等几条。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谓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暝。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呼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在这段巴蛮五姓的重要记载中,已清楚地说明了巴蛮五姓最初是住在一座叫作“武落钟离山”的山上,是穴居。那时“未有君长,俱事鬼神”,说明当时的巴人尚未建国,还处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约能中者,奉以为君”“约能浮者,当以为君”,说明在原始部落内部,最高领导者的产生是用比武的方式,竞争比较激烈。巴氏子务相在比武中获胜,受到大家的拥护,成为巴蛮五姓的最高首领。号称“廪君”。接着,他带领大家告别穴居,向外开拓,“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同盐水部落打了一仗,神女战败,廪君获胜。廪君扩大了势力,继续向外开拓发展,在到达一处新的地方,“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说明巴人不仅在这新的地方建城,而且开始组建最初的国家,廪君便是这孕育巴国的最早首领人物。“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这说明巴人崇虎的图腾信仰由此而产生,也说明巴人社会这时不仅急剧地向阶级社会转化,而且也开始出现残酷的阶级压迫和人祭人殉的奴隶制社会。从这段记载的时间上看,应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夏时期初年。若从神女为首领的部落看,似乎还有母系氏族社会的历史影子。不过,从廪君发迹的情况看,他所代表的五姓集团则无疑是属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联盟的组织形式,后来则逐渐演变为奴隶制社会。从地域空间上看,则明显是在今鄂西清江长阳一带地区。因古夷水,即今鄂西清江,这是大家一般所公认的。文献中所说的“盐阳”,即是长阳最西端与巴东县交界处清江北岸的盐池温泉一带地方。这里自古以来,一直是盐产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停止熬盐。盐池温泉的后面山上,还有一座残存古寺庙,叫作“盐井寺”。
从上述这条记载看,廪君的时代无疑可早到距今4000年以上。廪君从穴居的武落钟离山走出去,开疆拓土,无疑也应是最初的巴人首领。后来建立了夷城,有了最初形式的国家,他便成了第一位巴国首领。当然,若要根据《山海经·海内经》中“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的一条记载看,那巴人的历史还要早。不过,太皞、乘厘和后照那都是传说时代的人物,具体情况和年代都很难弄清,只能说巴人的历史非常早。有可能早到与炎帝同时。
《华阳国志·巴志》载:
帝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这条记载说明在夏禹时期,就已有巴国的存在。同时也佐证了上一条记载所指时间范围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到夏时期初年的判断应是正确无误的。
《华阳国志·巴志》又载:(www.xing528.com)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这条记载,说明巴的势力在这时已很强大。武王伐纣时,能够借助巴人的武装,说明巴离周的地域范围不远。其中特别强调伐纣时“实得巴蜀之师”和“巴师勇锐”,这无疑说明巴是一个很旺盛很强悍的民族。常璩在这里用“巴蜀之师”来称颂巴人和蜀人的武装,这除了说明其军事力量的强大之外,“巴”“蜀”连文当还可说明巴与蜀应是近邻的这一情况。如果这一判断不错,当时陕南的汉中一带应是巴与蜀的接壤地带,或者说巴的势力在西周初年已到达了本是蜀的势力范围的陕南汉中一带。
地下的出土文物,能说明早期巴人及其巴文化情况的材料,过去发现不多,即使有,也很零散,不系统。如过去在长江三峡一带就发现过,只是没有典型的早期巴人文化遗址,很难弄清早期巴文化的真实面貌。但在近一二十年来,我们在鄂西清江流域配合水电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在这方面却有重大突破。这就是鄂西长阳香炉石遗址的发现,为我国早期巴人及其巴文化的研究,开创了新局面。
香炉石遗址,位于鄂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属清江中游的一处山寨型遗址。该遗址1983年发现,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地理环境比较独特,一般不被人们注意。遗址东面矗立一座几乎呈垂直状的较高山石,形似香炉,故名“香炉石”。考古队在遗址的中心地区经过前后3次发掘,共出土遗物万余件。其地层堆积共分7层,从第7层到第4层的年代,为夏、商、周时期,出土遗物有明显的巴文化特征,可知其为我国古代早期巴文化遗存。因它既不同于清江流域及其附近长江三峡地区史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又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故考古学家根据这一有明显巴文化特征的土著文化,将它命名为“香炉石文化”,即为早期巴文化。这一文化的特征是,生活用具以夹砂褐陶或灰褐陶为主,约占80%,纹饰以粗、细绳纹和方格纹为主。大口平底或圜底夹砂罐,敞口、鼓腹夹砂圜底釜,圆唇、敛口、平底钵和尖唇侈口、鼓腹内敛尖底杯等一群陶器为代表器物,与北方中原的夏、商文化特征迥然不同。生产工具除使用磨制不够精制并保留打制痕迹的斧、锛、凿等一批中、小型石器外,还大量使用种类繁多的骨器,还有式样众多的陶纺轮和陶网坠等陶制生产工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出土了南半个中国都未曾有过的商、周时期的大批甲骨和商末周初时期我国最早的陶印章。这说明早期巴人的文明程度是较高的。尽管这处遗址没有出土我国早期的青铜器,但出土了那么早的甲骨和陶印章,这就充分说明我国早期巴文化所处的时代应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无疑。
根据香炉石遗址附近的地理环境和古文献记载的“夷城”具有“山石曲”“其水亦曲”“望如穴”“山崖为崩”“阶陛相乘”和“岸上有平石”等相吻合的地貌特征,以及出土文物的丰富和时代的吻合,加之附近又有反映早期巴人故事白虎垄的历史传说,故认为这里可能就是我国古代巴人最初定居的“夷城”。
通过香炉石遗址出土的早期巴人遗物同长江三峡等地一批商周时期的出土遗物相比,其特征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情况看,过去长江三峡地区被人们称为商周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其实就是古代早期巴人的一种文化,只是以前不清楚它的族属和发展脉络而已。
至于谈到晚期巴文化,当属西周时期以后的巴文化,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般意义上的“巴蜀文化”中的巴文化。它的地域范围比早期巴文化要大得多,包括现在重庆地区的全部和四川地区的中东部,还有湘西、鄂西、陕南和黔东北等地区都是。其国都先后设在江州(今重庆)、垫江(今合川)、平都(今丰都)、阆中等地。有关晚期巴文化的考古发现,有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涪陵小田溪的战国墓葬等。巴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船棺葬、扁茎柳叶形剑、圆刃束腰钺、短骹式弓耳矛以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陶器中盛行小口短颈球腹圜底罐,还有浅腹圜底釜和尖底浅盘喇叭状矮圈足豆。乐器使用錞于。在器物装饰上,虎纹较常见。有的器物上还可见到很像文字的纹饰符号或图像符号,均因难以识别,一般统称为“巴蜀符号”或“巴蜀图语”。近十余年来,在长江三峡水电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渝东地区挖掘古文化遗址较多,出土不少晚期巴文化的遗物,其中颇有代表性的器物有圜底釜和尖底杯等几种。当然属于早期巴文化的器物也有出土,但相对来说数量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