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因法师碑: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

道因法师碑: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因法师碑》为螭首龟趺,通高312厘米、宽103厘米、厚27厘米。首行题“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道因法师碑道因法师碑拓片(局部)此碑的书者欧阳通,字通师,是欧阳询的第四子。如《道因法师碑》的笔法相较于欧阳询更为瘦硬、劲挺,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颇有隶意。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欧阳通传世的碑刻极少,除了《道因法师碑》外,还有1922年出土于洛阳的《泉男生墓志》。

道因法师碑: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

书坛上有不少父子齐名的佳话,如东晋时期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再如唐代的“大小欧阳”——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其中,欧阳父子的代表作《皇甫诞碑》和《道因法师碑》均收藏西安碑林,且一前一后陈列于第二展厅西面,可供我们同时欣赏这两代书法家同源却风格有异的书法。

《道因法师碑》为螭首龟趺,通高312厘米、宽103厘米、厚27厘米。碑额处浮雕一佛二菩萨像,下题楷书“故大德因法师碑”。首行题“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碑文共34行,满行73字,楷书。李俨撰文,欧阳通书,常长寿、范素刻。该碑不仅在碑侧浮雕有精致的花纹,还在龟趺座两旁用流利的阴线刻画出十多个卷发深目、身着异国服饰的人物形象,可谓精美。此碑刊刻于唐龙朔三年(663),原立于长安怀德坊慧日寺,大约在金元之际入藏西安碑林。

这方碑石的刻立,是为了纪念隋末唐初的一位高僧道因法师。碑文追述了法师的生平事迹。道因法师,俗姓侯,濮阳人,原本出生在官宦之家,因七岁时遭遇了丧母之不幸,自小便立下了出家的志愿。隋大业二年(606),二十岁的道因正式落发为僧,自此开始了研读佛经、弘扬佛法人生历程。道因初入佛门,就拜于名僧靖嵩的门下,再加上聪敏好学,佛学造诣日益精进。隋末战乱,道因入蜀地避乱,在成都多宝寺讲经说法,一去二十余年,遂成为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法师从西域取经归来,奏请皇帝组建国家级的译经院翻译佛经。于是五十九岁的道因法师被选中成为译经院的一员,奉诏来到长安,开始在大慈恩寺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并因此得到“翻经大德”的封号。之后道因法师又在长安慧日寺设筵讲经,直至显庆三年(658)圆寂于此。次年,归灵蜀中,窆于四川光化寺。此碑为弟子元凝等为纪念先师在其圆寂五年后刻立的。

道因法师碑

道因法师碑拓片(局部)(www.xing528.com)

此碑的书者欧阳通(625—691),字通师,是欧阳询的第四子。他在武周天授二年(691)官至宰相,达到仕途的顶峰。而就在同一年,又因反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违背武后之意惨遭诛杀。作为书法名家之子,欧阳通的学书之路并不顺利。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已过世,因此其在学书的道路上并无多少父亲的陪伴和指点。而欧阳通有一位严厉且执着的母亲,在家道中落的时候仍然极力支持儿子继承父业,学习父书。既然儿子得不到父亲的亲自指点,她便让欧阳通购回父亲的书法作品,日夜临习。可见,欧阳通的书风源自家法,既有其父欧阳询的遗风,又融入了自己的特点。如《道因法师碑》的笔法相较于欧阳询更为瘦硬、劲挺,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颇有隶意。明代汪砢玉在《珊瑚网》中评欧阳通的书法道:“瘦怯于父而险峻过之。”

据说欧阳通对自己的书法很是自负,如遇有人求书,不但要求对方备好文房四宝,还对笔墨纸砚有特别的要求。毛笔必须以象牙或犀角做毛管,狸毛为芯,复以秋兔毫;墨要以松烟制成,并加入麝香;纸必须坚薄、白滑。如此方肯书写。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欧阳通传世的碑刻极少,除了《道因法师碑》外,还有1922年出土于洛阳的《泉男生墓志》。

道因法师碑拓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