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碑林·石台孝经:九百年隶书珍藏

西安碑林·石台孝经:九百年隶书珍藏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台孝经》碑亭外景石台孝经《石台孝经》因坐落于三层石台之上,又其上所书内容为《孝经》,故得此名。《石台孝经》碑文和注释均用隶书书写,且碑石四面刻字。《石台孝经》碑文分为序文和正文两部分。整修石台孝经(一)整修石台孝经(二)《石台孝经》上的隶书即唐隶,其用笔大气磅礴、结构庄严恢弘、整体丰腴华丽,因此被称为唐代隶书的典范。

西安碑林·石台孝经:九百年隶书珍藏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载(745),又名《唐玄宗注孝经碑》《唐明皇八分书孝经》《唐明皇注孝经》。此碑由四块高各590厘米、宽各120厘米的长方形细石合成而刻。额题“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共16字,4行,篆书。碑文是由开元圣主唐玄宗李隆基亲笔抄写的《孝经》,还有他亲自作的序和注解,均以隶书书写,最后由唐肃宗李亨篆额。碑石原立于长安城国子监中,唐末移置于尚书省西隅,宋元祐时入藏西安碑林。现今保存完好,光莹如漆。

《石台孝经》碑亭外景

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因坐落于三层石台之上,又其上所书内容为《孝经》,故得此名。碑身是由四块青石板榫卯结构组合而成的长方柱体,因此经受住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发生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大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完好无损,巍然挺立。碑石的下方有三层石质台阶,台阶上线刻有蔓草纹和瑞兽图案。这些植物动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从而使整个构图既庄重又不失活泼,体现了盛唐时期线刻艺术的精美。碑石的上方加额。方形的碑额犹如一顶云纹冠,覆盖于碑石的顶端。碑首的四面又浮雕有四对举足相立的瑞兽。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有卷云纹。卷云一点点地向上扩大形成一个云冠,即所谓的卷云华冠。

《石台孝经》碑文和注释均用隶书书写,且碑石四面刻字。南、西、北面每面都是18行。东面为最后一面,前7行满行55字,后半部分分上下两层。上层右半部分为表文,李齐古撰,9 行,楷书;左半部分为玄宗亲笔批答的“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今石台毕功,亦卿之善职,览所进本,深嘉用心”,3行,行书。下层为题名,4列,楷书。题名最末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张埙、钱坫,以及乾隆五十二年(1787)冯敏昌、冯敏晖等明清两代题记共5则。

《石台孝经》碑文分为序文和正文两部分。李隆基在序文中阐明了《孝经》的重要性和训注《孝经》的原委。正文所书《孝经》是一部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曾参关于“孝”和“悌”的问答之辞。在《孝经》里,“孝”不仅指在家孝敬父母,还要在朝廷上尽忠于皇帝;“悌”则是指兄弟姊妹之间要相互友爱、相互关心。两千多年来,《孝经》对中国社会都极具影响,被视为思想的权威,被当作伦理道德的规范。李隆基是一位重视“孝”“悌”的皇帝,他先后两次为《孝经》训注,第一次是在唐开元七年至开元十年(719—722),第二次就是在天宝二年至四载(743—745),也体现了李隆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和决心。

整修石台孝经(一)(www.xing528.com)

整修石台孝经(二)

《石台孝经》上的隶书即唐隶,其用笔大气磅礴、结构庄严恢弘、整体丰腴华丽,因此被称为唐代隶书的典范。隶书早在汉代便已达到了鼎盛时期。唐隶即在汉代隶书的基础上,将每个文字的结构变得更加宽腴、更加平整,让笔画更具装饰性与修饰性。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

《石台孝经》的书法端庄典雅、波磔分明、左舒右展、装饰性强,给即将衰微之隶书注入了新的气息。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帝王书法家之一的李隆基,其书法技艺之精妙。《旧唐书·玄宗本纪》中称他“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评:“丰妍匀适,与《太山铭》同。行押亦雄俊可喜。”明赵崡《石墨镌华》称:“开元帝书法,与《太山铭》同润色史惟则,老劲丰妍,如泉吐凤,为海吞鲸,非虚语也。”

《石台孝经·孝经序》拓片

《石台孝经·孝经序》拓片(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