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巴人的历史是从廪君巴人出于武落钟离山开始,其年代应该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从《山海经·海内南经》中“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的记载看,巴人所建立的巴国至少在夏代初年就已存在,因夏后启是禹的儿子,孟涂是夏代初年的重臣,所以巴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建立,而鄂西清江香炉石遗址的考古发现则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设想。后来到商周时期,巴雄踞南方,开拓北方,并有功于西周王朝,直到战国晚期被秦所灭。可见巴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在上古时期曾称雄一方,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篇章。
巴人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巴人的语言,由于没有完备的文字记录下来,所以现在无法全部了解,只能根据古籍中的记载收集到一些,还可从巴人后裔土家族的语言中了解一些。实际上,从出土文物上发现那么多与汉字不同的文字符号,就可证明巴人是有自己独特语言的。
巴人的经济文化,是以渔猎经济为主的,他们为了发展渔业和交通,学会了织网捕鱼,制作舟船,甚至能靠舟船在水上生活,所以有的学者还把巴人喜住水上和发展渔业称为“渔文化”和“渔民族”。准确地说,就是一种典型的水居或傍水而居的渔猎文化。
巴人的日常生活也颇有特点,一是射箭习武,二是能歌善舞,三是会烧制有独特风格的各种陶器和制作各种精致的骨器。巴人的射箭习武,也是一种民族特点。因生活需要狩猎,狩猎需要射箭和围捕,围捕需要习武,向外开拓和发生战争也需要习武。因此,在巴人的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常常发现骨制和铜制的箭镞、短剑和钺斧,还有铜虎纽錞于等。巴人能歌善舞,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战场上也能看到。巴人现在虽已消失,但巴人后裔土家族仍将能歌善舞的娱乐文化、丧葬文化和健身文化传承下来。如土家族的山歌、摆手舞、跳丧舞或巴山舞等都是。其中巴山舞还被我国列为全民健身的广场舞蹈在全国推广。巴人制作的陶器以圜底釜、尖底杯最具特点,还有钵、豆、盆、罐等多种。考古工作者一般把独具特点的各种陶器和铜兵器作为研究巴文化的主要依据。巴人使用的骨器多种多样而且制作很精致,这应与他们发达的狩猎经济有关。(www.xing528.com)
巴人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信奉巫师的巫文化,如《山海经》中所记的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巫成、巫即、巫盼、巫姑、巫真、巫礼、巫谢、巫罗等10多位巫师(神巫或神医)就是这方面的反映。因巴蛮的初期,他们“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即信奉巫文化。巴人的这一宗教文化信仰,一直贯穿巴人的始终。后来巴人信奉白虎,说是祖先崇拜,实际上也是信鬼神,说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即把白虎当神看待。
巴人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他们喜欢用诗歌、民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自己的喜、怒、哀、乐。《华阳国志·巴志》收集了巴民族的大量诗篇,其他古籍也收集不少,除去“下里巴人”的杰作,巴人留给中国文化史的至少还有“竹枝词”。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爱情题材写《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人人听了都很喜爱,可谓雅俗共赏,千古流传。还有宋代大诗人黄庭坚也写过一首《竹枝词》:“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又成千古名句。此外,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早期巴人的印刻艺术,这就是鄂西长阳香炉石遗址出土的我国最早的陶印章。由于它的出土,改变了我国印史的战国起源说,从而向前提早了几百年,同时也把巴人文字符号的出现也提早了数百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