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遥墓志》刻立于北魏熙平二年(517),1919年于洛阳城北后海资村出土,1938 年于右任先生赠予西安碑林。志石呈长方形,高60 厘米、宽63 厘米。志文29行,满行29字,楷书。
元遥是北魏恭宗景穆皇帝之孙,京兆康王之子,历仪同三司、平西将军、泾州刺史、镇东将军、冀州刺史、征南大将军、征北大将军、车骑大将军、雍州刺史等要职。元遥十三岁时即为高祖孝文帝所器重,后又跟随其迁都洛阳,参与了孝文帝制礼作乐、废除旧俗的改革。
北魏太和初年,孝文帝御驾伐齐,不巧身患重病,不免久病心烦,易于动怒,侍臣稍有过失,动不动就要诛斩,幸亏有孝文帝的亲弟弟彭城王元勰及元遥衣不解带、睡不安席地在他身边谨慎地悉心侍奉医药,昼夜不离左右,又乘间劝谏,多所匡救。太和二十三年(499)四月,这位北魏著名的改革家驾崩于南征的路上,年仅三十三岁。《元遥墓志》记载了这感人至深的一幕,志文称:“圣躬不豫,特命公与太师彭城王侍疾,委以戎马。晏驾之始,在公怀抱。”这里的“晏驾”一词是对古代帝王死亡的讳称,就是说孝文帝死在了元遥的怀中。元遥陪伴孝文帝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充分证明了元遥和元勰是孝文帝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而此时伐齐的大业尚未成功,元遥随后与彭城王元勰等秘密商议,担心凶讯外露,遭齐兵追击,所以秘不发丧,待军队行抵宛城后,即遣中书舍人张儒奉诏征太子元恪,将凶讯密告留守京师的于烈,等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宣武帝到达鲁阳登上皇位后才发丧。
元遥墓志拓片
随着北魏生产力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渐腐败。繁重的兵役和苛刻的徭役最终引发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庆领导大乘教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北魏政府动员了十万军队才镇压下去。后来孝明帝又派遣时任征南大将军的元遥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起义军,直至熙平元年(516)才将其镇压下去。熙平二年(517)元遥卒于家中。
从志文中关于元遥随侍孝文帝,又辅佐太子登基的记载,可知元遥在当时确实是朝中位高权重、威望很高的要臣。他一生经历了北魏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四朝,少小便远离故乡随文帝南迁,实践汉化改革,拥立宣武帝即位,攘外安内,可谓戎马倥偬,壮志酬筹,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www.xing528.com)
北魏皇家墓志,又称“元氏墓志”,因北魏孝文帝时期改“拓跋氏”为“元氏”而得名。由于元氏家族在北魏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使得他们的墓志在选石、书丹、镌刻等方面都与众不同,可以说是选石考究、书写恭谨、镌刻精到。也由于墓主身份的显赫与尊贵,所以墓志的书法多表现为平正、温润、雄强、精健、典雅、秀逸、美观等风格,体现出一种皇家气象与风范。
总体而言,北朝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北朝墓志铭刻石是北朝书法乃至中国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石刻书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代表了北朝书法的面貌,反映了北朝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北朝书法艺术的辉煌成果。《元遥墓志》是一篇书文俱佳的优秀作品。虽然撰文者、书人均未署名,但从志文可以看出撰文者对元遥的生平相当熟悉,文末还对元遥做了“等覆乾坤”“腹心”“喉舌”“忘己忧国”“民之父母”的高度评价。志文体势端方,庄重肃穆,宽松而酣畅率直,方棱而蕴藉含蓄。通篇文字以上紧下宽为主体,形成一种稳重感。其转折勾连,或是一笔带过,或是另起笔断切后而神接,安排有序,顾盼多姿,灵动多变,或粗或细,孰重孰轻,恰到分寸,字字精妙,笔笔不苟。这方墓志着实是一篇令人叹服且兼有深湛功力和艺术魅力的笔者心迹。
《元遥妻梁氏墓志》刻立于神龟二年(519),1919年于洛阳城北后海资村出土,1938 年于右任先生赠予西安碑林。志石呈横长方形,高31 厘米、宽42 厘米。志文10 行,满行6 字,楷书。由志文“大魏正始元年岁次甲申八月乙亥朔十日甲申,故京兆王息遥,使持节平西将军都督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饶阳男妻梁墓,乙亥年八月合葬”可知,梁氏应卒于北魏正始元年(504)。
梁氏墓志志文虽然格外简略,却呈现出一种刚健雄强、庄重严谨的风格。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极为精彩。
元遥妻梁氏墓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