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还是一个能制盐或熬盐的民族,这也有大量历史记载和考古材料为证。
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之一,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都视盐为“国之大宝”,也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甚至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古代巴人之所以发展较快,能在我国南方成为一支较强大、较旺盛的民族,这同他们掌握和控制了我国重要的盐源产地不无关系。早期巴人首领廪君从夷水到了盐阳,控制了盐阳一带的盐产地。这是距今4000多年前原始社会末期巴人控制了盐源的一个重要情况。
后来到了两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已基本控制了四川和重庆地区的盐源产地,这里是我国有名的川盐、井盐和泉盐产地。(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在川东(现渝东)进行的盐业考古工作所获得的考古资料,也证实了我国古代巴人是一个“行盐”的民族。在忠县的㽏井口遗址群以及中坝遗址和李园遗址等出土的大量花边口沿圜底罐和尖底杯等器皿,从它们的构造和使用功能看,都跟古代的盐业生产有联系。此外,中美联合考古队还在巫溪重点考察了大宁盐场和出产盐卤原料的大宁盐泉。以及在彭水县郁山镇的盐业遗址。特别是巫溪的大宁盐场,此处盐源丰富,历代都有开采。并远销四面八方。向东北方向,有经鄂西北神农架地区运往中原和江汉平原的两条盐道;向西南方向,有运往云贵高原的川(渝)南古盐道。
综观我国的盐业资源,主要有海水、盐湖和岩卤,从而形成了海盐、湖盐和井盐三大不同的制盐产业和不同的制盐工艺。海盐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湖盐和井盐主要分布在我国内陆地区。从目前已知的盐业考古材料来看,我国早期盐业生产应当起源于渝东地区,因这一地区的液态盐卤自然露头较多,最容易被人们认识和开采利用。如渝东忠县的㽏井、涂井,万州的薪田、长滩井、龙驹坝,云阳的云安等地,开采和利用自然露头的盐卤的记载相当早,至秦汉时期,这里的取卤制盐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而这些盐产区在秦汉以前向来都是巴人活动的地区,因此,我国古代巴人无疑是一个行盐的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